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五十年来关于《狂人日记》创作方法的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五十年来对《狂人日记》创作方法研究的观点多有分歧,甚至展开过激烈的论争。其观点主要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意识流”、象征主义、写实的象征主义等多种。通过不同观点的提出和讨论,人们已在20世纪末逼近了对《狂人日记》的正确理解。本文的总结与评述为本世纪《狂人日记》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评论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有“战士说”、“狂人说”、“象征说”等等,这些一重人格说,都不能自圆其说。不言而谕,《狂人日记》在创作方法上,运用了象征,这种象征体系的各局部因素,可以有单独的象征意义,也可以没有,它们根本的作用是按作者意图组成一个系统的象征体,通过读者的欣赏过程最后完成作品的主题。有时象征体是多义的。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打倒“孔家店”、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号角,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其思想内容的具体解释,一直有些分歧。十几年前,《文学评论》等刊物曾就《狂人日记》的主人公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这次争论绝不仅仅是为了回答作品的主人公是否“发狂”的问题,它还涉及对《狂人日记》思想内容和艺术形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写作《狂人日记》的现实文化背景:现代作家与传统读者之间存在的思想上、审美上的落差;揭示了《狂人日记》的艺术创造必须是在适应与超越之间寻求出路,其创作方法的创新,象征物象的选择,召唤结构的创造,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控制,都应既要适应,又要超越;并指出了《狂人日记》为现代小说提供的艺术价值取向:大众化和化大众。  相似文献   

5.
过去讨论《狂人日记》,多集中在作者采用什么创作方法,狂人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两个问题上。由于原作十分特殊复杂,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而讨论的同志又各个都拿自己的标尺,从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方面来衡量,结果各执一端,相持不下。本文作者试图跳出一般小说这个圈子,紧紧抓住原作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来加以分析,发现它的最大特点是杂文与小说的有机结合。作为小说的《狂人日记》人们已经作了较多的研究,本文则着重说明其杂文的特点,或者说,是着重探讨《狂人日记》的杂文因素。  相似文献   

6.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狂人日记》自发表之日起,到目前为止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文章多如牛毛。结论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归根结蒂,无不与狂人病愈之后“赴某地候补”这个问题有关。 远的不说,就以1987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为例,就先后在第二期和十一期上刊登两篇文章。一篇是《〈狂人日记〉“候补”解》,一篇是《小议〈狂人日记〉的“侯补”》。二  相似文献   

8.
《长明灯》一直笼罩在《狂人日记》的阴影下,未能获得充分研究。作为一种文化寓言,《长明灯》事实上与《狂人日记》形成一种互补的意义指向;《长明灯》通过“疯子”的命运揭示出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疯子”实质上不过是一种话语权力对异己者的缺席判决,暴露了传统文化的荒谬性。  相似文献   

9.
<正> 创作方法是美学和文艺理论中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创作方法这个概念内涵上含糊不清,外延上有多重纠缠,致使人们关于创作方法的研究处于搁浅状态。为了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主张先解决创作方法的理论构成的问题. 所谓“创作方法的理论构成”,是关于创作方法内部结构的概念.其基本内涵包括  相似文献   

10.
乍一看,《狂人日记》与《红楼梦》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把这两部作品扯在一起.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但是.细心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两部杰作都自称为“荒唐之言”。《红楼梦》的“写作缘起”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狂人日记》在序言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迹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7.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