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探讨并实践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教室、校园、社会为场所,开设理论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课一体"的教学模式。此模式改变了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了专题讲授、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
许应华  林长春  曹书梅 《教育探索》2007,(11):32-33,125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列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已成为当前高师面临的迫切任务.三阶段教学模式把整个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学习、见习学习和实践学习三个阶段十三个环节,整个教学模式不但体现了主体教育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且还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性.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培养高师生具备初步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课程实践为抓手,拓展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形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实践环节,形成以"理论讲授+课程实验+课程实践"三环节构成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4.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仪器分析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实行"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和合作研讨"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方法和"自主式、合作型"的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并重的考核方法等手段改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三阶段六步骤"教学模式是将"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实践"三个阶段和"设定主题、搜集资料、分享交流、形成报告、总结提升、实践升华"六个步骤紧密结合的过程,以此来真正的做到将德育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德育过程与德育课堂相结合、知识分享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进而为学生搭建德育提升的平台,真正发挥德育的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6.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多元立体化互动"的开放教学模式为基础,学习主动化、资源多元化、讲授多样化、学习立体化。探索了几种典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多元评价学习模式和课前预习学习模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通过更新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特征;针对不同智能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完善智能结构,组织教师"智能小组"。立体化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理论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导下,以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学组织形式,从教师、学习者、教学资源和环境、教学评估等方面,通过发挥教师中介作用,加强学习者策略培训,创建"自主、互动"的学习环境,采用动态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对构建"自主—合作"的新型大学英语网络自主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年的实证研究表明,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及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和实践与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束缚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一种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在PLC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新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并进,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李健 《考试周刊》2013,(11):142-143
传统德育课教学模式弊端明显,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作者在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相关理论,分析当前中职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弊端,就中职德育课如何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真正让中职学生在德育课堂中感到快乐。  相似文献   

10.
开放大学建设中,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探索,是关系到网络课程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方式、灵活学习方法转变的重大课程教育改革的新课题。根据当前开放大学网络课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建构的具体情况,突出主导教学之"策",强调自主学习之"测",突显网络助学之"渔"的创新方法设计,将会提升网络课程的内涵与水平。  相似文献   

11.
俞建中 《成才之路》2021,(11):140-14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学校可引入协同育人的德育理念,将政治课堂的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外,使政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文章探讨高中政治校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的渗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还能提高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然而联系实际发现,时事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还不够,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时事教育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时事教育的作用与开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德育课程具有践行性特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海南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海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建设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的体验教育模式,将德育与体验联系起来,重视道德体验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归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对河南省10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开设和实施情况的调查显示,中职德育教学存在课程资源匮乏、课堂师生互动不充分、德育师资素质不高、社会实践较少等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必须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统筹各类资源,统一德育管理制度,坚持职业化的方向,形成全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保障措施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劳动教育必修课、校本课程、学科渗透课程为第一课堂;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各类竞赛为第二课堂;以劳动基地、家庭社区和游学研学为第三课堂,将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相结合,增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is now recommended for all primary schools. Whilst primary teachers have long covered social and moral education, they have been less likely to cover teaching about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ncluding the discussion of topical, controversial issues). This paper reports research findings on current practice and identifies key areas for discussion. It argues that there is great scope for enriching and enlivening the primary curriculum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by extending current practice in soci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incorporating the newer themes of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nto existing teaching.  相似文献   

17.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变化。外国教育史上出现过“教师中心”、忽视学生地位和“学生中心”、使教师沦为观察者和帮助者地位的思想。两种思想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社会影响。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论关于师生地位形成了一致的辩证观点,但教学实践没有真正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得不强调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并要求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中小学实践往往把它当作教学方法。深圳在教与学方式转交下的教学模式新探索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的几个核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旨在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一门中国特色的社会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特别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包括课堂教学生活的重建、教学范式的自主、道德教育的主体建构、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和课程资源的创生等。  相似文献   

19.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is now recommended for all primary schools. Whilst primary teachers have long covered social and moral education, they have been less likely to cover teaching about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ncluding the discussion of topical, controversial issues). This paper reports research findings on current practice and identifies key areas for discussion. It argues that there is great scope for enriching and enlivening the primary curriculum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by extending current practice in soci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incorporating the newer themes of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nto existing teaching.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比较集中在南疆中小学从教的我院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推行新课改,实践教学的重视情况、大学开展的实践教学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情况、新课改实施以来我院师范毕业生对高师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的体会和反思,并对此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旨在及时、充分反映我院师范生走出大学校门,走进中小学课堂的适应情况,为有关部门和教师提供相关的参考,提高我院的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