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国汤姆森基金会编写的《新闻写作基础》教材一书中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你也可能遭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精彩的标题."[美]布雷恩·S·布鲁克斯、詹姆斯·L·平森、杰克·Z·西索斯著的《编辑的艺术》一书中写道:"好标题能吸引读者对新闻的注意,如果没有这些标题,新闻则可能被忽视.如果标题未能很好地推销内容或吸引读者的注意,当日的最佳新闻也可能会影响甚微或全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称在整个新闻叙事机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虽说只不过是“你、我、他(她)”这些人称代词上的变化,但却能带来整个叙事过程的角度、视野以及读者接受心理上截然不同的效果.导语,作为新闻叙事的“火车头”,现有的写作方法是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据多.前者是叙事主体(记者)以一种类似于独白的方式,牵引读者的阅读注意与兴趣.而后者则是被最广泛采用的叙事人称.它是记者以一种“描绘”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他人的画卷.唯有第二人称在导语写作中出现的频率最低.那么是不是说第二人称就不适于新闻导语呢?恰恰相反.正如法国著名小说家布托尔所言“第二人称是最具现代性的人称”,“你”字的出现往往会使导语产生出令人耳  相似文献   

3.
正汤姆森在《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这就说明了:在大量信息充斥的社会,大多的读者都只是看题读文,一个精彩的标题就会吸引读者的目光,让读者自觉的阅读新闻内容。修辞在语言文字中的应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果能  相似文献   

4.
正"新闻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麦尔文·门彻的这句话说明了导语写作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极有造诣的资深记者,还是权威的新闻学者都认为,导语不仅是新闻重要的部分,其写作也是新闻写作最难的部分。如果记者在写作消息导语时做到了在三言两语之中感染了读者,把新闻主要内容传递给了读者,那么他的消息就写好了一半。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屡屡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报纸、电台、电视中,确有不少好的经济新闻赢得了千万读者、听众和观众的心。剖析这些经济新闻精品,人们不难发现,它们叫座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的内容外,在写作技巧上,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表现之一。就是他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从读者最近的角度——“你”入笔,叫“你”一读导语,就怦然心动。“你”是读报的对象,是广播和电视的听众或观众,“你”一动心,这条消息就获  相似文献   

6.
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往往热情很高,经常写稿,稿一脱手就往新闻单位发。可发出去的稿件却如同泥牛入海,一篇也没有在报刊上“露面”。原因何在呢?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它的时候,便带有盲目性。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只有懂得了新闻写作的规律,摸到采写门道,写起新闻稿来才会得心应手,刊用率自然也就高了。那么初学者怎样才能缩短“入门”过程,尽快写出好的新闻报道呢?据我多年的写作实践,需要牢牢把住“六个一点”——问题准一点,角度新一点,口子小一点,挖掘深一点,材料实一点,写得活一点。“问题准”,就是你的报道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合当前形势,反映和回答广大群众最关心、实际工作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写的报道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这就需要作者纵观全局,  相似文献   

7.
正"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摘自汤姆森《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篇新闻的标题就好比人的眼睛。不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生长着一双美丽动人的眼睛,谁见到都要多看几眼,甚至在心里暗自称道:太美丽了!新闻的标题其实就是新闻的眼睛。新闻标题写的好,对受众的第一视觉冲击就猛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  相似文献   

9.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任何一条导语都肩负着如何把主要新闻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如何吸引读者来阅读该篇新闻的双重任务。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10.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考察当前新闻导语写作,就会发现概念性导语、概括性导语、笼统性导语、综合性导语等等抽象性导语充斥在我们的新闻报道当中。抽象性导语恰恰忽视了读者阅读新闻时的首因心理,不能调动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缺少激发读者阅读的兴奋点。为解决这个问题,记者在采写…  相似文献   

11.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傅溪鹏一直铭记着上大学时一位老师的教诲:“当别人把你从大门轰出去时,你得有本事从窗口再跳进来。”他体会他的报告文学的成功,“不过是屡次采用了这种战术”而已。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采访,是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先决性的工作。而“采访”,就必须由新闻记者或通讯员去亲身接触其人其事,这促使采访者面临困难和艰辛。你必须抓紧时间,瞅准机会,捕捉和把握瞬间,掌握足  相似文献   

