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是佛的国度。西夏京畿是西夏王朝佛教文化的中心。西夏立国近二百年间,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佛教文化的遗迹和遗物。西夏京畿特殊的人文、自然环境,为党项政权佛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皇室的倡导,帝师国师等高僧参与,西夏京畿成为佛经译印中心;由于藏经佛事的需要,西夏京畿成为皇家寺院中心;众多的佛教文献文物精品,展现了西夏京畿独特的佛教文化艺术价值。众多的遗存连同传世的相关文献,为西夏京畿的汉传、藏传佛教文化,乃至整个西夏佛教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西夏京畿对于藏传佛教的东传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出于进军四川解除后顾之忧与西藏的合作,最终演变为帝师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首次把西藏地区纳入中国行政版图,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的一部分。并通过对西藏的有效地统治,推动了西藏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但同时,帝师的尊崇地位和宣政院的特权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势力膨胀的藏传佛教,对元代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元后期,帝师、宣政院官员破坏纲纪,祸乱朝政,成为元代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忽必烈以八思巴为国师,对八思巴执弟子礼,以藏传佛教为国教,设立帝师制度,影响了整个元朝;安西王忙哥刺也信仰藏传佛教,受戒于国师叔父槊里吉察揭兀的重臣商挺也来到安西王府,安西王、王妃、世予、公主等都以“师事之”,由商挺提出,安西王出巨资于崆峒山修建宝庆寺;第二代安西王阿难答的思想是多元的,既有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有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夏唐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与吐蕃(西藏)相邻,长期以来,双方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存在合作与交流,在文化、艺术领域也相互渗透。吐蕃文化的代表藏传佛教,自西夏中期以后传人河西地区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出土的西夏藏传佛教绘画——唐卡,再现了这一历史情况。文章通过对西夏唐卡主要作品的介绍,反映出西夏唐卡在内容和形式上受西藏影响极深,是藏传佛教流传西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针对西藏的宗教政策,明一改元朝的帝师政策,取消僧人的种种特权;同时,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不仅对藏传佛教首领进行优待和安抚,且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由于明各个阶段的情况变化和皇帝个人喜好的不同,明中央各个时期对藏传佛教的政策又不尽相同,有一定的变化,这些政策总体上对藏区边疆的稳定和明王朝的统治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飞来峰元代造像开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之先河.本文通过分析西夏佛教艺术与飞来峰元代造像中藏汉交流风格的具体表现形态,结合元初江南佛教艺术的创作背景及西夏艺术可能的传播途径,离析飞来峰元代造像中含有的西夏风格因素.  相似文献   

7.
黑水城出土的两幅顶髻尊胜佛母曼茶罗木板画,是西夏晚期依据藏传佛教经典《圣顶髻尊胜佛母成就法》绘制的,其人物造形、装饰等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密宗风格。同时,本文还通过西夏曼茶罗与西藏个别寺院壁画中的曼茶罗进行比较,在构图上总结了两地曼茶罗世界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孙伯君 《家教指南》2022,(4):95-106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西夏文《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后附八思巴所撰颂赞《出有坏无量寿智莲华鬘赞叹》,于“癸巳年(1293)神足月十五日”译自藏文本,是目前发现的翻译年代最晚的西夏文刻本,八思巴所撰“赞叹”是目前仅见的有明确翻译时间的帝师八思巴作品的西夏文译本。该本在甘州(今张掖)禅定寺译成,可能曾短暂汇集于大都弘法寺,最后于大德十一年(1307)被管主八刊入《河西藏》。它的发现,为进一步明确党项遗民于蒙元时期在西夏故地继续从事藏文佛典的翻译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元朝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终元一代,西藏(时称吐蕃)是元世祖第七子一家的采邑。当时的帝师制度也证明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帝师掌管全国佛教,是佛教最高领袖的象征旧,但帝师是由皇帝任命的,八思巴作为帝师,直接对皇帝负责。忽必烈通过八思巴有效地控制了吐蕃。元政府有一套治理吐蕃的完整制度,在中央有宣政院,在吐蕃地方设立了三个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作为地方的最高行政组织。  相似文献   

10.
西夏佛教术语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文的佛经译本使用了两套不同的词汇,一套是据汉语译出的,一套是据藏语译出的,可以分别称之为“汉式词”和“藏式词”。有的藏式词在西夏开始译经时就在使用,这暗示着藏传佛教输入西夏的时间可能远比当前学界估计的要早。  相似文献   

