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高峰,其中提到的境界说对中西文论的思想都有很大的继承与发展。境界说之实质就是在求文学之真的审美特性,其精神核心就是真情。其中这一审美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以及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的思想,还有西方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阴阳刚柔之美的创作风格,在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有不少体现,如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提到的"纤秾""典雅"就接近阴柔之美,而"雄浑、劲健、豪放"又和阳刚之美趋近.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艺精神里有沉郁的文学艺术风格,近代画家黄宾虹在山水画中发展了这一艺术风格,创造出浑厚华滋的新的浓郁美美感,李可染、贾又福继续拓展着山水画浓郁美的内涵。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开始转向金戈铁马式的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4.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论范畴之一。将历代关于"雅"的论述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雅"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富于变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审美典范,"雅"对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文学文本的审美风格、文学创作的原则、文学鉴赏的标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内涵和审美意旨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是文学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研究古代文论中的"雅"范畴对指导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发展现代文学理论、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外貌描写特征是一个由具体、复杂到抽象、简单,从追求形似到注重神似,从注重外貌到内在心灵、精神渐变的过程,其间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心理及趣味的变化。女性外貌描写特征的变化和女性地位的历史性变化紧密相连。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趣味,追求女性外貌之美的存在的被遮落蔽,导致理想中的女性外貌描写多于现实,但是,这也使得女性外貌描写具有超越性。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写体现出的审美意蕴是以阴柔之美为主,同时,兼有阳刚之美,阴柔美与阳刚美的结合使其审美意蕴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崇高是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它是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的一种美的形态。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文论家一般称之为"阳刚之美"。 屈原的《离骚》和李白的《蜀道难》《梁甫吟》《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读来令人感到荡气回肠,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崇高美构成了屈原、李白诗歌的主体风格,其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已出现了五次大转向:人学转向、神学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论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论已从19世纪中叶的"文学理论"演变成为20世纪中叶的"批评理论",进而在本世纪初蜕变成为"品评天下"的"理论",出现了高度哲学化和去文学化的倾向。西方文论的历史蜕变是西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建设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时,应吸取西方文论历史蜕变的经验教训,继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走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是文化的载体。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中国古代文论是"深情"的,与之相比,主客二分、主客二元对立观念影响下的西方文论则显得较为客观,较为"无情"。这种"深情"和"无情"对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善与真的不同,二是情与理的差异,三是文学与哲学的区别。中西文论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旨在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求同存异,促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从而使中国文论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9.
与西方基于逻辑思维的文论术语体系迥异,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擅用意象性的话语,从而造就了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技法命名的形象性和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其细微处的深度表现力往往超越了定义与解释;同时,中国古代文论在文体批评、方法探求和体系建构上亦自成体系,呈现出中国文论话语的丰富色彩。而这些,都源自中国的文化类型、思维模式和语言精神。这向我们昭示了中西文论分野的根源和融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不断积累和沉淀,所形成的古代民族文论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民族文论即为19世纪之前的中国文论,在此之后不断引入西方文论观念。经过不断的发展,中国古代民族文论同西方理性主义文论间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由于文论的理论体系同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也必然离不开古代哲学,但是在哲学领域中也同样存在体系性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与“思无邪”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和纲领 ,它们都体现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审美主流的中和之美 ,而这种中和之美只有在创作主体的情感保持至诚至真的状态下才能获取。两者的共同旨趣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从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视域整合中国美学研究,是实现古代文论范式转换和深度追求的必经之途。与西方的分析思维不同,中国的心化思维对中国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心源”、“直悟”和“体味”来探讨心化思维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本文还从儒道文化“体仁”、“得道”的方式去考察心化思维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儒道文化对推动中国艺术尚内轻外、尚心灵体悟轻理性分析风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殊途同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 ,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 ,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而导致批评文本“破体”的主体性缘由 ,则是文论家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诗意化。本文辨体明性 ,清理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 ,意在抉摘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失体”、“失性”之弊 ,并为中国文论走出世纪困境寻求一条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4.
“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相当于西方美学崇高(sublime)范畴的,是“阳刚之美”,其他如“大”、“雄浑”、“刚健”、“豪放”等也颇为近似。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两者的内涵既有其一致的地方,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首先把崇高作为独立美学范畴的柏克曾说:“我们应当把我们的对象与类同性质的其他对象、甚至与性质相反的物体进行比较。通过对立物,能够在这  相似文献   

16.
"隐秀"是日本"幽玄"范畴的一个重要来源。二者有着共通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源头——道教。另外,二者具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分别注重"隐"和"余情",即追求"言外之意"的含蓄之美。但二者在文学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又存在着差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隐秀"进行阐释时强调,在文辞之中要有独拔于全篇的绝妙警句,而日本"幽玄"论则无强调秀句的作用,反而更看重整体美的审美意蕴。在审美风格差异上,一方面,"隐秀"强调直接的视觉体验性,"幽玄"则追求飘忽不定的朦胧美;另一方面,"隐秀"偏重自然天成之美,"幽玄"则追求刻意雕琢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美学范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各自文化的反映、提炼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从添“经济”、崇尚“光明俊伟”的阳刚之美、主张“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三个方面阐述了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所作的修订和补充,以达到其经世致用的目的,体现了其文论思想的开放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以来,西方文论多用于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使得中国古代文论出现了"失语"的状态。从文化解读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活力显然不足,怎样增进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的主题。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文学研究,是一种对语言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以实现两者间的进一步融合沟通。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颖 《天中学刊》2012,27(6):73-77
通过对具体诗人的评点来体现自己的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优良传统。杜甫"沉郁""雄浑""集大成""入神"的诗歌风格与严羽的诗学理想和诗学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契合,严羽的许多重要诗学思想都在杜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因此,严羽推崇杜甫也就不容置疑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是在一种"合和"理论范式下逻辑展开自身的理论经纬的."合和"有调和、通融、化合之意,它追求的是动态平衡与多元共生的理想局面;以"合和"为思维指向与理论内核的"合和"理论范式造就了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叙述策略与体系构成.从"和如羹焉"理论意义的生成,经汉代新儒学文论、"唯务折衷"的"双星"体系范例以及情与礼、理通融下的文论体系构成,中国古代文论向我们展示了其"合和"的品养与理论维度.面对中西文论的交流与碰撞,"合和"理论范式应该成为我们当前文论建设可以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