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沈从文与老舍两人交往有限,关系并不密切,但从沈从文的作品、书信与老舍的文章中,我们发现,他们互有谈及的地方,尤其是沈从文在建国后的书信中多次言及老舍,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沈从文与老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闲读偶记     
《老舍书信集》写信和写文章不同.信是写给收信人看的,不必拿架子,不必多修饰,该说啥就说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书信是无遮拦的直接倾诉,见信如见人.所以,《颜氏家训》里有“尺牍书疏,千里面国”的话.而文章是要公开发表的,即使再真诚再直爽的作家,执笔也不免有所顾忌,检点其内容,斟酌其言辞.所以,写文章又叫做文章(写信就是写信,决无“做信”之说).从作家的书信里,就更容易看到作家自己.文如其人,信更如其人.又缘于作家(当然是指大作家)深刻的思想,娴熟的语言,作家的书信就更可读,能读出他公开发表的作品里所没有的意思,也能见识他更加率意为之的文笔.《老舍书信集》(舒济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收老舍书信160余封.据编者说,确知有二千封老舍书信毁于文革,书中所收,仅是劫余的一小部分.虽只一小部分,仍有丰富内容,且语言很美,时有幽默,读来亲切自然,常使人不禁粲然一笑.如1942年自重庆寄往北京的家书,说到孩子上学事: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作家近年也是得了一些世界性的文学奖项的,比如龚古尔文学奖什么的,还是有一些中国人面孔的。但是中国人至今还是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里的中国人指的是拥有中国国籍的人),于是有人说,鲁迅拒绝过,巴金拒绝过,老舍要不是死了,也能拿一回了,沈从文也是差一点。其实单论文学功底和文学成就,鲁迅、老舍、沈从文并不比那些获奖的差许多,比如君特格拉丝,《猫与鼠》虽然深刻,但未必就真比《阿Q正传》或者《边城》更好。有人说诺贝尔并不是一个纯粹文学的奖项,这点我赞同,但  相似文献   

4.
岳麓书社1992年出版《沈从文别集》20种。其中相当比例的作品系解放后首次发表,亦有如《记丁玲》一书绝版60年后重新面世的。作品前面配之以作者的书信、日记、废邮、断简以及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检查、晚年创作的部分作品等史料。这些首次独家出版的史料,对于研究沈从文其人其文,对于了解沈从文解放后的境遇和心态,具有极珍贵的价值,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瑰宝。沈从文之散文妙笔,加上每册均由著名书法家张充和女士题写书名,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封面、扉页画面,使丛书出版后被文艺界誉为“三绝”。现谨从《友情集》中摘取《忆翔鹤》与《友情》二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是著名学者、诗人,沈从文是著名文学家.闻一多与沈从文原本没有太多的交往,但是身处纷繁复杂的现代文坛,他们两人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关联.关于闻一多、沈从文之间的关系,还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沈从文初登文坛之时,当时的浪漫派诗人徐志摩对沈从文有很大的帮助,依靠他主编的《晨报副刊》,沈从文的作品得到很多发表机会,同闻一多大概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因此有人把他们都认为是“新月派”,后来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任教时,两人的关系密切了一些.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物质文化史专家.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在艰难的人生生涯中不断地更换职业角色.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他都与读书、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本文重点阐述沈从文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沈从文对于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从莫言的小说之中,我们能发现鲁迅与沈从文对他的影响。在文中主要就以鲁迅小说和沈从文小说为中心,探讨了他们对于莫言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久安 《出版史料》2011,(2):18-19
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1936年的时候,曾经进行过一次纪念活动:一是约请当代的二十六位新老作家,每人一篇创作,其中有茅盾、老舍、郁达夫、沈从文、端木蕻良、张天翼等人,当年就出版了一本《十年》,由夏丏尊先生主编;  相似文献   

