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可正是这部小说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它奠定了塞林格在文坛上不朽的位置.本文将<麦>放在了生态批评的视域中,对其进行了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2.
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超越的精神参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有着微妙的关系.塞林格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不仅深化了他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神秘人生.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名的反英雄形象,他是当时社会青少年的缩影,表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平衡.本文以文本为根本出发点,从他的情绪言行梦想等切入,分析他性格中的厌世与出世特点.  相似文献   

4.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年)美国当代著名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隐逸多年的作家,已辞世人间,我们不能不为这位伟大的作家的离去感到扼腕痛惜,虽然他一生著作不多,但是仅一部长篇小说就足以使塞林格名留青史,奠定其大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句法结构>的出版引发了"乔姆斯基"革命,对以后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理论主要为了揭示人类语言的普遍结构和规律.<中介语>引发了"塞林格"革命,他使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也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者看似独立成体系,但作者认为二者学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6.
读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这篇文章,令我不由得想起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想起了那个被学校开除、满嘴脏话、又吸烟又喝酒的浪荡少年.他的快乐、苦闷与孤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他的那些令师长和其他成年人看来十分古怪甚至荒谬的行为,究竟是出于什么缘由.  相似文献   

7.
美国《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去世,享年91岁。他告诉了世界谁是垮掉的一代,谁是叛逆的英雄。在日本,因为村上春树是他最狂热的阅读者,不仅在2003年藿新翻译了这部原著小说,而且还跟入合著《塞林格战记》,把字里行间的原始感受说得非常透彻,成为解读塞林格作品的一大经典。  相似文献   

8.
一般说来,美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传统,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而真正标志着美国流浪汉小说达到第一座艺术高峰的作品,则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到了20世纪,美国流浪汉文学的声誉,又主要是建立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杰克·克茹亚克的<在路上>和威廉·肯尼迪的<流浪汉>之上.这些作品继承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艺术传统,同时也反映出了鲜明的时代风貌与独特的美国精神.  相似文献   

9.
说到"精神家园",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大群孩子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守望者"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蓝天.他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是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创作思想不断深入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透过海明威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反战心路历程.总的看来,其反战思想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迷惘——厌战——呼唤人性复苏.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分别是:<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他的反战思想在当时、在今天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一次听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报纸上正在刊登其作者J.D.塞林格去世的新闻:说他生性孤僻,不与人交往;说他真的如小说中所写一般,一个人在田野里生活、写作,与世隔绝;说他一生未再发表过一篇小说。那时候少不更事,心里只促狭地想他定然是才思穷尽了,不然也不会只写一部小说就了结了作家生涯。后来我才明白,即使死后稿子烧得灰飞烟灭了,那样好的文字也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理想的幼儿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在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一段内心剖白对幼儿教师理解幼儿教育和树立正确的形象观有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读<老王>,要跟着杨绛先生读老王. 杨绛为什么写<老王>?是因为"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份"不安",不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或者"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杨绛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都不是."--所以我们不要去计算"杨绛和老王谁亏欠谁"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成长是人类的共同话语,我们无法拒绝成长,犹如我们无法拒绝死亡.但是成长的过程又是痛苦的,从最初的天真,烂漫,幻想到其间的迷茫,痛苦,挣扎直到最后的顿悟,安静和服从. 这也是成长小说的主题基调,我们不得不去面对. 其代表作有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和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5.
成长是人类的共同话语,我们无法拒绝成长,犹如我们无法拒绝死亡.但是成长的过程又是痛苦的,从最初的天真,烂漫,幻想到其间的迷茫,痛苦,挣扎直到最后的顿悟,安静和服从.这也是成长小说的主题基调,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其代表作有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和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6.
刚刚放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我一口气读完了它. 这本书的作者是斯宾塞·约翰逊博士,他是享誉全球、深孚众望的演说家和作家.  相似文献   

17.
现象:最近<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9岁儿童遭音乐老师胶带封嘴>的短文和漫画.漫画上这样写道:都给我老实点,谁再乱讲话,他就是你们的"榜样".看似一幅漫画,实则这种情况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上海<语文学习>2008年第3期刊发了张斗和先生的<〈三峡〉五题>,就<三峡>这一散文名篇的理解提出了不少新见.不过,关于这一名篇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因为它选自南北朝时北朝北魏郦道元(466或472-527)的<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二>,课本一直将本文的作者署为"郦道元".然而,不少专家、学者经过考证,确证<三峡>的作者并不是郦道元,而是早于他几十年的南朝刘宋时期的盛弘之,出自他的地理著作<荆州记>.现综合所见的一些文章,结合自己的体会,兹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失乐园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本体困境的角度分析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可以较深入地揭示出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所面临的困境,是所有社会中的人的共同的、根本的、与生俱来的、终极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梅子涵 《科技文萃》2005,(6):112-116
蝴蝶 <蝴蝶>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这要你很熟悉他才知道.这只蝴蝶是个特别想结婚的人.他就忙碌地在花儿里寻找着恋人了.但是他不清楚谁是适合的.哪一种花儿适合当老婆呢?他去问玛格丽特了.玛格丽特真实的名字其实就是叫雏菊.据说,玛格丽特能做出预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