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动训练中出现的疲劳,又称为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人体运动能力和身体各种生理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这是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性功能变化。其与运动训练相互依存,有训练就必然有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在高原环境下,运动性疲劳的出现除受训练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科学实验和学术观点出发,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说,但至今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征。作者认为,这应当作为我们探讨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并由此去考察促发肌肉运动能力下降的直接因素及其由来和形成过程。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系统论为指导,对与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正常生理现象,科学地判别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及正确掌握消除方法,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一、运动性疲劳的判别方法运动性疲劳的表现多种多样,从机体功能及运动能力表现出的变化。判别疲劳的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以下几种: 1、教学训练观察法运动员在一堂训练课中,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后,出现脸色苍白,眼神无光,表情淡漠,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与身体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以溯源至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19世纪末,莫索(Mosso)开始研究运动性疲劳。1927年,亨德森(LawrenceJ.Henderson)创建的最旱专门用于体育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即为运动疲劳实验室(HarvardFatigueLaboratory)。1个多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及其消除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从能量供应,代谢产物堆积。神经内分泌调节和肌肉收缩等多方面探讨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对于人们认识疲劳、消除疲劳进而提高训练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证实,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由于运动导致的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生理学现…  相似文献   

5.
运动疲劳的消除●刘成林孙奎香对青年学生来说,参加体育运动或比赛是常有的事,当体育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机体机能下降,工作能力降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等。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  相似文献   

6.
推拿治疗运动性疲劳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是指大运动量(一次或连续)训练后,引起机体局部或全身的工作能力下降,难以维持一定运动强度,经过适当时间休息或调整治疗后,可以恢复的现象。运动性疲劳有肌肉、神经、内脏三种疲劳之分,因疲劳的程度不同或单一或  相似文献   