9.
对个人与民族国家关系的探讨贯穿了整个现代文学。本文选取老舍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从民族国家语境的角度出发,从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个人主义话语的兴起、民族国家语境中的惶惑、挣扎与抗争三个方面讨论该语境对老舍创作的影响,试图分析作为自觉的现实主义创作者的老舍是如何在小说创作中渗透民族国家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马涛 《档案天地》2011,(11):32-35,43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与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都是从湖南凤凰走出去的人杰.并且他们有着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熊希龄的幼弟熊燕龄是沈从文的嫡亲姨父。也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姑父:沈从文的大姐沈岳鑫嫁给了熊希龄的外甥田真一: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的胞妹田应弼差点嫁给了沈从文的父亲.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代文学艺术大师和学者,沈从文先生早已名播中外,为世人所景仰。但是,人们却不大知道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其实,从1928年他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创办《红黑》月刊算起,沈从文先生从事编辑工作近20年。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沈从文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沈从文先生是从办《红黑》月刊开始他的编辑生涯的。早在1923年左右,沈从文因给《京报·民众文艺》投稿,结识了当时担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曾含蓄地承认:《边城》是他在现实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诱而又逃避的结果。沈从文婚外恋的对象是诗人高青子,他们的关系深深地伤害了妻子张兆和。沈从文也很痛苦,他跑到梁家向林徽因倾诉,请她帮忙整理一下自己"横溢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闻一多尽管关系疏离,交往有限,但是身处于纷繁复杂的现代文坛,他们两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许多关联。沈从文曾写小说讥讽闻一多,闻一多也曾想写诗讽刺沈从文。  相似文献   

14.
1972年6月14日沈从文致信身处困境中的陈蕴珍(巴金夫人萧珊),表示对巴金一家境况的关切,信中同时又介绍了自己及北方一些熟人的近况,其中提到曹禺时,他这样写道:"曹禺闻也患心脏病,住协和医院.本说拟写什么张秋香剧本,或许又过了时,就搁下了."[1]150沈从文不经意间给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曹禺曾拟写一个名叫张秋香的剧本.在曹禺目前已公开的文字里,虽尚未见到他本人的有关说法,但我认为,沈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可靠的.因为书信作为私人文件,易于保存真情实况,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它常常能在琐碎的事情中透露某些公开材料中不易见到的珍贵史料.沈从文与曹禺之间相互熟悉.早在1937年,沈就曾在《大公报》上发表《伟大的收获》一文,高度评价曹禺《日出》一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1960年9月曹曾就《卧薪尝胆》(后改名《胆剑篇》)一剧中的若干历史问题向沈从文请教,沈于同年9月16日曾复一长信详细介绍了战国时期吴越社会各方面的状况.1961年沈还曾致信曹禺,对《卧薪尝胆》一剧提出过修改意见.1972年沈从文与曹禺两人同居北京,或许是在某一个偶然的场合(很可能就是在协和医院,因为沈前信中曾说道,"曹禺闻也患心脏病,住协和医院"),沈曾亲耳听曹说过自己想写张秋香,当然也有可能是听其他熟人说的.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沈的说法应该可信.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与闻一多尽管关系疏离,交往有限,但是身处于纷繁复杂的现代文坛,他们两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许多关联。沈从文曾写小说讥讽闻一多,闻一多也曾想写诗讽刺沈从文。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热门品种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华文明类图书、中国当代发展类图书、少年儿童图书和汉语学习类图书。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文学界,从鲁迅,到沈从文,到老舍,甚至是艾青、北岛、钱钟书、巴金、王蒙和李敖,中国文  相似文献   

17.
书信,又称信札、书札,泛称为尺牍、尺书、尺纸、尺翰、尺素等等。在我国使用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书信来往的记载,这样算来我国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书信交往史。从古至今,人们历来都很重视对书信,特别是名人书信的收藏与保管。从人们收藏与保管书信的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写信人自己收藏保管。古时,官场有退还书牍的风气,特别是对名人显宦的书札,收信人都细心保存,日后将其退还,以示敬重。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古代书札汇编,大都是以此种方式集中收藏保存的。也有写信人自己保存底稿的…  相似文献   

18.
一、老舍笔下老北京的旅行图 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写老北京最多、最为集中的是老舍.老舍在文章《想北平》中写道:"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1]可见,老舍对老北京城爱之深刻,老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老舍的创作与老北京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9.
<正>国家博物馆在近期的文物整理工作中,偶然发现了一张老舍先生的结婚请柬。此请柬距今已90余年,很可能是目前留存的唯一一张老舍先生的结婚请柬,尤为珍贵。请柬是发给黎锦熙的,黎锦熙是老舍夫人胡青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国文老师,也许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才促成了他们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20.
《现代出版》2013,(2):F0002-F0002
邵洵美(1906-1968),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上海最负盛名的出版家。他曾先后主持狮吼社、成立金屋书店、时代图书公司及第一出版社,为徐志摩、郁达夫、胡适、沈从文、巴金、老舍、陶亢德、章克标、张若谷、潘光旦、施蛰存、滕固、朱维琪以及夏衍等人出书。从金屋书店出版过的书目看,邵洵美办书店根本不考虑书籍是否畅销,不图经济利益,大有赤子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