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曾为这样一句话而感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诗人,因为生命永远属于我们自己。”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是由每一个细节构成的,而文学则成为我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细节,因此我憧憬着、追求着属于文学的一切。“书卷多情似故人”,文学对于我,是一个知己,一名向导,一位长者。心与心在此诚挚地交流,灵魂的火  相似文献   

2.
黄蓓佳 《生活教育》2012,(11):58-63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不是一个主动的,比如在文学上有一个什么梦想,或者我对文学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完全不是这样的。我在小学的时候,在泰师附小上学的时候,我记得我是一个丑小鸭型的孩子。任何方面都没有一点点出众的,学习成绩也是非常的平庸中庸,在班级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说道:"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积学以储宝"一句便很好地道出了广泛阅读积累对文学的重要性。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就像春秋时的宗法制与分封制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没有了阅读的积累作文便丧失了文学的色彩,没有了语言的调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应有意  相似文献   

4.
长期在高校从事写作教学,出于专业的习惯,大凡写作教材与创作经验谈的书,我都注意认真阅读。我与晓苏在华中师大文学院同事,他的小说我看过不少,但从未读过他的理论著作,这次看到他的《文学写作系统论》,很是惊喜,几乎是一气读完,饶有兴致,仅从阅读的畅快、感觉而言,就觉得要说一些话。一般来说,读理论著作,比较冷静、理性、枯燥,常常是放一放,再读一读,而读《文学写作系统论》,一如读他的小说,有个性、有特色、富于吸引力,近二十万字的书,没有阅读障碍与梗阻,这种阅读的流畅感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共鸣、接受与认同。  相似文献   

5.
杨啸 《高中生》2012,(9):52-52
如果你在动笔以前,在写作以前,就大概知道会写什么,你永远也不会写,不值得写。——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写作》这本书中,玛格丽特·杜拉斯以一种近乎狂野的自由姿态,向这个世界"叫嚣"着自己非同寻常的写作观——写作与孤独。"写作,一开始就是我的地方。"她这样写道。写作,是人与生俱有的狂热与痴迷,每个人的内心都埋藏着写作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夜深千帐灯     
弦月高挂,如水的月光浸透着沉沉的夜容。我轻轻拉上窗帘,一瞬间万家灯火在我的眼前消失。我坐到桌前,翻开《饮水词》,依着荧荧暖色的灯光,开始了今夜的阅读。我不假思索地把书翻到《长相思》,这是我最爱的一首词。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夜深千帐灯”,让我十分倾心。不仅因为它让我感受到塞外军营的悲凉与豪壮,更因为它仿佛是我多年来与文学并肩携手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走巴金留给我们的财富:仁爱忠诚正义自律过了101个春秋,参与、见证、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记录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但他又始终有着青春般的激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情和赤子之心。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荣誉得着自由。”无数;但他却说“我不是文学巴金:20世纪的良知符号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因为有了5卷本,40…  相似文献   

8.
九十年代以来的杂文创作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形态 ,它在内容上的发展态势和艺术形式上的新动向 ,对中国未来的杂文创作走向无疑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但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 ,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传统的文学样式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 ,作为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对象也往往重在于此 ,而对杂文的研究与评价则常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视为是支流 ,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一种缺失。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九十年代以来的杂文创作在共时与历时中的蕴示的研究 ,对它在文化批判意识、自我反省意识、当代审美意识上存在的缺失的分析 ,揭示它的现代性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9.
女孩这样说:“将心中的秘密告诉文学,将希望与失望交给文学,将命运与人生铸进文学,将眼泪与孤独扔给文学。荡着小舟,在欢乐中痴迷,沉醉不知来时路;拾起晶莹的泪珠,在苦难中前行,为伊消得人憔悴。每一次沉醉都是我对你无尽的思念,每一丝憔悴都是我对你无怨的付出。”  相似文献   

10.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和运用(22分)1.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走过了一百零一个春秋,参与、见证、jì录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但他又始终有着青春般的激情和赤子之心。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荣誉无数,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cǎi的一章;但他却说“,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沧桑与青春。伟大与谦逊。厚重与清澈。宽容与严苛。诸种因素和谐地统一于巴金身上,为文学,为生命,为灵魂,做出丰富的注解。而今…  相似文献   

11.
窗口的微笑     
只有在有风雨的日子里,才能看见那个窗口的女孩与那个令人刻骨铭心的微笑。期待风雨,就是期待久违的微笑。又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在回家的路上,车上载着升入中学的烦恼与失落,慢慢地前进,任疾风扫过我的脸,任雨点浇湿我很累很累的双肩……曾经拥有那么多的掌声与赞美、鲜花与微笑,今天却离我太远太远了……我在象牙塔喧闹的穹顶下丢失了自己的微笑,今天泪水伴着雨水从脸颊滚下来。这样生活着是为了什么……一个不经意的抬头,风雨中,我发现了那个女孩——站在窗口的女孩。她在微笑着,是在对我微笑吗?啊!是的,她一直在对我微笑,她的笑容是那么天真灿烂,就像一束阳光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的心充满温暖。“既然别人能对你微笑,你为什么不能对自己微笑呢?”我豁然开朗,我擦干了泪,回头望望那个女孩,她始终在对每一个失落的人微笑。感谢你,窗口的女孩,生活是这样的美!我要找回我丢失的微笑。拼搏,冲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再从头“收  相似文献   

