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原本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小山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夏天大寨遭遇洪灾后,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不向国家伸手等待救济,而是与天斗与地斗,三战狼窝掌,展示了大寨人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英雄主义气概,使大寨一举成名。1959年国庆10周年,陈永贵登上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泽东;1960年,山西省委发出向模范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学习的号召;1961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大寨之路》的文章。中央最高机关报浓墨重彩的报道,感染了无数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最近参加编写人民日报史,我翻阅了自1964年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以来十几年的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感触良多。这项宣传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党报史上所罕见。那时候,全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山区平川,江河草原,处处学大寨,人人谈大寨。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竟然名扬全国,新闻媒介有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新闻队伍中的一支,我们是怎样书写这段历史的?我自己又是怎样想、怎样干的?我一边翻报纸,一边苦苦地思索。当然,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历史条件,尤其在“四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新闻     
新闻单位合力宣传孔繁森 4月上旬以来,我国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合力宣传原中共西藏阿里地委书记、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西藏日报记者、大众日报记者合写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篇通讯新华社播发后,全国各地报纸普遍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新华社接着连续播发几十篇消息、通讯。报道孔繁森事迹和各地开展学习孔繁森活动。人民日报4月上半月连续发表社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和5篇评论员文章《今天仍有  相似文献   

4.
二月十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大寨之路》(作者是新华社记者莎荫、范银怀),是一篇十分感人的通讯。这篇通讯运用大量的材料,把大寨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移山填海的革命气魄,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了。人们读过这篇通讯,并不感到这仅只是七  相似文献   

5.
新鲜可人别具特色──喜读人民日报华东版新闻摄影报道林永年读了人民日报华东版最近两个多月来的新闻摄影报道,觉得新鲜可人,颇具特色。人民日报华东版的新闻摄影报道,除了刊登单幅新闻照片外,着力编好《华东写真》的画刊和《今日聚焦》(每组两三张照片)。五六月份...  相似文献   

6.
在1985年全国好新闻入选作品里,有一篇《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获一等奖的通讯《今日大寨》。这里录下它的开篇一段: “金秋时节,我来到大寨。第一印象是,这里山村静悄悄。虎头山默默无语,大柳树长丝低垂,几条牛在山坡慢悠悠地吃草,小雀在枝头鸣叫……往昔那‘红火’的景象,那无尽的人流,都已悄然逝去。那曾经踏上四面八方的参观者的千千万万个脚印的大寨之路,如今已长满荒草,只留下窄窄的山道。夜晚,我住在大寨国际旅行社,偌大一层楼只我一人,静得令人发怵。清晨,我站在虎头山边,遥望蓝天白云,不禁思绪万千:大寨!你为什么这样寂寞?”明眼的读者,从这段描写里已经品味出这篇通讯的特色了。在评委和编者为它加的简短评语中,最后是这样下结论的:通篇报道寓理于情,笔调自然而流畅,使读者在亲切的形象感受中,与主题思想发生共鸣。这  相似文献   

7.
《出黑板报的张老汉》是一组新闻人物专题摄影报道,这组报道除在《大众日报》1995年5月14日刊登外,还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改革报》、《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刊登,并引起较大反响,还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表扬。这组新闻人物专题摄影报道,在1996年全国新闻评选中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组报道之所以获奖,我认  相似文献   

8.
欢迎“编后语”几个月以来,当我们读人民日报的时候,经常看到编者在一些重要文章的后面,都写有“编后语”。这些编后语,用简练的文字,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开门见山地提出来,以明朗的态度指出应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这就有力地帮助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对我们工人读者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等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人民日报三月九日第一版上刊登的常州市《把所有职工组织到比学赶帮运动中来》的消息,其编后语,就十分精彩,深受读者欢迎。编后语对工人读报组的帮助更大,据工人同志们说:“以往读报读了半天还难抓住中心,现在读人民日报的重要文章,先读编后语,再读正文,返回来再读编后语,可真带劲”。恐怕广大读者都有同感。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论纸老虎的重要文献十一月一日在中央和省市报纸上刊登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热潮.全国报纸都反映了这个学习热潮,有些报纸已开始着手系统地宣传这篇文献的论点.十一月十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藐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社论,中央级报纸和省市报纸纷纷转战,推动了各地全民性的学习运动.解放军报对这一重要文献宣传得很及时.在文献发表后,他们就全国和全军学习这个文献的情况发表了几个一版头条消息,发表了几篇论述文献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精神的文章.在国际时事宣传中贯彻了文献的精神.他们在十一月十四日二版上组织了一个富有  相似文献   

10.
五月十二日,新华社播出一条批评性报道,内容讲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认为北京市服务态度不好,希望尽快改进,为全国作出表率。五月十三日,《人民日报》和首都其它几家报纸,显著刊登了这条新闻。这是一颗熟透了的果子,首都人民争相传递,交口称赞。感受良多的一天五月十三日,是我二十多年新闻生涯中感受良多的一天。上午九点钟,一位搞对外报道的老同志对我说:“你们干得好,为人民说了话,促了北京市的工作。我希望你们继续干下去,为首都  相似文献   

