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曹虎生 《语文天地》2012,(22):62-63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打好"求知"的基础,又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初中生在作文时,往往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命题、提供题材,学生照葫芦画瓢,结果造成  相似文献   

2.
廖国凡 《辅导员》2011,(26):30-31
在作文教学中,多数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一到写作课就发呆,不知从何下手。一形容着急,只会用"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一写到"妈妈的爱",就是"我发高烧,妈妈带我去看病!";一讲做好人好事,就是"我今天扶老奶奶过马路"……如今,学生作文患上了"贫血症"。他们虽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却看不到自然的美,生活的趣,反之,套话、假话、空话连篇;他们虽学习了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老师最感头痛的,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收效甚微。初中生追求独立,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对生活、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辞,其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改革。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作文训练中,命题的形式范围很狭窄,多数仅限于学校或家庭,对客观世界的渗透不够,学生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老师又往往在命题的同时把题材方面的规定念给学生,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2.应试教育的体制、升学的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这些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文训练,认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正作文教学是启发、联想、领悟、写作相统一的过程。创新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可以融会贯通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作文教学一般有作文训练方式的选择、作文指导、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四个环节,这里仅从作文训练方式的选择、作文指导两个环节谈谈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一、作文训练方式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教师要恰当地选择作文训练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1.在命题作文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命题时应有所突破,必要时在时空上给学生留下"空白",把学生思维引向无限。全命题作文要"心理学化"。命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因  相似文献   

5.
赵同生 《阅读与鉴赏》2010,(3):40-40,47
初中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习惯于让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改革。在这里我仅根据多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教师树立正确的作文指导观,提高自身语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说:“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学中,凡是写得较好的作文,都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然而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便唉声叹气,不会写,不爱写。似乎作文难在无话可说,无情可写,无情可抒。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远离了生活实际。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  相似文献   

7.
韩炜 《现代语文》2013,(8):128-129
引言江苏省自2004年高考独立命题以来,已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纵观高考命题,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侧重于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强调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考察。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强调作文写作的华丽性,而缺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培养。为适应日益改革的高考需求,改革创新高中语文教学迫在眉睫。在强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倡作文教学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作文习惯,关注学生的阅读和积累。根据新的作文教学理念,结合数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作者认为新的理念下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努力提高作文命题的质量作文命题一旦确定,就直接涉及到选材。为便于学生选材,作文命题应力求做到:1.要有导向性。教师在给学生自由创作天地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好"引路人"的作用。教师应分步骤、有计划地做好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实践、应用与提高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一教师指导(案例)一学生独立写作一教师自己批改"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有其弊端,包括: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的;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面,缺乏个性,这是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作文框架严重束缚了学生;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最具综合性的一项教学工作。由于各种因素,对于不少学生来讲作文总成为"无米之炊"。有些老师和家长过于注重考试技巧和能力,学生少有时间和机会去阅读,学生缺少生活积累,学生缺少写作的兴趣,学生作文当然不会有真情实感,不会写出好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什么》一文中指出,"写作材料应以自己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发出的感叹。当前,虽然课本上的作文命题已经宽松了很多,但据笔者了解,作文依然是教师和学生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不少学生怕上作文课。写作文时,或者“咬笔杆”,或者抄袭拼凑,个别学生甚至胡编乱造。究其原因,在于作文教学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源头枯竭,自然不会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了。  相似文献   

13.
作文命题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科学、合理的命题是小学生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不仅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构思、立意、选材,更能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厚积薄发,以题激趣,以题促思。一、作文命题要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语言正在发展中,对周围人、事、景物的认识不够。因而作文题目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换句话说,作文命题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最好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第一、命题宜新。“老生常谈”似曾相识,不能激起学生作文的激情与欲望,更不利于学生写好作文。在命题时,应找准生活的耀眼点、事件的新…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作文畏难情绪大,老师在作文命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命题真切,富于情趣,在命题时能注意揣摩学生的心态,精心安排,讲究命题的艺术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教学能力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的作文教学仍然是"老师讲解—学生写作—老师批改—学生听评"的僵化"老套套"。这么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和学生个性的扼杀是非常严重的,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高分低能的应试机器。那么,应当如何改变和调整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不再厌倦、恐惧作文呢?一、作文教学时命题不宜过"窄"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动辙古人的现状。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把时下最流行的微博这样一种文字呈现方式引进作文教学的课堂,为作文寻找源头活水,极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养成思考的习惯,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又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学生常常苦于没有素材,一提起笔来就无话可说,这已成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可写的自然美、社会生活之美,数不胜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的作文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力,开展"寻美""创美""写美"活动,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这不仅是坚持作文"从内容入手"的要求,而且是转变教学思想,实现作文育人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学生作文畏难情绪大,老师在作文命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命题真切,富于情趣,在命题时能注意揣摩学生的心态,精心安排,讲究命题的艺术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教学能力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考作文无论命题如何变化,形式如何多样化,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内容不会变,命题者主要是想通过写作来考查学生的总体语言驾驭能力,这就表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巧的运用,这样,在进行写作时,才能有素材可用,才会找到写作的方法。一.中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命题作文训练则是落实整个作文教学大纲的重要途径,也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为引导学生把语文与生活,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找到一条有效的应对命题作文的途径,笔者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历年许多命题作文题为切入点,对作文的命题方式进行探究,总结出了一些写此类作文的技巧和经验。本文就对作文训练中命题的四种方式进行阐述,以期能为习作开渠导"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