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戏剧美学的角度观照 ,元杂剧三国戏中有典型的英雄悲剧 ,也有真正的英雄喜剧与歌颂喜剧 ,并且能悲中寓喜 ,喜中有悲 ,具有悲喜交集的美学风格 ,这是那个时代士人群体沉郁苦闷的人生悲剧借助历史人物的心理宣泄 ,是元剧家们在沉入社会下层的人生境遇中所吸取的民间三国故事中孕含的富有理想色彩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艺术投影 ,是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碰撞的火花在元代文化土壤结出的艺术果实 ,这种美学风格大大扩展了元代三国戏的审美张力 ,也增加了其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的悲剧与艺术美学中的悲剧不是同一概念,这是认识这一课题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门艺术都来源于现实主体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环境,一定阶级、国家和民族的时间活动.这种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氛围下形成的特定国家民族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经过长时间文化沉淀,便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就审美心理而言,中国传统的悲剧,审美心理与西方的悲剧审美心理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点从悲剧的表达形式上就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3.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相似文献   

4.
喜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是以它的特有形式来否定丑恶的东西。它虽然没有悲剧艺术那样庄重和崇高,但它却带着自身的可笑性进入审美领域,反映社会生活,成为一种肯定人类社会实践的美学种类。也就是说,喜剧艺术是社会生活矛盾冲突的反映,它表现的形式是轻松愉快的,而悲剧则是严峻而深沉的。悲剧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矛盾冲突和描绘的悲剧人物命运,体现了人类争取自由和光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本体力量,而喜剧艺术则是对社会生活中丑恶的否定,也就是对客观世界中失去了存在价值的事物的否定。黑格尔认为:“喜剧只限于使本来不值什么的、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归于自毁灭。”鲁迅也认为:“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否定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是喜剧写作的审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重要的民族美学特征是 :悲喜两大艺术元素的交叉和交融。悲中含喜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个民族美学特征 ,它和西方悲剧强调悲剧的“纯度”、“单一性”不同。中西古典喜剧的一个差异可归纳为 :西方喜则大喜 ,充满可笑性 ,表现了“热度”,使人乐不可支 ;中国则是大喜加小悲 ,可笑性中带有严肃性 ,体现了“力度”,令人破涕为笑。造成悲喜交融特征的原因 ,一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 ;二是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民族美学特征 ,并没有给悲剧、喜剧的艺术风格带来混乱 ,反而使之更具有辩证的哲理和诗意的潜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宏观角度观察古希伯来文学的美学价值,强调从该民族一神论理念入手,观察其美学思想的必要性,指出这种独特神学思维产生了该民族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许多重要特征:把古代民族狭隘的心理拓展到普世意义的平台,并且在审美欣赏、悲剧精神与喜剧观念上显示了对人类美学思想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喜剧心理美学要义喜剧美学与艺术心理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要探索喜剧的本质和喜剧美学的奥秘,就要深入到人的生理深层结构。随着我国喜剧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该而且能建立一门新的边缘科学——喜剧心理美学。喜剧心理美学,它是美学,研究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它又是心理学,着重对人生的生理美学和心理机制的心理分析;当然,它又是喜剧学,这是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迪伦马特的剧作是介于传统戏剧和荒诞戏剧之间的一种戏剧艺术,他创作的悲喜剧有独到的美学意义。首先他塑造的戏剧人物打破传统悲剧和喜剧人物有固定程式,具有新的审美价值。其次他的剧作往往用喜剧的场面表现悲剧的主题。第三.他借助于怪诞的手法增加喜剧效果.制造距离感。  相似文献   

9.
从创作主体、审美客体及接受主体等几方面入手,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喜剧性笑的发生系统。喜剧性笑的产生与喜剧的创造善于运用逻辑智慧、变易语言要素或巧用艺术与修辞技巧有关,同时,审美客体应呈现某种反常和不协调状态,接受主体也应在具备一定的化背景及个人素质的条件下对喜剧客体产生意外、惊奇或优越等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的悲剧与艺术美学中的悲剧不是同一概念,这是认识这一课题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门艺术都来源于现实主体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环境,一定阶级、国家和民族的时间活动。这种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氛围下形成的特定国家民族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经过长时间文化沉淀,便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就审美心理而言,中国传统的悲剧,审美心理与西方的悲剧审美心理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点从悲剧的表达形式上就可一目了然。西方悲剧中多有恐怖、可怕、悲惨、神秘等色彩悲剧的主人公在故事结束后仍留着让人深感悲惨的遗憾,性急者可能会跺足唾骂,当然悲剧的魅力就在这里,它让人在悲剧中深切地观照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