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引文不确 (一)引文误合 (40)《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甲午治兵》条) 按:《说文》无此体例。此乃将《说文》之“异”字注和“授”字注合而为一也。当点作:《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41)《传》云:“自虐其君,虐我伯姬。”并训为杀,而引申又为暴虐也。(《杀敌为果》条)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读:流言指到处流传的没有根据的话。流言演唱:林隆璇周慧敏(女)我一直以为不会在乎他们谈论就算是身边已经充满各种耳语(男)但我却看到你那美丽的脸在多彩多姿生活中渐渐苍白渐渐苍白(女)我一直以为不会在乎他们眼神就算是身边已经充满指指点点(男)但我却看到你那灿烂的笑颜在纷纷扰扰话题中渐渐沉默(合)渐渐改变(男)流言传来传去说不停不知道何时能平息(女)流言转来转去  相似文献   

3.
陈婕 《考试》2011,(Z2)
一、用构字法分析初步了解汉字的基本构字法,有利于准确透彻地理解字义,熟练、正确地使用词语。如蜚和斐,两者的意符不同,蜚的意符是虫,古书上指蝗虫一类的昆虫;斐的意符是文,形容有文采的样子:所以流言蜚语的蜚不能写作斐,文采斐然的斐不能写作蜚。  相似文献   

4.
"非"是个独体字,是截取"飛下翅,取其相背"而来的,从"非"的字,有一些仍有"飞"意,或多含有"相背"之义。因此,原字"飞"仍按照其固有的语义系统发展,而"非"一方面含有其截取"飛下翅"时的最初意图所要表达的意义,另一方面仍保留了"飞"的某些遗传基因,所以有时还可以起一点"部分表全体"的作用。"基于此,我们解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俳、蜚、霏"等"飞"义的"非"声符字,并解析了《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的《说文》以外的"飞"义的"非"声符字。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哭”、“泣”、“号(háo)”、“啼”都表示“啼哭”的意思,但它们表示的啼哭的情态却是不同的.“哭”指有声有泪的哭.《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哭,哀声也。”如今无声的哭也可用“哭”.“泣”一般指无声有泪的哭。《说文》:“无声出涕曰泣。”但也有称有声的哭为泣的,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号(háo)”常指有言的  相似文献   

6.
常用字辨析     
绵、棉(mian)、锦(Jǐn) 绵从系从帛。帛从巾,白声。《说文》:“帛,厚缯也。”所以绵是襄装衣被的丝絮。《广韵》:“精曰绵,粗曰絮。”绵的性能绵长细软,故引申出绵远、绵延、绵密、绵薄诸词义。  相似文献   

7.
《太公家教》(下面简称《家教》)与《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增广昔时贤文》等,下面简称《增广》)都是规戒他人或自己如何修身处世的箴言集.都曾在民间广泛流传.只不过《家教》广泛流传于唐、宋之际.而《增广》自宋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家教》同《增广》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增广》似是  相似文献   

8.
一“朱”字本义,今传宋徐铉等奉诏校定本《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释为:“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清代治《说文》几大家均据宋本“朱”训,或主木或主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肯定“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通训》)对宋本释“朱”照录,未置可否;明确肯定“浅于绛(深红)……曰朱。”其基本意见实与段同。而王筠《说文句读》注文(简称《王注》)则将段注引申义定为本义:“赤心木,犹言木之赤心也。朱固训赤,而不定是木。”  相似文献   

9.
说“慕”     
慕字的古义,《说文·心部》说:“习也”。但治《说文》诸家似乎都未注意于此。徐锴《系传·通论》说:“慕亦爱也,爱在内而慕在外。”段玉裁《注》说:“习其事者,必中心好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思也”。都未就习义作阐发,引书证。至新《辞海》(包括1989年修订本),新《辞源》,就连这个习义也删削掉了。也有人以为“慕,习也”,而“习,数飞也”,于是就说:“《说文》的解释,同‘慕’的一般用法思慕、仰慕等,也看不出什么内在的联系。”日本汉学家藤堂明保在他所著的《汉字语源辞典》中也说:“《说文》这种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先生《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见高中语文第五册)在评析辛弃疾《鹧鸪天》《西江月》两首词时,采用“上半阕”和“下半阕”来指称上下词段,是否妥当?阕,本谓祭事已毕而闭门。《说文》云:“阕,事已闭门也。”引申  相似文献   

11.
蒋藏本《唐韵》成书于唐代,其所引《说文》比二徐本更加接近许书原貌,对《说文》校勘具有重要的价值.然《唐韵》流传年代久远,其所引《说文》亦存在残损和缺脱,需要加以校订和整理.《唐韵》所引《说文》讹误之例有字形讹误、字词缺脱、文字误衍等.  相似文献   

12.
走出校园,外面的世界精彩而陌生。脚步有些踌躇,心情有些忐忑,还好,有你的故事给我前行的勇气。职场很可能会沦为一个流言飞语的"集中营"。面对流言飞语,有人懊恼,有人愤怒,有人苦闷,有人哀怨,因为这些这关乎着一个人的心情、工作,甚至是名誉。如果你不幸成为办公室流言  相似文献   