11.
瓜州塔考辨     
瓜州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大塔,学界认定为西夏之物,并推定其前身为中华十九座舍利塔之一的瓜州塔。据载,瓜州塔建立于北周时期,但那时的瓜州其实是敦煌,治所在沙州古城,与今天的瓜州同名而异地。"瓜州塔"建于崇教寺,即今莫高窟,与瓜州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大塔无干;榆林窟第15、16窟所见阿育王寺,应为山丹或武威的阿育王寺,绝非锁阳城塔尔寺;瓜州锁阳城现存大塔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特征,但没有证据可将之断代于西夏,相反,塔尔寺遗址发现的西夏文六字真言残片恰巧可以证明该寺为元代之遗存,因为六字真言独立作为藏传佛教供奉对象,并逐步流行全国,是从元代开始的。根据各种迹象,可以把今天所见藏传佛教风格塔尔寺塔的修建时代,推定在1276年或1289年之后不久。  相似文献   

12.
以西夏文、汉文文献为主,结合考古文物资料,分析探讨西夏兵器的种类、制作及其配备制度,以期对西夏兵器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对西夏兵制的研究亦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唐朝与西夏的仓库管理制度有同又有异,如二者都有损耗法的相关规定,有严格的晾晒法,在出纳法中都有按时、适度的规定,仓库官物磨勘都是为了“明于出纳”,两朝都严禁仓库官物私卖,在借贷法中都严禁仓库官物私贷。另一方面,可知二者仓库制度的不同:西夏在粮食损耗的数量对比上较唐朝为高;西夏未见有如唐代“加耗税”此税种。在仓库出给法中,唐朝较西夏更为严苛。在私卖官物的相关处罚中,唐朝对有无知情者一律治罪,西夏只针对知情者治罪。在仓库借贷法中,二者在细节方面、量刑界限上有诸多不同。我们可以说,西夏的仓库制度在吸收与继承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又加以改造与创新,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仓库制度。  相似文献   

14.
西夏是中古时期西北边鄙的一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从其建国始至灭亡共存续了190余年.西夏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向中原宋朝学习典章制度,使西夏的典章制度更趋完善,并在西夏国内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西夏公文抬头制度就是西夏典章制度中的一项.通过黑水城出土并考证公布的西夏公文以及相关的西夏资料可深入地探讨公文抬头制度,从而进一步了解西夏公文制度.  相似文献   

15.
终元一代,元朝蒙古上层对藏传佛教崇信有加,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元朝蒙古上层一方面利用藏传佛教来达到怀柔吐蕃和统治本国民众之目的,另一方面,蒙古统治者自身对终极关怀的极其重视。从客观上讲,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如西藏佛教领袖、西夏佛教、蒙藏文化的相似以及生物基因等方面的影响。不论从主客观,还是从内外因讲,元朝蒙古上层崇信藏传佛教都是多方面的、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16.
文献材料与考古遗存的双重证据显示,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内大成就者群像中的黑行师图像,最早可追溯到西夏时期的藏传佛教文本与传轨。在与新疆、西藏等地及海外收藏黑行师壁画、唐卡、造像相对比后,可知第465窟内的黑行师图像特征并非孤例,而是整个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西夏文化一个突出特点是多元性,这与西夏实行开放的国策密不可分。深厚的民族基础,以及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因素决定了西夏文化的多元性。西夏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制度、艺术、宗教等等。  相似文献   

18.
过去人们只能依据发现的西夏官印文物来研究西夏印章的特点,但由于所见品种较少,且多为二字“首领”印,对其制度知之甚少。随着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的译介公布,其中有关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可使大学重新认识西夏印章制度的特点。西夏官印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以西夏文九叠象入印,由于这种九叠篆书笔划较多,所以屈曲盘绕的西夏文占满了印面空间,使得整个印面显得非常饱满,给人以浑厚古朴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在西夏故地陆续发现的西夏国原始资料对研究西夏时期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和各种制度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出土于西夏故地的契约,体现了西夏国的成文法与传统习惯法对契约成立的制约作用。借助于《天盛律令》和已经考释公布的实物契约,对西夏契约成立的要素,即当事人的身份、公证和担保、契约缘由、标的物界定、借贷(典当)约定、违约责任、双方合意及书面协议等7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可探知西夏契约成立之大概。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遗存的比较完整的西夏艺术品大约有1600余件。主要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唐卡、彩绘木板画、佛经版画)、雕塑(泥塑、石雕、木雕、砖雕)、建筑(佛塔、陵园、建筑装饰)、工艺美术(瓷器、金银铜器、钱币、书籍装帧、绢麻毛织染)、书法篆刻(篆刻、雕版、印章)、音乐舞蹈(官方礼乐、民间音乐、舞蹈)等。西夏艺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点:继承和发展汉族传统文化艺术;大量吸收藏传佛教艺术;学习吸纳北方民族的优秀文化;突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