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培训在香港的不断发展,使粤-普语音对比研究日趋深入,教学也趋于成熟,但词汇、语法的研究和教学,与之相比则相距一段距离,尤其是语法。然而,香港应试者,特别是低水平应试者的普通话不仅在语音上,而且在词汇和语法上同样存在不少问题,语言面貌充满"港味"。在普通话培训过程中,我们感到,解决语句问题并不比语音来得容易和轻松。为此,希望通过对香港应试者说话语句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应试者的问题,并探讨培训课程的语句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打"字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参照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两方面对打的现代义项进行了分析。汉语中较为活跃的汉字"打"有五种词性,数十个义项。  相似文献   

3.
李永斌 《天中学刊》2010,25(5):118-120
香港回归后,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普通话得到逐步推广.文章通过对香港普通话教学的历史、政策演变和语言现状分析,探讨香港普通话教学的规范性问题,提出提高香港普通话教学规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撒花"("撒和"、"扫花"、"撒货")一词在《黑鞑事略》成书时已产生了多个意义,进入汉语后被引申泛化。明清时其早先的意义逐渐消亡,后来的一些意义在方言中仍有保留,这也是蒙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相互借用,最终蒙语借词在内蒙古方言中保留的例子之一。"撒花"可能来源于蒙语中固有词或来自于突厥语。  相似文献   

5.
随着小品这一媒体形式的发展,东北方言也随之红遍大江南北。近年东北方言的一些语音、语法现象渐渐进入普通话,而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东北方言语音的特殊性和词汇的生动性使其迅速流行起来,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很自然地会向其他语言借用一些它本身所没有的、但又不得不使用的词汇。这些借用来的词汇在新的环境中必须接受新文化的改造,以期能够满足交际的需要。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源词汇的不断使用、汉化,是汉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对外来词的吸收。这些蕴含着丰富佛教教义的词语在进入汉语后,经过不断地适应、改造,对此后汉语外来词结构上的汉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香港与内地在各个领域的交流都日渐频繁。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香港粤语词也开始对普通话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有些甚至成为某一时期的流行语。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的香港粤语词汇进行简要介绍,从而进一步分析香港粤语如何对普通话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用汉语第二语言习得"偏误"一词,在综述藏族汉语教师普通话研究的基础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30名西藏日喀则中小学藏族汉语教师的普通话录音偏误,希望对该地区汉语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和教学政策的制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使用的均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大陆称之为"普通话",台湾则称之为"国语"。"台湾国语",其词汇上带有更多本地化、现代化的色彩,有其语音、语法、语用上的一系列特点,但跟大陆普通话还能有效地沟通。  相似文献   

10.
张艳梅 《考试周刊》2012,(59):36-37
语文教育的基本性质是语言的教育,口语训练、有声语言的交际训练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侧重普通话语音规范性考察的方针指引下,口语教学着重语音系统辨正,不少普通话教材也是语音占很大比重,词汇语法篇幅极少,还有一些"普通话教程"只谈语音,词汇语法只字不提。就汉语教学的这些问题,作者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1)通语教育重书面语,对外汉语重口语;(2)普通话水平测试重语音,词汇和语法往往处于"受冷落"状态;(3)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不单重视语音,而且重视词汇和语法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讨论陕西安康方言词汇的融合问题:融合经过了一个弱势方言词汇近于消失,强势方言词汇相互渗透的过程。融合呈现5种基本类型。融合途径是:消减原有词语、收纳别的方言词、借用普通话词语。特征词均属于基本词汇,大多集中在称谓等类别里。而一般词汇多集中在位置、代词等类别里,其特征是,使用区域广泛,处于最上层,最易相互融合,也最易向普通话靠拢。  相似文献   

