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伟泉 《东南传播》2011,(8):147-149
最近,多起高校冠名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从校园文化的角度解析此类事件的深层次原因:高校冠名事件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高校冠名事件反映了精英文化遭遇消费主义的冲击;高校冠名事件折射出人们对大学文化内涵消解的忧思。本文还对高校冠名事件提出建议:校园建设应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坚持大学精神的价值判断;高校...  相似文献   

2.
声画一体与“耳”“目”并用钱松樵自从电视问世以来,人们总足习惯于把“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当成其主要审美特点与优点。与此同时,电视究竟应以画山为主还足以声音为主的争论也接踵而来。有人认为,电视顾名思义足以看为主的,理所应当突出画面;也有人认为,声音...  相似文献   

3.
辛均志  曾伟明 《编辑学报》2006,18(2):157-158
针对取消高校学报以校名冠名的看法进行讨论.认为以校名冠名不会影响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不在于刊名的更改,关键在于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正确的办刊思想.  相似文献   

4.
郭显炜 《出版参考》2007,(7S):26-26
每个人都听过“哲学史”,面对哲学史,想必内心都是五味杂陈。有人觉得,这是吃饱没事干才值得关心的;也有人觉得,这不是普通人可以轻易碰触的。有人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初步了解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哲学科班生才需要研读的。甚至有人可能会认为,不管看得懂看不懂,也不管读得完读不完,唯有读过哲学史,人生才算是完整,才能称得上是高贵一族。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编》2005,(3):9-9
学界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历来存在分歧。例如有人认为大众传媒缔造了一种不需要通过面对面对话,就能感知“我们”集体性的公众。也有人认为,传媒产生的主要是“假象公众”和“即逝公众”。前者以各种“迷”最具代表性,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后者关心的事件虽有一定的严肃性,可是缺乏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在大多数有关反腐败的新闻中,都有“双规”一词,大多数贪官的犯罪情节,都是通过“双规”被揭露的。有人形容,官员们不怕检察官,就怕“双规”。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反腐败利器是一种治乱用重典的非常之举,如何将其纳入到法治轨道,一直是执政党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坛少年成名热,就像60年代的“猩红热”。正在孩子们中间迅速发作和传染:也有人说,坛“小鬼”当家,是对正在老化的坛进行的一次扫荡:更多的人发出疑问,“小鬼”能当家吗?  相似文献   

8.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前一天,南京街头发生这样一件事:来自连云港市钱江宾馆的经理陈恩,抡起铁锤将一台上海产“双菱”牌空调机砸毁。众多围观者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消费者对“问题商品”的无奈之举,有人说,这是“激情维权”,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一种商业炒作或另有所图。 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南京多家新闻媒体作了报道,因其报道的广度、深度不一样,社会效果也有所不同。这里仅就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和服务导报三家报纸的报道作一比较、分析。 三家报纸都在3月15日的一版显著位置,刊登这条“昨日新闻”,扬子晚报的标题:肩题——昨天南  相似文献   

9.
也谈“龙头”叶志方人们常说“编、印、发一条龙”,那么何为“龙头”呢?在这个问题上曾有过一番争论。有人认为编辑是“龙头”,理由是只有编辑部门策划出好的选题,组织出好的书稿,才能促使和带动发行的起飞;也有人主张发行是“龙头”,理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  相似文献   

10.
邱源  马云 《青年记者》2004,(3):26-27
出版社强调书稿“三审制”,为的是提高图书质量。作为一个科技期刊编辑部,五六个人,甚至三四个人办一份月刊,那该怎样来把住审稿关,以提高期刊的质量呢?有人认为,责任编辑掌管稿件的“生杀”大权是天经地义的,也有人认为,科技稿件专业性强,只能靠专家把关,期刊编辑集组、  相似文献   

