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虎根 《家庭教育》2004,(9B):26-27
先介绍一下我的外孙:沈青君,小名青青,五星幼儿园的学生。说他聪明吧,聪明得有点淘气;说他笨吧,又笨得很可爱。这种特点,早在他进幼儿园之前就有了。举个例子:妈妈特别喜欢他的时候会唤他“青青是妈妈的好宝宝”,他在特别喜欢妈妈的时候也会学着说“妈妈是青青的好宝宝”——他不知道“宝  相似文献   

2.
知道雷夫·艾斯奎斯这个名字是在2010年,读他的书也是在2010年,比知道他名字稍晚些,因为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我选择了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一书。雷夫创下辉煌战绩,北京、成都、常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激情演讲,让中国教育者好像看到了民族教育的希望。各类媒体,包括知道他和读过他的书的人,对他献身教育、为孩子快乐成长作出的不可思议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大加赞赏,溢美之词不胜枚举。我很佩服他,也很感谢他,是他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教育教学创意。但我最看重的,是从他的传奇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我们毕竟不是雷夫,也不生活在同一国度。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的那天,父亲有空,他对我说:“来,小女,老爸教你打算盘。”我喜欢新鲜事情,平时见爸爸嘀嘀嗒嗒地打算盘,以为很好玩,一听他要教我,连忙点头答应。抬头望着天,觉得天蓝得那么可爱。爸爸说:“学之前,你得先练习拨子。”说罢,他拿出大算盘,给我演示起来。只见他的拇指和中指尖捏住两颗珠子,手腕灵活地摆动,珠子便来回地快速移动,碰得横梁啪啪响,真似敲击乐器奏出的音乐。看着爸爸那样熟练,我真是羡慕极了。我练习了一会儿之后,自我感觉学得不错,虽然表面上我好像很认真,可是谁也不知道我只是把算盘当作一种可以演奏的玩具。接下来,便是难…  相似文献   

4.
如果能重来     
王蕾 《江苏教育》2014,(7):72-72
他,转学走了。 他是我们班最调皮的男生。其实,再调皮的孩子,也有被原谅的理由,因为他毕竞是孩子。他带给我的伤害源于他的妈妈。我不了解他的妈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又是怎样的一个母亲。我们之间的不愉快,是因为他的作业经常不写,我很担忧。和他妈妈沟通以后,不但没有得到她的帮助,反而遭来不解和埋怨,甚至是责备和谩骂。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的心都凉透了。不知道我的教育理想离理想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很遥远很遥远。  相似文献   

5.
万玮 《河南教育》2009,(11):13-14
教师教什么样的学生最吃力?是那些缺乏学习方法的学生吗?非也。我的教育经验告诉我,那些丧失学习动力的学生才是真正让教师头疼的。他如果想学,哪怕接受得再慢,我总可以一点点教会他:他如果根本不想学,即使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也不会学到任何东西。  相似文献   

6.
看了第八期《教育革命通讯》中“燕山幼松——刘小华”一文后,我们回忆起和小华相处时的几件事。小华生前曾经两次来我们村劳动,参加教育革命的实践。一进村,他就一头扎在贫下中农之中,处处虚心地向贫下中农学习,刻苦地锻炼自己。去年六月,他和同学们来参加割麦战斗。一天晌午,刚收工回来,小华抱着好几把镰刀来找我,他说:“镰刀钝了,下午还得割麦子,教我磨一磨吧。”我知道他饭还没顾上吃,看他跑得呼呼直喘气,就说:“你把镰刀放下回去吃饭吧,我一会儿就给你磨好。”他非常认真地说:“不,我一定要自己学着磨,这不光是磨镰刀,也是磨思想呢。”就这样,我和他一起把镰刀磨得崭亮、锋快。小华回去交给他的同学们,个个都非常高兴,也很受感动。  相似文献   

7.
QQ求助:我有一个脑子很灵的同桌,他很看不起我,经常说我笨,一看见我学习就烦,还说:"别学了,再学也学不好。脑子笨,白搭!"我见他不怎么学习,每次考试却依然比我强。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  相似文献   

8.
蹲成蘑菇     
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很认真地问我:工作半年,遇到了各色各样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知道的所有来引导他的学生,可讲了无数的道理,引用了无数的典故,却毫无作用。他说,现在的学生好像是油盐不进,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好像比老师知道的还多。该怎么教育他们?  相似文献   

9.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很有启发。一个老员外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的智商都不高,老员外很发愁,怕自已的家产败在儿子的手中。老员外决定给三个儿子找一个家庭教师,让教师教三个儿子学文化。老员外找到当地一个很有名气的老秀才,聘请他来做家庭教师。老秀才说,你请我做你儿子的家庭教师可以,但不能破了我的规矩。老员外说你有什么规矩?老秀才说我得考考你的三个儿子,他们通过我的考试我才能收他  相似文献   