12.
“青春美少女”是目前国内最引人注目的歌舞组合,因参演香港舞台音乐剧《漫步人生路》,在港名声大噪。李岩、刘滢、倪妮、胡晶、辛莘的巨幅广告招贴画成了香港地铁站里的一道风景,港人对这群来自内地的靓女喜爱有加,每每走在街上都会招来无数追随的目光。香港无线、亚视、商业、商报、明报等多家著名媒体也纷纷采访报道了她们。在港的这段经历,在她们的“漫步人生路”中,都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普通话词汇的来源和规范使用与书面语的关系,认为书面语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对口语的书面记录。在普通话词汇中,书面语对词汇的来源和规范方面都有着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来,普通话从台湾华语中吸收了约331个词语,这些词语在产生时间、构词方式、语域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特点,这一吸收过程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语言规律。普通话对台湾词语的吸收,既是丰富普通话词汇系统的重要途径,也是普通话作为华语核心的向心力体现,并展示了普通话作为华语核心的语言和文化包容力。推广普通话工作,也应该充分重视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的台湾华语词语。  相似文献   

15.
文中主要谈了网络词汇和网络语体的规范化问题,附带谈了字母词的问题。文章认为要对网络词汇的使用加以引导。对于那些不具备“三性”的网络词汇不要进入规范性的语文工具书,不要进入语文教材。对于那些沉迷网络词汇的青少年网民要加强教育,要告诉他们必须认真学好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相似文献   

16.
出现于东汉的文言词"死党"本指"为朋党效死尽力"(A),至迟在北宋引申为"为某人或集团出死力的党羽"(B)和"顽固的反动集团"(C),这些义项的附加意义均含有贬义色彩。该词进入白话词汇系统不晚于明末清初。20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可以看到"死党"表示"知己、极好的朋友"(D)的用例,这是交际者突出修辞效果的产物,该义项随时代的发展使用越来越普遍,可能会成为"死党"的常用义。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汉语词汇、日语词汇相互借用,互相渗透。近现代大量的日语借词进入汉语,成为了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为中国引进、吸收现代文明提供了便利。日语借词增加了汉语词汇的数量、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对汉语词义和语法都产生了影响。汉语在吸收日语词汇的过程中,对日语借词进行了改造和同化。日语借词的不断进入,会增加汉语词语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开展日语借词使用的规范工作,以提高语言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的明治维新过程中,率先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社会、政治相关的名词翻译成“和制汉语”。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已经被翻译成“和制汉语”的汉字词汇借用到汉语中,这便是近代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起点,其中大多数词语也被沿用至今。20世纪后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这期间也陆续有日语词汇被借用或音译为中文。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新媒体发展,日本流行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由于日语中部分词汇比当代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简洁、准确的表达,这些词汇也就被年轻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流用至汉语中,其中包括直接原样借用日本汉字词并保留其词义的“借形词”;通过音译形式转换为汉语但保留原本词义的“借音词”;亦有通过借音或借形等形式融入至汉语,也有词义与日语原词有些许出入的“变义词”,以及参考日语原词使用的汉字或假名,对其加以改变而来的“变形词”等。当代年轻人在网络平台上使用这些日语词汇的现象颇为常见,这些新词对汉语可能造成的正面及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我们在积极引进丰富汉语词汇的同时,对于这些新词汇的使用也需要适当管制,确保规范使用,以减少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流行结构"微X"是伴随着微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令人关注的语言现象。主要讨论该结构的生成过程,以及在构成成分、结构模式、语法功能等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微X"结构是通过借用、缩略、类推等步骤生成的前附式、单音节模标、他源型、混合词性的词语模。进入此结构中的"X"可以是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等词汇。从这些词汇的特点和性质来看,进入此结构的词类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在句子中,"微X"能够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20.
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成为按一国两制原则运作的中国特别行政区,使绝大部分港人的国民身份明确为中国香港。港人是否乐于接受此国民身份?而在一国两制下港人的国民身份包括了公民感、对香港的归属感、国家认同和共同文化等四大范畴,此文藉一个小型调查研究,探讨香港教师怎样理解中国香港公民的条件及对国民教育的看法,从而寻找推动香港国民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