13.
正这里的"文"是指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道"是指作文的一些经验和技法等:"文"道'结合"是指从"文"中感悟出"道".将"道"融人"文"中去触摸。中学的作文指导不是大学的文学理论课.更不是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对作文的经验和技法等不能"裸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将之融化在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中,让学生去感触、感受和感悟。学生感触了,才能入骨;感受了,才能人心;感悟了,才能入脑。鲁迅说:"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他也从未写过《写作方法》或《我的写作经验》之类的专论。为此,中学的作文指导不应走讲"经"说"法"之路.而应走"文""道"结合之路。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道"是盐,它只有融化在"文"这道菜中,学生才能真正吃出滋味,才能真正从中吸收到营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报》第477号(1991年7月29日出版)上载有“说‘顶”一篇短文。该文写道:“《说文解字》:顶,‘巅也’。本义为山顶,属名词。山顶是山的最高部位。故引申为名词‘头顶’、‘头’。”笔者认为:该文正好把“顶”的本义和引申义弄颠倒了。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顶”的本义是“人体的最高部位——头顶”,而“山的最高部位——山顶”则是“顶”的引申义,即它是由“头顶”之义引申而来的。其理由如下: 一、从字形结构分析来看: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来说,分析某字的形体结构,就能推知该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顶”字也应当如此。据《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顶,颠也。从页,丁声。”由此可见,“顶”字属传统六书中的形声字,其形(意)符为“页”;形声字的形(意)符与该字的本义具有密切的关系。《说文》:“頁(页),头  相似文献   

15.
《诗·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是一个氏族的名字.商族为什么叫做商?若干年来,大家一致认为,商是一个地名.因为《史记·殷本纪》说:"殷契……封于商."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商人居丘,胡厚萱老师曾详加论证(见《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四册,《卜辞地名与古人居丘说》).甲骨文中京、高等字,就是高阜上房屋的象形.京、《说文》说:"人所为绝高丘也."高,甲骨文为地名,《说文》说:"崇也"凡此?形,都是高阜的象形.  相似文献   

16.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内。) 1.下列辞书按音序排列的是 ○ ①(康熙字典》 ②《说文解字》 ③《经籍籑诂》 ④《辞海》 2.《广雅·释诂》:“暂,猝也。”所用的释义方式是 ○ ①描写 ②直训 ③义界 ④譬况 3.下列辞书中,收集古书中以联绵词为主的双音词的是 ○ ①《辞通》 ②《经传释词》 ⑧《经籍籑诂》 ④《词诠》 4.通过分折汉字结构说明每个字的造字本义的工具书是 ○ ①《康熙字典》 ②《说文解字》 ③《汉语大字典》 ④《词诠》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 ①杨树达 ②王引之 ③王念孙 ④刘淇 6.下列各组字为异体字关系的是 ○ ①亡 无 ②蹟 迹 ③陈 阵 ④飞 蜚 7.古书训诂资料汇编的工具书是 ○ ①《辞通》 ②《词诠》 ③《经籍籑诂》 ④《助字辩略》 8.《说文》分析汉字结构,有一个术语是“从某从某”,指的是 ○  相似文献   

17.
形近字辨析     
稗、裨、睥、俾、脾稗,从禾,卑声。《说文》:“禾,别也。”谓形似禾而实别。《广韵》:“草似谷而实细。”即所谓稗子。引申凡所轻贱的事物也谓之稗,如称野史为稗史,小说为稗官。徐浩《说文》注:“野史、小说异于正史,犹野生之稗,别于禾,故谓之稗官。”稗,从衣,卑声。《说文》:“接益也。”谓衣服的连接加长。《广韵》:“补也。”故合成词有裨益、裨补,如诸葛亮《出师  相似文献   

18.
解 “戠”     
许慎著《说文解字》时,戠的本义已阙。由从戈从音推断,戠可能发源于干舞配戈,一种以达到志者之乐的学习。借助《说文》对志的解释,我们把戠释为达意也。本义似指由意累积为志的中间过程"注意",而"聚会"是进一步引申。在以戠为声符的字中,識、職、織、幟的"记"义源于前者,而樴、熾、蟙则义从后者。  相似文献   

19.
一、把握考纲要求及试题特点分析2007年针对不同区域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的现代文阅读要求,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科技文主要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可以是议论性的,也可以是说明性的。2.科技文阅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B)"能力和"分析综合(C)"能力。  相似文献   

20.
"去"是一个古今常用字(词).《说文》《说文解字注》《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中都提出"去"字本义是"离开",而任学良同志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订正》中提出:甲骨文中那么多"去"都是"往"的意思,"人相违"不是本义,而是"后起义".裘锡圭同志又在《说"去""今"》一文中提出,"去"的本义是"开口","去"字的"离"开义可能就是由"张开"义引申而来的.笔者在考究"去"字本义过程中发现"去"是个相当重要复杂的词.可以说,前人从各个角度对"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王学奇(1999年)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