12.
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通讯员亲临现场、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以“活动”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感染、启迪受众,因而成为当前新闻报道中极具活力、深为读者所喜爱的一种新闻形式。 现场新闻区别于一般新闻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报道者身临其境,或是所报道事件的当事人,或是现场目击者。那么,对于报道者来讲,现场新闻的捕捉、采写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偶遇巧合,抑或是某种刻意追求?本文试图结合自身采写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索、以便进一步把握现场新闻特性,采写出更多更好的现场新闻材料。 就其表征而言,现场新闻可“遇”而不可“求” 现场新闻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它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即首先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现场,离开了现场,也就不存在现场新闻了。“现场”二字既是现场新闻区分于一般新闻的特殊标志,也是在采访形式上不同于其它新闻的显著标记。 所谓现场,是由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特别的事件决定的。因此,现场具有不可预料性,不可重复性。对于记者、通讯员来说,现场新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假如一位记者说他某一天要完成一个新闻采访,那是可能的,但没人会说他某一天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作正在越来越多地借鉴文学表现手法,不少作者刻意追求新闻写作的形式美,这无疑是件好事。新闻跟文学一样,包括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段等要素的形式愈完美,就愈能更好地表现内容。但追求表现形式美有一个度,就是运用诸多表现形式的结果,不应是突出表现形式本身的美,而应借助于形式把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读者为整个内容所吸引,不再去注意形式本身。技巧和手法是要的,但如果让读者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种技巧和手法,这文字便很难算是一流的了。杜甫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可刘  相似文献   

14.
写新闻稿必须给人以新鲜感,不能老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不仅读者不买你的帐,就是我们自己也会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怎样才能将新闻写出新意?积二十多年搞新闻的经验,我觉得写新闻贵在别出新裁,在材料上要人无我有,在构思上要你东我西,在题目上要拟出新意。下面就这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对这些畅行于新闻系课堂的说法,笔者倒有一点疑义。我认为,通讯需要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多数新闻(指消息这种体裁,以下同)不存在提炼  相似文献   

16.
新闻(指狭义的新闻,即消息。以下同)本应是报纸的主角。它在及时记录时代、反映现实方面有着其它新闻体裁不可替代的优越作用。但是,读者中关于报纸上没有新闻或新闻甚少的抱怨却不绝于耳。他们的议论是否过份? 通过对读者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主要是指报纸上真正的新闻太少,新鲜的、可读的新闻太少。一向以“新闻纸”自称而区别于其它出版物的报纸,为什么新闻太少或没有新闻? 一向以具备“新闻鼻”而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爱或不善于写新闻? 新闻写作到底陷入了哪些  相似文献   

17.
导语应彰显新闻价值讲究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语是消息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导语的定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如下定义较为恰当:“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的开头。”[1]正因为“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个点上”[2],所以,导语写作说是消息写作的重中之重,比如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相似文献   

18.
搞了十多年的新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要要学会发现新闻。要提高投稿命中率,就要首先在发现新闻上下功夫。 发现新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的同志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新闻的写法上,而忽视发现新闻能力的培养,这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能抓住有价值的新闻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而写作手法的高低,却是第二位的。如果你抓的问题很有价值,写作手法差一些,文字粗糙一些,经过编辑加工仍可采用。但如果问题抓得不好,没什么价值,文章写得再好,哪怕一字不用改,也无法采用。当然,如果问题好,文字也好,那就算完美了。 从认识和工作过程看,发现新闻是写新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方圆 《新闻知识》2001,(12):40-41
梁衡同志说:"新闻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写出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而事实上,位于"上层的、政治中心的记者近水楼台可以快速抢到新闻,基层的、远离政治中心的记者,或专门采写某一方面报道(如教育科学)的记者,周围的事平凡而又平静","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发生并总让你抢到呢?"他说,这也不必悲观:"注意发现那些还未被人报道的稳态新闻是大有可为的","十几年间,凡是我写出的这类稿件都得到了较强烈的反响","我获得的几项全国性新闻奖恰恰都是这种稳态新闻","那些乡间僻壤里发生的事,有时也能上头版头条去和北京的重要会议、领导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前言: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工作室”每年都会请一批他们认为“最聪明的人”来预测一下来年新闻的走向.每一年他们会换一些人选,但也会保留一些人选,因为他们确实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一言九鼎之人.那么,听听他(更多是她)们是怎么说的. 少即是多 莉迪亚·波尔格林/纽约时报国际版副主编 在我看来,给你的读者更少,就是2015年的关键所在.我从纽约时报了不起的移动产品《NYT NOW》看到的最大启示就是,在一天里某一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格式,给读者更少的新闻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鉴于我们自己对纽约时报的权威和新闻内容的广阔而极为骄傲,对许多读者而言,这就是无法抗拒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