10.
老师想你了     
我们小班的明明是个非常聪明乖巧的孩子.每当老师教小朋友一些新知识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学会;每当老师分发玩具时,一些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希望快点拿到,只有他规规矩矩坐在那里等;每当老师教一个简单动作时,有的小朋友学得很慢,可他却能很快学会,而且做得很到位.就是这么一个人见人爱的小朋友,却不喜欢来幼儿园,他经常两三天不来,即便来了也不和小朋友玩,还时不时哭着找妈妈.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不厌其烦地重复那句话:"别哭了,明明最乖了,等放了学妈妈就来接你了."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高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作为教师,我时常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怎样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我在深入调查和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自主创新,创建了  相似文献   

12.
我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时候,没有任何经验。都是按照一些老教师的做法来进行教学管理,但这些经验我用起来却不灵了,我很苦恼,甚至想放弃教育工作。是一件事改变了我。记得是1998年的事了,那天我上跨栏课。在上课时有一个全校都有名的捣蛋学生,全年级的老师都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都在想办法要将他开除出学校。他在跨栏练习时却表现得非常认真,动作做得非常好,还积极地帮着搬运栏架。我当时很是吃惊。课后我找了他,他告诉了我一件让我更吃惊的事。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当导演告诉我电影里饰演我的父亲的演员是谁时,我一惊,心中顿生感慨,他真的很像我父亲,具体来讲,我爸年轻时候比他还要帅很多.他很有名很有名,塑造过很多慈父的形象,只是想不到,有一天,他会来演我的父亲. 父亲的戏,在第四场,这场戏,写得很难,因为实在不知道该用哪个细节动作来开场.父亲和我之间的很多动作、对白,一一浮现在脑海中,却不知道从何下笔,来用这一分钟,体现出一生的爱.  相似文献   

14.
儿子很淘气,但是喜欢玩游戏,特别喜欢玩积木,只是最不喜欢收积木。于是,我就和他玩小猫捉老鼠的游戏,我当猫妈妈带着他小猫咪一起把撒在地上的玩具老鼠们一个个捉进玩具箱里,还要比比谁捉得又多又快。在快乐的游戏中,儿子和我一起收好这些玩具,慢慢地他养成了整理物品的好习惯。每当我想知道儿子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的时候,我就和儿子玩学做老师的游戏。儿子当老师,我和他的小玩具们来当他的小朋友,他会学着老师的样子、老师的口吻说:“今天,李老师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他还带我们做操,教我们唱歌、做游戏,自然而然地把他在幼…  相似文献   

15.
我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时候,没有任何经验。都是按照一些老教师的做法来进行教学管理,但这些经验我用起来却不灵了,我很苦恼,甚至想放弃教育工作。是一件事改变了我。记得是1998年的事了,那天我上跨栏课。在上课时有一个全校都有名的捣蛋学生,全年级的老师都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都在想办法要将他开除出学校。他在跨栏练习时却表现得非常认真,动作做得非常好,还积极地帮着搬运栏架。我当时很是吃惊。课后我找了他,他告诉了我一件让我更吃惊的事。  相似文献   

16.
如果能重来     
<正>他,转学走了。他是我们班最调皮的男生。其实,再调皮的孩子,也有被原谅的理由,因为他毕竞是孩子。他带给我的伤害源于他的妈妈。我不了解他的妈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又是怎样的一个母亲。我们之间的不愉快,是因为他的作业经常不写,我很担忧。和他妈妈沟通以后,不但没有得到她的帮助,反而遭来不解和埋怨,甚至是责备和谩骂。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的心都凉透了。不知道我的教育理想离理想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很遥远很遥远。可是身边的鼓励  相似文献   

17.
方叶强 《贵州教育》2012,(22):36-38
在孩子的教育、教学上一味求“快”,容不得“慢”,恨不得立竿见影,是目前很多教师教学的一种“通病”。“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教育是一种互相巡视、发现的过程。”张文质先生的阐述,让我们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一缕飘香 《家长》2012,(Z2):25-27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那天,朋友跟我说:"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真够烦的。"我问她:"怎么呢?""我每天要洗衣、做饭、养育孩子。其他的还好说,就我那儿子,调皮得不得了,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教育他,每天都苦口婆心地给他讲做人的道  相似文献   

19.
一位青年教师多次向我讨教班级教育及学生管理问题,我不知从何说起。为了探讨得深入具体、针对性强,我让他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教育事件写下来,其实也就是一个教育案例。下面是他的一篇文章《评语是引导学生进步的阶梯》:  相似文献   

20.
一位青年教师多次向我讨教班级教育及学生管理问题,我不知从何说起。为了探讨得深入具体,针对性强,我让他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教育事件写下来,其实也就是一个教育案例。下面是他的一篇文章《评语是引导学生进步的阶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