7.
模拟运动性骨疲劳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性骨疲劳发生发展过程的机制,为防治运动性骨病和了解骨健康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8周龄雌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1周大强度跑台运动组,2周大强度跑台运动组,3周大强度跑台运动组,4周大强度跑台运动组.跑台运动各组大鼠均按照同一负荷训练方案进行.每周动态观察大鼠骨刚度、锝99m标记的亚锡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骨显影、血清雌激素(E2)水平、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4周大强度跑台运动组大鼠胫骨刚度显著下降,下降比例大概是33%.2)4周大强度跑台运动组大鼠左、右侧胫骨/头放射性计数比值均显著升高,胫骨核素骨显像异常,表现为胫骨核素分布不均,局部出现核素聚集.3)4周大强度跑台运动组大鼠血清E2,ALP均显著下降,TRAP显著升高.结论:1)经过4周大强度跑台运动导致雌性大鼠骨刚度明显下降, 99mTc-MDP骨显像异常,出现运动性骨疲劳现象,提示本实验建立的运动性骨疲劳动物模型是成功的.2)在建立运动性骨疲劳模型过程中,血清E2水平发生显著下降,提示雌性大鼠发生运动性骨疲劳与雌激素密切相关.3)在建立运动性骨疲劳动物模型过程中,骨转换指标表现出高转换状态,提示,可以作为监测雌性大鼠运动性骨疲劳发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健脾生血中药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探讨了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的变化,研究了健脾生血中药在改善类脾虚、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同时,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选用1.5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约160g,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自然复健组(NR)、药物复健组(MR),每组15只。采血测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进行血浆心钠素的放免测定。研究表明,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对心脏内分泌功能产生了不良影响。健脾生血中药能促进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能显著降低由于运动性疲劳引起的升高的血乳酸浓度,并显著增加由于疲劳造成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的减少。健脾生血中药在补脾生血、改善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显著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肌营养与代谢,促进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当前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在定位、翻译、起源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提法不科学,并明确指出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研究宏观上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动性疲劳的监控"和"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诸多研究在探讨"过度训练"时,不应该忽略对"疲劳"或"运动性疲劳"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运动训练的必然效应。但是,如果不及时消除,将导致机体机能和工作能力的下降,影响下一次课的训练质量,甚至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的变化,出现过度疲劳,以至导致运动生涯的结束。因此,研究、分析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与机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是我通过对中外有关资料的研究,并结合十多年的教学、训练经验,设计的7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肌肉疲劳和细胞pH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近有关运动疲劳时肌肉细胞和亚细胞机制的研究表明,细胞内pH下降是产生肌肉疲劳特征的重要因素.细胞内pH的下降能引起最大收缩力下降,收缩和舒张期延长,最大缩短速度下降以及最大收缩力和最大缩短速度同时下降所导致最大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运动疲劳过程中肌电图耗氧量及积分肌点耗氧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静力运动疲劳发展过程中积分肌电图(IEMG)显示:在静力疲劳过程中逐渐上升、动力运动则有波动,但两者的总趋势一致;静力运动疲劳发展过程中VO2几乎呈线性上升,动力运动时前几分钟迅速上升,以后缓慢上升,近于平台;VO2和IEMG比值在动静力运动疲劳发展过程中变化不同,反映了两种工作方式的疲劳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3.
过度运动引起海马神经元机能的改变是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之一,海马突触传递效能是反映大脑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被公认为是影响学习记忆的关键物质。海马谷氨酸及其受体的含量,是影响海马突触可垫l生的重要因素。运动中谷氨酸及NMDA受体的变化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在运动疲劳的中枢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艾灸对运动员运动时机体血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运动员进行穴位施灸处理,并以服用西洋参组作为对照,观察定量运动时机体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的变化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经过2个月的施灸处理,结果表明,艾灸可以明显降低运动员运动时机体血清肌酸激酶(CK)的活性,同时使SOD活性保持相对稳定。提示,灸法可以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减轻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15.
王永梅 《体育科研》2012,33(3):78-81
运动性中枢疲劳已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神经生物学新技术的发展,运动性中枢疲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已提出了几种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关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敏感性物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其疲劳消除方法,以期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消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杏仁体一氧化氮合酶 (NOS)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研究了运动性疲劳对大鼠杏仁体 NOS表达的影响。经 4周大强度游泳训练制成大鼠运动疲劳模型 ,在安静状态下 ,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侧了大鼠杏仁体 NOS活性。结果表明 ,疲劳组大鼠杏仁体 NOS总活性小于对照组 (P<0 .0 5 )。认为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应激可使大鼠杏仁体神经元中的 NOS下调 ,杏仁体NOS神经元参与了中枢运动性疲劳的形成 ,其机理可能与杏仁体神经元对应激反应的心理、行为、内分泌调节以及 NO的神经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运动性疲劳状态下线粒体功能改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玲  黄玉山  邓树勋 《体育与科学》2001,22(5):56-58,69
就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基本功能,从运动后疲劳状态下,线粒体合成ATP速率和效率改变的角度,探讨了可能导致其变化的原因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运动中态4呼吸状态出现的原因可能有助于针对线粒体氧利用率降低的现象,找出有效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饮料在体育运动中抗疲劳功效及价值。主要结论:功能性饮料能够短时高效的补充能量和抗疲劳,滥用会引起心血管系统异常。茶饮可通过胶原蛋白合成加速运动损伤中组织创口愈合,茶饮中咖啡碱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增大肌肉张力、消除疲劳。鲜榨果蔬饮料能及时补充运动后人体所需各种微量元素,促进胃肠道蠕动,具有改善疲劳抗氧化等功效。矿物质饮料提供运动时人体所需矿物质元素,改善运动时人体内环境平衡,具有镇痛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及增强身体素质,消除疲劳等作用。运动后饮用碳酸饮料会引发腹胀,易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疲乏等困意感,存在引发骨质酥松症,增加运动中骨折的风险。含有乳清蛋白的乳饮料有助于提高机体能量,帮助重建受损的肌纤维,可延缓中枢神经系统疲劳,更好地提升运动耐力和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19.
关于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建立的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近十年来有关运动疲劳动物实验方面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试图找出其中有关运动疲劳动物模型建立的规律和方法,以及与运动疲劳理论方面的联系,并对目前有关运动疲劳动物模型的建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为运动生理生化机能的研究提供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20.
音乐对运动训练及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  王旭东 《体育学刊》2006,13(5):57-60
综述了1991年以来国内外在音乐对运动训练及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运动前聆听音乐有助于提高速度或耐力,中低强度运动中聆听音乐可减轻疲劳感,运动后聆听音乐能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而且训练中聆听音乐还可以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