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都被构想成为图像的现在,城市的发展优良也越来越以受众视觉的体验为评判标准,图像变为重要的非物质性生产资源。观看的同时成为了一种行为社会主义,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中良好的运用视觉元素以及文化元素的强大能量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同时,本文也详细解释了城市规划、视觉文化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并以西安市为例详细说明了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在图像霸权时代如何更好的在视觉规划中运用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化在广告创意中不可或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广告创意的源泉。汉语言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运用在公益广告中,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传统音乐独具民族特性,在公益广告中表达特殊情境下的情感,使公益广告更具"中国风";传统图像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元素,与语言、音乐相互支撑,达到有效的视觉共鸣,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本文以央视公益广告为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公益广告中的创意运用。  相似文献   

3.
姜婧 《新闻世界》2013,(12):113-114
本文介绍了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绘画经历以及他的绘画作品,分析了达利作品的风格和视觉符号。达利的经典视觉符号在海报和各宣传画报中被广泛运用,并很好的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同时,该元素的运用也面临了跨文化的难题,需要融入当地文化,以便更好地宣传商品。  相似文献   

4.
汤晓山 《传媒》2017,(23):81-84
在读图时代,视觉元素已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构既能够承载优秀国家形象信息又具有艺术审美性的视觉元素,是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视觉元素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运用状况入手,指出了国家形象视觉元素建构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认为国家形象视觉元素的建构应从视觉信息的选择、受众文化接受经验、视觉审美特征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浅析传统文化元素在对台广播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在节目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促进两岸交流沟通成为业界关注的主要话题。本文结合实例分析,就传统文化在对台湾广播中的重要性、对台湾广播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涵盖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在节目中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类通过图像形式交流信息始于原始社会,但电影诞生后视觉文化这一概念才得以出现.人们生活在以影像为媒介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中,视觉符号取代文字符号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审美方式和标准,同时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的盛行.  相似文献   

7.
苏联时期,为适应政治动员的需要,创建了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极强表现力、巨大鼓动性的宣传画绘画模式。画家们运用各种政治符号,采用独特的形象表达方式,构建了意识形态的视觉文化系统,将国家的执政意图内化为一种视觉秩序。本文将以"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中的部分宣传画为主要媒介,从苏联政治宣传画如何从传统图像叙事画法转变为追求视觉冲击,如何运用特定的图像符号来宣示其政治观点和信仰,以及如何通过强化领袖和国家的崇拜仪式来增强国家形象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联政治宣传画在叙事方法和视觉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时代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内容宣告一个新的视觉文明的到来,我们正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现代社会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以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媒介加速了这种效果的释放.电视不仅担负着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角色,也是建构者和缔造者.视觉影像塑造了一个媒介主导的现实和电视构筑的文化,图像传播表征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图像成为建构和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状态的必然手段,成为构成文化中群体的主导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是一个被图像把握的世界,图像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景观。医学影像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在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兼具视觉价值:审美价值和医学价值。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医学影像带来的影响进行展示,并从视觉传播的角度进行理论上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曦  许可 《新闻世界》2011,(8):218-219
现代社会中,广告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中国元素则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着眼于中国广告中中国元素的特点和现状,讨论了中国广告和中国元素融合的潮流和正确的方式,以及如何正确的运用中国元素,增加广告的文化附加值,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琼 《新闻世界》2010,(11):127-128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孝文化不仅是广告和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为打造中国特色广告提供了元素,孝文化如何巧妙地在广告中加以运用,提升广告的品位和效果,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媒介日渐成熟并扩张为当代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传播工具,视觉图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视觉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文化形态.这种变化也使得视觉素养成为图像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视觉素养培养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论文参考中外视觉素养研究的理论成果,阐述了高校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意义,并结合我国高校学生视觉素养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图像时代的背景下,图像化的传播推动了视觉文化的发展。视觉文化传播现已成为当今传播媒介发展最具活力的方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基于图像时代、视觉符号的文化传播理论与方法,对当下图像时代中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双燕 《东南传播》2012,(1):154-156
平面媒体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眼睛的视觉媒介,传递的信息主要分为理性的文字和直观的图像两个部分,在科技进步和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图像语言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联系现代社会的媒介传播我们发现,图片的运用已经成为了显著特征,而拥有最广泛受众的新闻媒体,也不仅仅是图像时代的重要参加者,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自身改革的积极动态。因此,摄影记者如何及时抓住新闻点,并以直观准确、精辟独到的图像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许笑松 《青年记者》2006,(16):82-83
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因此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社会,图像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的优势,在文化传播中超越文字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通用语言"。图像打破了语言文化的理性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理性思维的习惯,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由阅读转变为观看。正是由于图像在传播中的优越性,在视觉文化传播中其影响力以及传播速度比文字更快、更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在论述图像传播研究与文化转向之间的关系。详尽阐明了当今图像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文化转向"的内涵:是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事物成为文化建构中的关键,图像成为传播知识和建构文明社会的重要媒介,建构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想像及认知/想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被重新发现的"图像"的作用、地位和本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最后就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本文认为,图像已成为现代传播中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力,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文化力量。开展图像文化传播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强化传播效果,拓宽文化研究的领域等方面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梓瑄 《东南传播》2014,(6):141-143
"图像霸权"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视觉"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概念,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而产品的品牌包装是这种联系的侧面写照。包装中的色彩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元素,玫琳凯(中国)化妆品公司的"粉色理念"贯穿整个企业文化,体现了产品品牌包装的视觉效果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在视觉文化时代,品牌包装对于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浅析青花瓷视觉元素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佳 《大观周刊》2011,(37):117-117
青花瓷是我国陶瓷中的代表,它历史悠久,造型精致,纹饰丰富赋有韵味,享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元素。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一系列视觉元素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一种视觉符号,在现代广告和产品等设计中延伸运用。青花瓷这种视觉符号的应用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中国文化与中国风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国外视觉人类学、图像文化人类学以及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动态,分析与之相关的各学科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的观点,阐述它们的研究动态。具体而言,视觉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由单纯工具性使用,到摆脱工具性标签成为研究对象本身,再到视觉人类学的理论探究这一过程;图像文化人类学起初关注原生态的洞穴壁画,后研究平面图画和立体图像,最后研究技术图像;应用人类学则从为殖民统治效力的研究演变为为国为民的公共性服务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