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育教学》杂志2004年第5期刊登蒋华、刘红蕾老师的《跳深——提高跳远成绩的方法之一》一文(以下简称“方法”),拜阅后很受启发。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跳深练习尚须合理稳妥,想就此提几点建议,愿与蒋华等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2.
拜读《体育教学》2005年第5期周珑生老师的《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巧用单杠进行辅助练习》一文(以下简称“练习”),很受启发,对周老师的大胆创新的做法深表敬佩。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体会,认为利用单杠进行辅助练习尚须合理稳妥,并就此提几点建议,愿与周珑生老师商榷。一、完整辅助练习的组构欠妥如若《练习》文中所叙“在训练场地上安装一个单杠,高度在220cm-250cm之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高度)并在单杠投影线上向后约150cm处安放一个跳板”似乎觉得不太合理,其原因有:1)中、小学校园(特别是城区学校)的操场规模均较小,且使用率高。在场地…  相似文献   

3.
拜读《体育教学》2005年第5期周珑生老师的《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巧用单杠进行辅助练习》一文(以下简称“练习”),很受启发。对周老师的大胆创新的做法深表敬佩。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体会,认为利用单杠进行辅助练习尚须合理稳妥,并就此提几点建议,愿与周珑生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介绍几种发展专项弹跳素质的有效练习方法,供教学与训练进行组合选用。1、跳土坑△土坑一米见方,深60—100厘米,坑壁要垂直,坑底部要平坦。△要求轻落快起,直下直上,10次×4~6组。△该练习从心理上,角度上加以控制,能很好发展垂直弹跳。  相似文献   

5.
近期拜读了丘宏胜老师发表在《体育教学》2001年第1期上的《立定跳远的台阶练习法》一文(以下简称《台阶》),颇有感触。对丘老师为解决学生在立定跳远中的“收腹举腿”问题而采用“跳上高台”的做法表示赞同,但对练习所选择的场地器材,不敢苟同。在此,提出自己的拙见,愿与丘老师商榷,不妥之处也请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不同高度间距组合跳深练习与起跳效果的非线性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深练习是一种发展肌肉爆发力的有效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应用不断深入,特别是对跳深高度的研究颇多,而对跳深间距的研究却很少.不同高度、间距组合跳深练习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因此,在通过实验条件下获得不同高度、问距组合跳深练习对踏跳效果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组合跳深练习与踏跳效果间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丰富跳深练习的方法,更为深入了解二者关系,为跳深练习更加广泛的应用提供方法、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来拜读了贵刊2004年第1期张祥利老师的《如何解决前手翻教学中的“冲肩”与“屈髋”》,对文章中关于对解决“冲肩”与“屈髋”的办法,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愿与张老师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在腾空时梗头欠妥前手翻在腾空时要挺身、抬头、紧腰,而不是梗头、挺身、紧腰。腾空时如果梗头则造成颈部动作改变,容易造成“冲肩”。二、解决“冲肩”的练习方法欠妥张老师在练习方法中提到“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保护摆腿”,这个方法我认为在训练中不宜采用,因为一是易造成练习者和保护者受…  相似文献   

8.
跳深练习是一种发展肌肉爆发力的有效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应用不断深入,但目前国内对跳深高度的研究颇多,而对不同高度、间距组合跳深练习的研究还没有,对跳深中踏跳时间对踏跳效果的研究也是鲜有所见,本文旨在通过实验条件下分析不同高度、间距组合跳深练习及踏跳时间对踏跳效果的影响.进一步丰富跳深练习的方法,为跳深练习更加广泛的正确应用提供方法上和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2010年第10期“点滴互动”栏目王丽红老师《低年级新生队列练习新法》中谈到用放置标志物的方法练习站队集合,在这里本人把一种实用而有趣味且不用标志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0.
采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跳高运动员下肢肌的承受能力进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①跳深纵跳练习可以作为提高跳高运动员起跳能力的专项练习;②跳高运动员起跳腿的承受能力直接影响缓冲和蹬伸过程,并最终影响起跳效果;③膝关节和踝关节,尤其是踝关节是二级跳高运动员下肢承受能力的薄弱环节。同时膝关节是最大缓冲时刻的“关键性环节”;④二级跳高运动员产生最大反跳高度的适宜高度为(35.0±4.56)cm,最大反跳高度为(48.00±3.78)cm;⑤适宜高度跳深的冲击载荷与摸高成绩、适宜高度跳深纵跳的反跳高度与助跑摸高成绩均呈高度相关,两者均是评价运动员起跳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正>看了《中国学校体育》2014年第4期青海余桃花老师的《换个思路来练习50米跑》非常有感触,同时非常佩服余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用非常枯燥的50米跑让学生在超长上"活"起来,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激发学生练习的重要途径。我在体育课堂中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时也尝试了与此相似的教学方法。一、用"拍掌+数数",练习深蹲纵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热身运动或课课练时让学生深蹲纵跳,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跳,随便跳几下甚至蹲下来等其他同学跳完了再起来,这种表现非常明显是敷衍。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就说:"同学们,我们头顶上有蚊子,现在我们一起来拍蚊子,好  相似文献   

