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于坚诗歌中透露的时间意识,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时间观有契合之处,其诗关注日常生活中“此在”的存在,这种存在又是走向将来的“向死而生”的存在。此外,于坚还善于将日常生活中当下的瞬间组合成为永恒。  相似文献   

2.
从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到对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敏锐地捕捉并用独特的话语方式呈现着改革开放历史变迁中城市的物质膨胀与城市人的精神阵痛。于坚的城市诗是中国当代城市历史变迁的诗性记录。从20世纪80年代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的书写到90年代对世俗化的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在诗人和诗歌生存日益艰难的语境下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着诗歌的"原始承诺",坚信"诗是存在之舌",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思索着当下城市平民的生存状况,挖掘着城市的精神内核,努力实现着从"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诗到"心理"意义上的城市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散文诗《野草》集中浓缩着鲁迅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思维的律动上有着某种"对话性",但其中更不乏鲁迅式"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通过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作整体性的回顾与阐释后,不难从中找到它与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共通性——人类存在的"虚无—价值"命题。而《野草》正是从体认虚无、搏击虚无、超越虚无三个方面对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阐释。在这一思维律动过程中,挖掘出属于鲁迅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因子",从而完成对鲁迅《野草》哲学审美的巡礼过程。  相似文献   

4.
于坚的作品彰显人本主义的创作理念。其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所主张的“现实———认知———语言”,强调语言与世界同构。而于坚的人本主义转向与中西方朴素哲学有关,还受到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也与自体参照式艺术体悟有一定联系。于坚人本主义创作理念的核心是:人本主义的历史观、时间观、语言观和艺术观。其作用在于纠正了激进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某些片面性观点,肯定了此在的栖居。  相似文献   

5.
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表现出一定的存在主义倾向,本文从其存在主义倾向的产生渊源、具体表现以及独特个性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并在对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与西方存在主义进行简要比较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并阐释"《金阁式》存在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菲利普·罗斯作品具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探讨罗斯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内涵,揭示当代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困境,即信仰危机;分析罗斯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命题,可以为我们解读《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里形象提供全新的视角。哈里长期生活在自欺之中,贪图享乐,将自己的堕落归咎于情人海伦的富有,直到生命走到尽头他才幡然醒悟。哈里的人生悲剧充分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自欺"、"自由"和"焦虑"的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8.
轩袁祺 《文教资料》2010,(19):18-20
当代新写实女作家方方的创作始终以人的生命和生存为中心。代表作《风景》通过对社会底层狭窄生存空间和传统伦理崩溃的展示,绘制了一幅艰难的生存图景。方方通过作品中人性、亲情的瓦解,呈示了一个令人绝望的荒谬世界。方方致力于从"人"与"他人"、"环境"的复杂关系中,探讨人存在的悲剧性体验。本文通过对方方《风景》的分析,探讨方方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因素。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层面——个体生命的虚无与荒谬,自我选择的可能性及需要承担的后果,人和他人、世界之间的关系,指出方方小说的存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2014年这个年份,对于坚这个中国当代诗歌的先知和开路先锋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于坚的创作力一直持续着,而且愈来愈蓬勃。在当代诗坛,写诗超过30年的诗人少之又少,而于坚却老而弥坚,并且从成名开始,一直以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引领着中国当代诗歌向前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于坚本人也一直处在“否定之否定”中,从未停止对中国新诗可能性的探索。文章着重梳理于坚的诗歌创作历程并对其近作及诗歌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于坚在继承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变异,并探讨于坚的“大成之象”体现在何处。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在"耙耧系列"小说中以狂放不羁的话语方式展现了民间的生存图景,表现了荒诞世界的客观性、虚无主义下的苦难与温情以及缺失历史理性的自由选择。这与西方存在主义者所阐述的世界的荒诞性、生存的苦难与自由选择主题上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因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异质性,笔者将其通过文本表达带有东方色彩的哲学内涵的方式概称为存在主义的东方化表达。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贯串维度,它提出了关于人的生存及存在的根本问题,在其理念观照下,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在其生活和创作中都鲜明地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倾向.她始终自觉地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她的诗歌创作始终流贯着一种追究人类生存底蕴的穿透力量,特别是切入生命深层的叩问与形而上的追问.在"遭遇虚无--寻求自由--进行创造"的心路历程中,她对人的自由和行为赋予了存在主义式的认知,对人的自我本质和个体心灵进行了深刻探索;她克服了存在的虚空感,突破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评判,发现并艺术化地表述了人生的意义,在男权社会中走出了一务通往永恒的智慧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已然超越了19世纪的身份属性,通过诗的言说谱写出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前奏.  相似文献   

