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智障儿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生活能力不能够正常发展,教师必须把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提高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以游戏教育为契机,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智障儿童的游戏教育需要,利用分层教学,找到适合每一个智障儿童的游戏方式,让智障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智障学生因其自身特点,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遇到很多的困难。例如,智障儿童学习时容易分散注意力,对课堂的兴趣不足等。因而,为了促进智障儿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培养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近年来特殊语言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智障儿童语文学习进行分析,在语文学习的特性上提出有效的措施,促进智障儿童语文学习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严忠沅 《教师》2014,(10):52-52
正体育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发展,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更是肩负着促进智障儿童康复和弥补智障儿童缺陷的使命。但是大多智障儿童的大脑发育不健全,导致肢体不灵活甚至残疾,还有些智障儿童指挥肌肉的神经系统机能尚未成熟,动作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的体育学习。由于体质和生理的原因,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难以在体育课堂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研究智障儿童体育课的教学方法,让智障儿童在体育课中快乐地学习。  相似文献   

4.
石晓辉 《文教资料》2014,(23):155-156
目前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主体不再是轻度智障儿童,而是中重度智障儿童,因此总体的学习能力较差,学生间的差异更明显。在此背景下,倡导在智障儿童的课堂教学中遵循化繁为简、求真务实和因人而异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属于文字领悟的重要部分,也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内容。而在智障儿童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问题,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内容,无法提升语言沟通与表达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需结合实际特点进行合理的培养,以此解决当前的智障儿童学习问题。  相似文献   

6.
智障儿童思维水平相对较低,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能更好地唤醒智障儿童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谈论、探究课堂学习内容,实现较好的综合能力发展。同时,当智障儿童处于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时,他们将逐渐爱上学习。  相似文献   

7.
绘本图书所特有的表达形式能有效帮助智障儿童开展学习活动。通过阅读绘本,智障儿童既能提升学习兴趣、促进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还能提升智障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和对事物对错的判断能力。绘本阅读拓展了智障儿童思维发展空间,帮助他们插上想象和智慧的翅膀。  相似文献   

8.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如果不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将来他们将没法在社会立足。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是智障儿童的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为特校教育提出新的课题。文章主要结合新课标,论述特校学习教育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和理念,引领智障儿童适应社会能力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的智障儿童数量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未成年智障患者占到了智障人群总数的一半以上。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如何根据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利用灵活的课程方式和技巧,加大智障儿童的学习力度,培养智障孩子的综合能力水平,成为现阶段我国相关教育部门的重点讨论问题。首先,智障孩子的课堂教育与普通教育课堂在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有所不同,只有充分考虑到智障孩子的特殊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智障孩子的学习水平,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本文将对智障孩子的课程组织技巧进行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使课堂突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让课堂的品质大为提升。培智语文课堂是面向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其操作手段和课堂设计都必须适合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鉴于智障儿童具有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序列处理能力较强但注意力欠集中等特点,将多媒体合理地运用到培智语文课堂中,可以有效地规避智障儿童的学习劣势,发挥学习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直观教学法可以帮助智障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通过在智障儿童语文教学中对直观教学法的几种运用,阐述了直观教学法在智障儿童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学前智障儿童普遍具有语言障碍,影响其思维、沟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培养生活适应能力、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前游戏特性、关注个体差异为指导思想,根据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发出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康复校本课程“生活适应+语言”,有效促进学前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在模拟现实环境中学习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本文从生活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两方面论述了情境教学法对智障儿童的影响,并对情境教学法在特殊教育运用发展提出了创想。  相似文献   

14.
黄爱娥 《广西教育》2014,(33):84-84
智障儿童在智力上存在缺陷,导致其生活机能相对较差。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忽略了智障儿童的生理特点,采取"满堂讲"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智障儿童获取知识,习得技能。下面,笔者就教师的"满堂讲"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满堂讲"的几个误区(一)自问自答。学习语文不但可以提高智障儿童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能够使智障儿童的言语运动系统变得更灵活。  相似文献   

15.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展迟缓,普遍存在语言障碍。针对多数智障儿童具有的语言能力不佳问题,以手指游戏《五个苹果》以及拓展的学习活动为例,为智障儿童提供听、说、读、写的学习机会,从而增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介绍了选择和使用手指游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手指游戏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单元设计游戏活动;成人指导游戏活动;不断重复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16.
智障儿童生存能力是智障儿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其中社会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文章从学会生活自理,在生活中锻炼智障生;进行鼓励性评价,让智障生充满学习信心;创设仿真情境,培养智障生生活态度;通过游戏形式,培养智障生自理能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智障儿童获得各种知识的最主要的地方就是课堂。教师应充分认识他们在学习中的各种缺陷和生活上的许多不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都要结合智障儿童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个人生活能力,在学习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个人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亲社会行为是智障儿童进入社会生存的必要准备,关乎其将来的生活质量,利于增强其将来的批判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智障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文章着重阐述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培养智障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李冀湘 《教育》2014,(11):52-52
智障儿童是指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或障碍的儿童.在智商或心理发展上都比正常儿童迟缓,从而导致认识能力、自控能力差,分析、批判能力低,需要良好的教育与引导.培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对智障儿童的自身特点,作为培智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开口读书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只有不断培养智障儿童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促进培智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李晓庆 《文教资料》2008,(36):150-152
随班就读教学中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是提高智障儿童认知能力的关键,但目前这种交往的实施策略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促进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针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提出了四个实施策略,这些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