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的优良品质是令世人称颂的,也是毋庸置疑的。笔者在本文中要说的是“孟母三迁”并非明智之举,是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孟母在自毁形象。一、“孟母三迁”凸显了对儿童天性的蔑视在不考虑孟子感受的情况下,孟母独断专行、我行我素的  相似文献   

2.
有幸拜读了贵刊2007年第6期上李康耀老师《"孟母三迁"是孟母自毁形象》一文,深有感触,对李老师所提出的三个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一、孟母关注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并  相似文献   

3.
今天看来,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孟母也有失误之处,“孟母三迁”并非明智之举。在不考虑孟子感受的情况下,孟母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地“三迁”其家。孟子快乐的童年生活一次又一次地被孟母剥夺了、断送了。这是孟母极不尊重孟子的人格和天性的表现。由此可知,孟母在处理孟子的学习和生活时,并没有考虑孟子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4.
《孟母三迁》中的孟母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谓用心良苦。好在孟子不负母亲之重望,终成一代“亚圣”。  相似文献   

5.
妈妈辛苦了     
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我的爸爸妈妈也为我搬了三次家,从奉贤区邬桥小镇到区中心--南桥镇,再从南桥镇搬到现在的闵行区莘庄镇,目的就是为我寻找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6.
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的优良品质是令世人称颂的,也是毋庸置疑的。笔者在本文中要说的是“孟母三迁”并非明智之举,是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孟母在自毁形象。  相似文献   

7.
有幸拜读了贵刊2007年第6期上李康耀老师《"孟母三迁"是孟母自毁形象》一文,深有感触,对李老师所提出的三个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孟母三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笔者与朋友就“孟母三迁”与孟子“成圣”之间是否有着必然联系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朋友认为孟子“成圣”完全是“孟母三迁”的功劳和结果。“如果孟母当时不将居住地多次搬迁,而是长期处于闹市区和坟山旁,孟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商人或筑墓者,  相似文献   

9.
《三字经》里讲:"昔孟母,择邻处。"它不仅仅告诉了教师,也告诉了孩子们和家长们,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就家喻户晓,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三次搬家,只为孩子的成长。小学教师要深深体会到:"班集体"就是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打造富有内涵的班集体文化,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向来重视家庭,家长素养在中国过去的教育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出自汉代刘向《列女传》.思想家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寻找好的教育环境,经历了数次搬家."孟母三迁"的故事伴随着中国文化发展,一直对中国家长起着提醒作用.在中...  相似文献   

11.
读书卡片     
孟母三迁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杰出的思想家,被人们称为“亚圣”。孟子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开始,他们家住在一片墓地附近,由于经常能看到出殡(bìn)的场面,孟子与小伙伴就经常玩下葬的游戏。后来他们搬到了一个集市附近。时间一长,受环境的影响,孟子又玩起做买卖的游戏来了。后来母子俩又搬到一所学校附近。这时,孟子模仿起学校的规矩,学习师生之间的礼节,很喜欢读书。于是,孟子的母亲就定居在这里。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说明孟母重视儿童教育,注意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古,有口皆碑。记得小时候学这篇文章时,只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我很感动,为孟子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而羡慕不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孟母当年的行为开始感到费解。因为人类喜欢群  相似文献   

13.
教育掌故     
孟母三迁旧时家教重视环境对儿童影响的掌故。典出东汉经学家赵岐《孟子题辞》:「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据说,孟子(名轲)幼时,居处近墓,其游戏便仿效墓间之事。孟母遂迁居市旁,孟轲嬉戏又仿效商贾鬻卖之事。孟母复迁居于学宫傍,孟轲玩耍便仿效礼让祭祀之事。孟母遂定居于此。由于学习环境较好及孟母救子有方,促使孟轲勤学不息,终成一代名儒。事载《列女传·母仪》:「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却懂得自觉选择德育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客观存在,庞大而芜杂,必须从中挖掘、提炼,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结合学校学生特点,与学校品德教育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5.
“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众所周知,讲的是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国人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良苦用心。几千年后的今天,“孟母三迁”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16.
当年的孟母和现代的林彪,虽然时隔千载,但他们却是一丘之貉,都是反动没落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和其祖先孔老二一样,轻视劳动,敌视劳动人民。《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即孟母三迁)和林彪的恶毒咒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就是鲜明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鲁国的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父早死,由母亲教养。孟母很注意对儿子的教育。“孟母三迁”就是流传很久,人人皆知的故事。他家原来住在靠近坟墓的地方,孟子喜欢模仿墓葬的游戏,孟母认为不好,就搬到街上去住,孟子又学起做买卖的游戏了,孟母又认为不好,再把家迁到学宫旁边去住,孟子就学起祭祀的游戏了,孟母最后定居下来了。孟母教子很严,有一次孟母正在织布,孟子读书  相似文献   

18.
正良好的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和形象表达。孟母三迁的故事,就体现出母亲在子女教育、家风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孟母赞》曰:"孟子之母,教化别分。处子择义,使从大伦。予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而《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一段,更是家喻户晓。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其母。母亲真挚的爱,是对自己  相似文献   

19.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句,这里,暗含着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柯早年丧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起初,孟家住的地方靠近一片坟场,那里不断举行葬礼仪式。于是年幼的孟柯常常同小朋友一起扮演下葬埋人的游戏,学着抬棺材、挖坑、祭奠,孟母担心长此以往儿子会成为哭丧手,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上。没过多久,孟母觉得仍不理想——充耳所闻皆买卖之声,触目所见俱谋利之人。更何况邻居是个屠户,整天  相似文献   

20.
著名翻译家柳无忌先生曾在《梦里闻书香》中深情地写道:"我特别爱好书香这个形容词,它与铜臭作一对照……我们要提倡读书,养成读书的嗜好。"课外阅读对孩子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文笔的美化以及知识的丰富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抓住孩子读书的黄金阶段,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引领他们踏入课外阅读的神奇殿堂。一、营造氛围——好读书孟母三迁的故事已成经典,孟母为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连搬三次家,可见一个良好的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