12.
女孩·文学     
女孩这样说:"将心中的秘密告诉文学,将希望与失望交给文学,将命运与人生铸进文学,将眼泪与孤独扔给文学.荡着小舟,在欢乐中痴迷,沉醉不知来时路;拾起晶莹的泪珠,在苦难中前行,为伊消得人憔悴.每一次沉醉都是我对你无尽的思念,每一丝憔悴都是我对你无怨的付出."  相似文献   

13.
记得上高中时,我爱上了文学,酷爱读名著,喜欢将自己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从高中到大学的日记积累了厚厚的七大本。正是在这样的青春岁月里,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文学土壤中的养分,形成了最初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空中楼阁     
郑老师絮语:王晶同学说文学是“空中楼阁”,其实说的是理想,是文学梦。王晶同学之于文学,如同生命,与文学伴随,与文学长大。他从文学中吸取素养,陶冶自己的灵魂,提高自己的素质。诚然,好的文学作品是提高人的素养的重要因素。王晶同学以广博的文学知识,写出了他对文学作品的痴情以及希望——怅然间,又在青草更青处漫溯。我寻找那神奇广阔的天地,从而创造出我的空中楼阁。我渴慕自由,热爱自由,崇尚自由。融入文学,我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在这样的世界里才真正体验到自由的天空。它时而照亮我记忆的时空,时而催促着生命的舞动。遇见它,我有了“一…  相似文献   

15.
模拟训练四     
瓣脚甲一、积录与运用(35分) 1.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按要求答题。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走过了一百零一个春秋,参与、见证、jl录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但他又始终有着青春般的激情和赤子之心。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生笔耕不ch的,著作等身,荣誉无数,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但他却说:“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沧桑与青春,伟大与谦逊,厚重与清澈,宽容与严苛,诸种因素和谐地统一于巴金身上,为文学,为生命,为灵魂,作出丰富的注解。而今天,世纪老人巴…  相似文献   

16.
记得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个画面:一群大学生正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进行对话。一个学生问:“您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兴趣会推着你一直向前走。”同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首先治愈学生的“厌写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我要写”“我想写”的写作氛围。  相似文献   

17.
张琴 《生活教育》2013,(7):114-115
曾有人戏言当今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写作教学,也许永远都值得语文教师思考探寻。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学生中有着一批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孩子,我们快乐地交流思想,一起在写作的园地里共同成长。他们在成为我的学生之前,早已经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具备了很强的写作能力。我想,我需要做的,就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上个星期,我们考了试,结束后,我们像出了笼的鸟一样.拼命地玩着。当我在集上疯狂地嬉戏时.正巧碰到了我妈,过了几天.成绩结果是一塌糊涂。这时我妈结合上次的事.将我大骂了一顿.当时我的心情糟透了。我拉着叔叔来叫家中,二话不说.先摆下了象棋,经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战胜了他。他和气地拍了拍我的头:“最近学习.应该有不少进步吧。一时的失败不能证明什么.好好努力。用安力证明一切。”听叫他的话,我感动地点了点头。这篇作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应俱全,可是令人不忍卒读,因为存在的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是:用流水账的方式让自己的作文人物平板化。平板化是许多中学生写作的致命伤。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这需要在细节上、情节渲染上、真实性上、主题上进行有效写作,下面就《同情与悲悯》为例,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日子》(发表在2010年第5期《人民文学》),是由新世纪上海文学代表女作家滕肖澜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品以其细腻的写实笔触和温情的母性叙述于2014年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新写实的笔触描写了一老一少两位母亲之间的精神博弈,在这场女性与社会、与他人,甚至是与自我的抗衡和矛盾中,虽充斥着日常琐碎和"一地鸡毛",却也彰显出作者对于母性的关照,将母性的崇高与坚毅,卑微与无奈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在文章取材、语言风格、审美表达等方面突出新写实小说的特点,透过普通上海市井人家的庸常人生管中窥豹,面对上海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历史绵长、形象多面的城市,运用"新写实"的手法,将上海的文学书写得到了一定的补充与拓展,进一步还原出一个更加完整真实、新锐质感而又耐人寻味的上海都市新面貌。这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滕肖澜式"的写作。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一年是我笔耕收获最为丰硕的一年。这一年里,我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发表论、随笔13篇。而回首这一年的学习和写作历程。我觉得。让我取得这样一点进步的重要原因,就是参加培训班迫使我始终让自己在不停地思考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