12.
一、进圈占位 (一)场地器材 在平整场地上按一定间隔的距离画3个直径为1米圆圈。 (二)方法 学生们成一路纵队绕场行进,按老师口令做各种走、跑、跳练习。当老师高喊“多少人进圈占位”的口令  相似文献   

13.
超距功     
超距功为古代的跳跃运动,后成为轻功练习方法之一,专练跳跃和奔跑的能力,属“飞行功”、“飞檐走壁”等传统功法,现被影视及武侠小说渲染得离奇、荒诞。下面介绍跳跃和奔跑的传统练法,以提高跳跃和奔跑能力。 一、跳跃其练法主要有直膝跳和屈膝跳两种。直膝跳,先挖一池,内铺草席(垫),练功者早晚在席(垫)上作直膝跳跃数十次。俗称:“直膝跳1寸,屈膝跳1尺”。直膝跳  相似文献   

14.
巧练跑跳步     
《好朋友》是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水平一)的推广曲目。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学生普遍反映跑跳步是练习的难点。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往往只有50%-60%的学生会做,而剩下的学生却因种种原因出现单脚连续跳或者是双脚同时跳的情况,不利于整套动作的深入学习。为此,三位笔者经过反思、探究,分别总结了以下三种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跳深练习在跳跃运动训练中已被广泛运用,许多学者和教练员对跳深练习做了可贵的探索,但是对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运用跳深的研究仍不多见。本文试图阐述跳深练习的原理以及三级跳远运动员运用跳深训练的力学特征,希望对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训练有现实指导意义。一、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浙江省10名一二级水平的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研究方法:运动学测试法。二、跳深练习的生理学依据跳深练习是典型的超等长练习,是人体利用自身的体重所产生的冲量迫使下肢肌肉离心收缩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跳跃运动,它能使下肢肌肉在向心收缩前预先拉长,肌肉…  相似文献   

16.
三级跳远需要学习者具有优秀的专项跳跃能力和腿部爆发力,所以一直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本文通过对跳深练习的适宜高度、合理负荷、训练形式进行系统的介绍,以期丰富中学三级跳远训练课的内容,在教师安排跳深练习时,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参考依据,更加有效地提高中学生运动成绩,避免或减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 发展中学生的跳跃能力,对他们学好其它体育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跳深练习是目前国际国内公认的发展弹跳力的一种良好手段。在没有弹跳练习器的中小学中运用,尤为方便,可以收到良好效果。此练习虽然在一些中学和少体校被采用,但由于对跳深原理理解不深,练习时没抓住动作关键,效果平平。本文对跳深原理、动作方法和练习要求作一详细介绍,供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参考。一、跳深原理跳深实质是一种超等长练习。所谓超等长练习即是在肌肉积极工作收缩前,适当地拉长肌肉,使之收缩时产生更大的力。二、练习方法所谓跳深就是从高处向下跳,跳下时由于体重和重力加速度的作  相似文献   

18.
负重振动练习与超等长练习对下肢力量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重振动练习法是一种集中体现下肢肌群快速离心-向心收缩(StrengthShorteningCycle-SSC)工作特点的力量训练方法。通过运用三维测力手段,将负重振动练习与超等长跳深练习进行比较来揭示它的特征。结果发现和超等长跳深练习相比,负重振动练习对于下肢最大力量素质的提高幅度大于超等长跳深练习;前者对于反应力量改变无影响,而后者对其有着明显改善;两者对于下肢快速力量素质都有相同幅度的提高;两者对于下肢力量耐力素质均无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一、体育课练习密度的认识与思考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实际从事练习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它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主要是因为其受教材、课的类型(新授课,复习课)、学生的体能技能储备、课堂教学纪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统一。当然,练习密度过低,肯定说明课的设计有问题。金钦昌老师编写的《学校体育学》一书中认为比较合理的体育课练习密度在30%50%之间;美国的SPARK课程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增强弹跳力,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特别是深跳、高跳台阶的训练越来越引起重视,在教学训练中广为用之。几年来,我们在教学训练的实践中采用了“少林坑”,进行了弹跳训练,显示了其它辅助练习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和实效性。1 场地要求我校地处丘岭乡村,根据条件差的实际,我将空闲废墟地平整后挖了直径为80cm、深70cm,共二行每行10个坑,1至5坑间距为60cm,5至7间距为80cm,7至10坑间距为1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