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贝尔纳是英国著名科学家、科学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档案,对贝尔纳与中国官方及学者的交往进行了初步梳理,试图描绘这位科学圣人在中国科学文化中的形象。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于1939年出版,很快即被我国学者如竺可桢等了解并引用。贝尔纳于1954年和1959年两次访华参加国庆庆典,并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与相关人员的交流中,他知无不言地为我国科学发展提供帮助,是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但之后由于复杂的国际政治原因,贝尔纳与中国的交往受到阻碍,他没有获得和李约瑟一样的待遇。  相似文献   

2.
贝尔纳科学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娜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3):38-40,29
贝尔纳开创了科学学这一新学科,贝尔纳科学学在科学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西方其它科学学理论相比较,贝尔纳科学学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理论前提、基本理论的框架及其发展的逻辑行程等所具有的意义上。研究它的特殊性,能为构建当代中国新的科学学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3.
贝尔纳奖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学术权威性成为科学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奖项。在对贝尔纳奖获奖者及获奖成果(1981-2015)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中发现,贝尔纳奖获奖者具有研究地域集中,研究内容多路演进,研究领域存在较为广泛的跨学科性、获奖学者年龄普遍老龄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获奖周期长等现象。透过这些现象,结合学科发展背景,可以较为客观地捋清科学学领域发展的历史沿革、研究进路以及科学学研究发展中形成的多种特点,有助于从科学史、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研究策略等多角度思考科学学研究的前瞻延展。, 贝尔纳奖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学术权威性成为科学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奖项。在对贝尔纳奖获奖者及获奖成果(1981-2015)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中发现,贝尔纳奖获奖者具有研究地域集中,研究内容多路演进,研究领域存在较为广泛的跨学科性、获奖学者年龄普遍老龄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获奖周期长等现象。透过这些现象,结合学科发展背景,可以较为客观地捋清科学学领域发展的历史沿革、研究进路以及科学学研究发展中形成的多种特点,有助于从科学史、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研究策略等多角度思考科学学研究的前瞻延展。  相似文献   

4.
爱尔兰出生的结晶学家J.D.贝尔纳论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著作问世已经半个世纪了。本文作者就贝尔纳的思想与今天世界的关系,就科学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就公众方面随之对科学事业的兴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从竺可桢初步了解贝尔纳著作的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直至双方生命的终结,前后约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彼此联系受到政治干扰颇多。在科学院工作之后,竺可桢对科学计划与组织、科学与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的认识,很多地方都是从贝尔纳的思想中演化而来。20世纪60年代以后,贝尔纳和平主义成为典型"修正主义"被竺可桢批评,两人渐行渐远。1971年,贝尔纳不幸去世,竺可桢没有在日记中记载这位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学圣徒的离去,或许自有其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学学科建制形成以1982年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为标志,该过程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对此予以研究有助于发现中国科学学学科的发展规律。通过访谈重要的历史亲历者,深度分析历史文献,文献计量分析中国科学学早期研究成果,发现中国科学学学科建制化过程体现两个显著特征,即聚焦中国科技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引介国外研究成果、重视发展学科独立的理论体系,其间深受贝尔纳科学学研究思想影响并形成了研究范式。历史经验证明坚持贝尔纳传统、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能够有力推动中国科学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7.
贝尔纳科技观的核心是科技为人类造福。发展科学技术的宗旨是为少数人得利还是为广大人民谋利?贝尔纳回答:“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就是利用人类知识,科学和技术直接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8.
贝尔纳与默顿被同时尊称为科学社会学的奠基者,他们开创了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发现,贝尔纳开创广义的科学社会研究传统,宏观多维透视科学与社会,涉及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关乎与科学相联系的其他领域,贝尔纳眼中的科学是具有时间整体感和空间整体感的动态发展过程。默顿则引领微观的科学体制社会学发展潮流,利用结构功能分析法聚焦科学体制,对科学的社会研究侧重于科学家共同体内部规范的相对静态的描述。可以说,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的社会研究进路彼此对立而又互补,从而形成关于科学与社会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9.
刘则渊 《科学学研究》2020,38(4):586-587
正2016年,当我见到贝尔纳(J.D. Bernal,1901-1971)的这篇英文原著时,不仅引起我们对贝尔纳科学学思想起源的思考,而且重新激发我们如何对待恩格斯(1820-1895)未完成的著作《自然辩证法》(Naturdialektik)的态度。2017年我们将《恩格斯与科学》译为中文后,一直搁置起来未能发表。在进入2020年之际,我们借鼠年新春期间将此文略加整理,献给伟大的恩格斯诞辰200周年。1931年伦敦世界科学史大会上,  相似文献   

10.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品质。20世纪30—40年代,英国左派科学家卓有成效地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特有品质引入到科学研究领域,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贝尔纳主义。贝尔纳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创新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成为科学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等一些科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影响至今。因此,对贝尔纳主义的研究,不仅能够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旺盛生命力,而且能够增强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1.
The Appointed Person   《RPC》1997,114(24):884-887
  相似文献   

12.
13.
14.
Patents Court   《RPC》1988,105(18):416-420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