11.
我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当了一辈子新闻记者。从1968年到1975年,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昔阳县,在大寨村采访;1974年到1975年上半年,则在大寨蹲点采访了一年多时间。改革开放后,我也曾几次去大寨进行过短时间的采访。我的这一采访经历,使我在一生的新闻生涯里,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寨战天斗地、搬山造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驱穷致富的精神,是我国农村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应该坚持褒扬的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大寨村干部的那种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不计报酬,清…  相似文献   

12.
10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上海市税务部门严肃处理“傻子瓜子”经营人年广久偷税漏税的消息,并发表短评指出:“‘傻子’不傻,而且很刁。”接着又看到上海的报纸报道“傻子”偷漏税的数目,比人民日报揭露的还要大。关于这件事,我觉得同一些报纸宣传不无一些瓜葛。所谓瓜葛,不是说新闻界的人和“傻子”有什么经济上的牵连,而是说有些报纸对  相似文献   

13.
解放军报十月三十日刊登了王杰的日记——《一心为革命》以后,各地报纸相继全文转载。十一月八日各报刊登了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分别发出的向王杰同志学习的通知和人民日报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学习王杰的宣传在全国各报普遍展  相似文献   

14.
我写董泽清     
刊登《春蚕到死丝未尽》的7月11日的人民日报,当天上午便在北京的许多邮局,报刊亭被抢购一空。董泽清的岳父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两点,跑了十多家邮局,才买到两份。邮局同志说:“这种情况,几年来都少见。”之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许多读者接连不断向报社和记者本人寄来激情澎湃的读后感。人民日报于8月15日载文《中年科学家董泽清的事迹震动各界》,报道了这种盛况。社会反映表明,对董泽清的报道是比较成功的。值得一写的典型董泽清事迹的通讯发表后,一位同行向我祝贺:“你捞到了大鱼!”这一句话,勾起我三个多月艰苦采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个时期,报纸上失实的报道时有出现,严重地影响了报纸的威信,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不久前,由新华社播发,全国多家大小报纸、电台,包括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峨眉山摄身崖五彩蛇群遍山梁,特大蚯蚓长似蛇,林海漫漫如迷宫”的“奇闻”,是这些失实报道中最为突出的一例。现已证实,这完全是一条胡编乱抄的“奇景新闻”,虽经更正,但它的恶劣影响已经造成。不少读者来信,严肃地批评通讯社为什么播发、报纸为什么刊登  相似文献   

16.
《何甜甜,这是我第三次求婚了!》 2022年1月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微信公号整整齐齐地发出了同题微信.一时间,何甜甜红遍全国,短视频中她对男友说的那句"我爱你,以后我要一辈子跟你在一起,但是要去抗疫的时候我还是得出去的,谢谢你理解我",更是在催泪中鼓舞了无数人. 这一引爆全国的报道,源于两天前钱江晚报全媒体...  相似文献   

17.
大寨,一个曾经震惊四海、享誉九州的小山村,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今天,在雄奇壮观的虎头山下,大寨人凭借崇高信念在新时代构建了新的辉煌业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与时俱进的大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15日,《钱江晚报》一版头条刊登了我采写的消息《我扣你的证,你停我的水》。该消息报道了萧山市自来水公司经理胡晓钢因不服民警对其违章车辆的处罚,滥用职权,擅自停止公安部门三个单位自来水供应的事件,在社会上激起了很大反响,也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关注。这一报道推出后,人民日报转摘了本报的报道;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立即赶来萧山采访;新华社向全国发了通稿。2月24日,胡晓钢被撤销萧山市自来水公司经理和党总支书记职务。至此.我的这组报道亦已告终。但围绕这组报道总有意犹未尽之感.这里披露一点“新闻背后…  相似文献   

19.
第十七回赴大寨寻访郭凤莲虎头山拜谒永贵墓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曾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圣地。毛主席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使全国亿万农业战线上的各级领导和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朝圣般地涌向这个小山村。那时,像我这样一个一直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到大寨参观学习始终是我的一个梦想。可惜,这个梦想一直到1991年7月我任辽宁农民报总编辑时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去年4月,《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在郑州作了《关于多侧面报道的思考》的学术报告(见本刊1986年第10期,其中提到北京龙潭湖破冰救人的报道是:“多线条,多色彩、多侧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先例。艾丰同志认为《人民子弟兵奋力破冰救青年》这篇报道(原载198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三个优点,一、它报道先进事迹的同时,也报道了落后的一面,是反衬;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处处有雷锋。有“雷锋”,也有不学雷锋的人。这样报道反映了生活的现实,群众感到真实,增加可信性和说服力;三、通过对反面言行的报道,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刻的社会问题——经过十年动乱,社会风气遭到败坏,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迫切。这样报道的思想意义就更深刻了。最近,我重读了这篇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