12.
保罗.科埃略在《韦罗妮卡决定去死》中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死亡,本真地生存,积极地完成自己"独特之生"。这一对于死生的理解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向死而生非常接近。韦罗妮卡沉沦于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中失去了本真自我而决定自杀。在维莱特精神病院她经历的死亡意识实验,却使她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并由此实现了生命从沉沦到本真生存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诺曼·梅勒的《一场美国梦》描述了主人公罗雅克在一个完全异化的社会中对抗主流价值观、找寻自我与存在价值的经历。站在梅勒的存在主义伦理观立场上,分析了罗雅克思想和行为上的三大特征:信仰性和自我感觉、膜拜勇气和力量、崇尚暴力的反抗。认为他是梅勒笔下"希泼斯特"式英雄的典型,他的经历也表明反叛是存在主义者走出异化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4.
存在主义"共在论"思想关注人的主体存在以及人之间的理解、交往与互动,肯定人与世"共在"的自由与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它寓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中,影响了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方法的革新,主导了新型师生关系观的确立,对现代教育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距离是贾科梅蒂作品质的延伸。物理意义上的距离已成为贾科梅蒂作品中物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距离是贾科梅蒂作品质的延伸,他是在定点距离上创造他的物象,他的物象是伸展的,并以扩张的姿态弥散在有距离所营造的你意识到的生存空间之中,穿透心灵。  相似文献   

16.
李茜 《海外英语》2016,(15):166-167
在英爱文学作品中,受到存在主义影响的作家、作品繁多,并对文学发展有重大意义。所以,在现有条件下,研究英爱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英爱文学的社会历史,同时可以深刻地探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和社会观念。该文首先概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与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解读英爱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代表作而深入的论述英爱文学中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7.
阎连科的"耙耧系列"小说中对生死、荒诞、自由的全方位书写,明显地体现了西方存在主义的一些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一直生长在中国故土上并始终把农民的生存状态作为其终极关怀的阎连科,把东方人所具有的生死观念、泛神论思想及儒家智慧纳入其小说创作中,使得他的小说在具有着两方存在主义因子的同时又打上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阎连科式的存在主义或曰中国式和东方式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8.
谭雪刚 《文教资料》2008,(19):16-17
先锋诗人于坚在开辟新的诗歌表现领域和审美领域贡献巨大.在于坚的诗歌中,我们能找到一条隐线,即于坚对时间的观念,而这种具有鲜明个性的时间观念构筑了于坚诗歌创作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小说的哲学精神虽不是有意识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精神,但潜意识地与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加缪、海德格尔的哲学精神产生某种精神暗合,体现在荒谬与虚无、想象与自由、对时间的消解等方面的推崇。西方存在主义是面对西方社会中人情淡薄与信仰危机以后,以悲凉、厌烦的个体心理体验结构——时间性来建构起来的人生哲学,新历史小说的哲学精神缺乏西方存在主义的根基,它所接受的只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形式上的质疑现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其产生对当时社会的文学、艺术、音乐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存在主义提出的“世界是荒诞的”、“存在先于本质”等哲学命题影响深远.余华的《兄弟》中有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因素,他是在用存在主义的笔调抒写着时代的悲歌.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作品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与两个时代的众生万象,兄与弟两人承受着时代变迁的悲欢离合,诠释了孤独的感伤与命运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