11.
吴跃赛 《新闻世界》2011,(1):173-174
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已有半年多时间了,直到现在依然有人替谷歌鸣不平,认为中国网络审查太过严厉,让外企难以生存;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实行网络审查天经地义,谷歌想在中国生存必须"入乡随俗"。在这里,笔者试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来分析谷歌退出中国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图书馆是西部贫困地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互利共赢之举。国家"十二五"期间出台的一系列文化发展规划政策,为西部地区校、地共建图书馆提供了政策与资金支持。校、地共建图书馆要做好项目论证与申报,把握好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发展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3.
尤道远 《视听界》2014,(6):118-120
一、成就报道运用图表字幕的好处纵观电视媒体的政经新闻,成就报道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党委、政府部门将之视为发布政令、通报政绩、稳定人心、鼓舞斗志的"稳心之举"和"鼓劲之举",电视媒体则将之看作服务中心、解读会议、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使命之举"和"尽责之举"。通观成就报道,电视画面往往会出现"说工业就是车间、机器、产品。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2007,(1S):19-19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日,“潜规则”成为一门“显学”,打着“潜规则”标签的书热销。有人说从这类书中学到了很多处世技巧;也有人认为,这类书的部分观点有误导公众的嫌疑。自从吴思提出“潜规则”这一概念后,“潜规则”很快成为热门词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漆思认为,“潜规则”走俏的背后是学习、运用“潜规则”,以求个人更好地生存、发展。这种“潜规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富有当代价值意义的侧面解读,  相似文献   

15.
经济报道如何从艰深、晦涩、枯燥的窠臼中走出来?将经济现象置于“社会人”这一转换了的视角下,进行透视和解析.然后出之以更为鲜活可感的文本。是一种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可贵尝试。有人称其为“经济新闻社会化”,有人将之冠名为一种崭新的边缘性新闻文体——“社会经济新闻”,都使得原本乏人问津的“纯”经济报道。变得更有生活味、人情味。如此,才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互动欲望,经济类报纸也才能真正办活。以下,笔者结合自身采写经历及关注到的新闻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6.
丁燕 《军事记者》2007,(4):50-51
有人认为,我国的报业将“进入冬季,并且这个冬季相当漫长”;也有人认为,我国报业的“春天刚刚开始”,这两种判断,各说各话,争论不止。  相似文献   

17.
李娟 《新闻知识》2002,(1):17-18
什么是大特写?对于这一问题,新闻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一致的说法,不仅在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结论,新闻界从业人员也持不同的态度。大特写曾经被指代具有报告文学意味的长篇通讯报道,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有人说大特写不是“纯新闻”,有人说大特写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新闻”,有人则认为大特写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文体,甚至也有人认为只要篇幅较长的纪实作品都可以被称为大特写。给大特写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从大特写写作上报道上的特色来把握大特写。大特写是深度报道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它又不完…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四库“经部属之戴东原”,也有人持“天文算法类各篇提要皆出震之手笔说”,《戴东原先生年谱》与《戴震全集》均将被收入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仪礼集释》等十四篇永乐大典本的卷首提要理所当然地视为戴震之作。第一种说法虽经一些学者反驳,但仍然有人在引用;后两种说法则无人怀疑。本文拟对上述说法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19.
于虎 《新闻实践》2012,(5):34-35
2005年,浙江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万峰因其"天天在节目里训人"的主持风格而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全国继而掀起一股电波、荧屏"怒汉"热。""怒汉"现象,或者更该说个性化主持,顺应了媒体发展的需求,受到听众观众的热捧。但因其"重口味"、咄咄逼人,学界、业界对此也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怒汉"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是媒体社会责任、公民意识的体现,有监督的无奈就有"怒汉";也有人认为这是媒体霸权,以势压人。本刊特约请学界业界有关人士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冠名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明 《编辑学报》2004,16(4):285-286
针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传统冠名的弊端 ,借鉴专业性科技期刊的办刊优势 ,对高校学报的冠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