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教案以“比萨斜塔实验”为素材,将“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的科学方法及相应的科学思想作为重点,以“像科学家探究科学一样学习科学”为教学理念,在“5E教学法”的基础上强化了二次“探究—解释”,以探究式学习与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动手实验、交流讨论、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思辨→实证”的科学探究,实现“具象→抽象”的科学认知,初步了解和运用“思辨的科学”与“实证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赵泽军 《大观周刊》2012,(39):150-150
本文从探究学习的特点、教学中要通过把握过程而获得物理知识、提倡科学探究、注重学用结合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探究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蔡竹青 《大观周刊》2013,(7):129-13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我们的科学课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用探究的思维去认识世界,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志芳 《大观周刊》2011,(31):86-86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将“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同时提出,将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并列纳入内容标准,并指出“科学探究”不仅仅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初中物理课程的一项具体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将凸显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吉林 《大观周刊》2012,(29):278-278
物理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式教学在问题研究和问题解决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也正是物理学科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物理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探究式教学,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循序渐进学会科学探究,重在学生的参与及体验,突出探究的思想,把探究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6.
徐勇 《大观周刊》2012,(47):378-378
在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下.物理新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发展”、“注重科学探究”,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科学探究试题越来越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显然,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郑丽珍 《大观周刊》2012,(23):260-261,252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化学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探究中最重要的探究方式和化学学习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目标体系,是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性课题。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美国在1996年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随后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对“探究式学习”高度关注,这成为本轮科学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探究”。本文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指导理念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对科学课程标准给科技博物馆教育带来的启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论证了将“探究”纳入科技博物馆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蓝妮花 《大观周刊》2012,(24):233-233
当前探究性教学大多是“贴标签式”的模式,缺乏真实性和实效性,而要真正让科学探究走进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努力形成有效的科学探究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薛利强 《大观周刊》2012,(33):292-292
1、循环新近罕芸科罕珠艽实际的科学探究的要素较多,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即程序性的知识,拿到前台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福贵 《大观周刊》2011,(24):63-63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家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化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的步骤中,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通过实验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怎样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如何创造性的设计运用“问题”则成了关键。  相似文献   

12.
在科技馆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中经常会遇到科学内容比较深奥、抽象,难以直接观察、体验的问题。山西科技馆“科学有曰之多普勒效应”教育活动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浅显的基础知识,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观察、可体验的直观现象,并采用“5E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体验式学习和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关多普勒效应的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多普勒效应原理并了解其在天文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德福 《大观周刊》2012,(9):252-252
《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提到与“科学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实验探究题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  相似文献   

14.
袁丽 《大观周刊》2012,(21):247-247,242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出一个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情节”、“空间”或“场紧”。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15.
馆校结合是正规科学教育与非正规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体现,能够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和提升。现阶段,科学教育领域对“科学探究”与“科学实践”的理解和认识出现偏差,本文对二者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科学实践”实为“基于科学探究的实践”,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博物馆教育资源及其教育特征——基于科学探究的实践,从展览项目、展教项目、展品项目和研修项目等四个方面论述馆校结合项目的开发与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探秘电磁”项目针对初中三年级《物理》中电和磁部分的教学内容,以“探究电和磁的关系,了解电磁学发展史”为主题,利用重庆科技馆磁电展区的展品和辅助实验器材、科技制作等教学资源,以“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为教学理念,采用“5E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体验式学习、做中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展品体验与实验、制作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以达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了解电与磁的关系”和“了解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学习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万鸿斌 《大观周刊》2013,(7):168-168
新修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单纯的“学会”。语文教学应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SSI)教学是利用真实世界中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复杂科学议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法框架,引导学生基于科学观念与方法、综合考量多元视角、通过协商合作最终针对议题形成道德决策或负责任的问题解决方案。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视野下,SSI教学是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的适宜框架,是培养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SSI教学在我国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尚且有限,其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本文提出,针对小学阶段的SSI教学,应当以“态度责任”素养为切入点,基于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科学思维”、“科学观念”、“探究实践”水平的提升。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明确态度责任素养的构成维度,形成相应的评价量规;从非形式推理转向社会科学推理(Socio-Scientific Reasoning,SSR),关注社会科学视角转换(Socio-Scientific Perspective Taking,SSPT)的认知、情感双重面向;融合科学建模与SSI教学,挖掘科学思维与态度责任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建平 《大观周刊》2012,(51):410-410
让学生掌握“乐学”的学习方法.对话式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最能体现互动在对话中的生成.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历经多年体育教学生涯.使我认识到只有实现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才能搞好体育教学。而教学互动又在于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现将本人的一点感触回顾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时代,AI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从教育过程的教、学、评三个核心要素来分析,可分为融入教师教学过程的AI技术、助力学生高效学习的AI技术以及为教学提供更加准确、公平的AI评估技术。AI技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新元素融入科学课程之中并赋能科学教育,则体现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层面,AI的各种技术为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提供了新手段、新资源以及新机会。然而,AI的使用对科学教育的挑战也日益突出。一是在创新科学教育教学方式的同时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教学结果,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二是在教学评价中,需要平衡科学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公平性,并避免进入一种新的“应试教育”。可见,如何让AI对科学教育赋“正能”而避免“负能”,是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