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然教材《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有一句话 :“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学生如果用电池、导线、电珠做这个“导体”的实验 ,电珠不会发亮 ,显然得不到验证。学生对这句话便会产生怀疑。问题出在导体因其电阻的大小不同 ,导电能力差别较大。在相同电压的情况下 ,金属因电阻比较小而通过的电流大 ,灯泡就会亮 ;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因电阻比较大 ,通过的电流小 ,电珠亮不了。因此 ,如何验证人、大地、不纯净水都是导体成为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使用学生万用电表来解决问题。万用电表测量电阻档用来测量金属、人体、大地…  相似文献   

2.
一、在初三物理书128页中,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组成一个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但实际演示过程中达不到预期效的果,往往亮的时间很短促,只有几秒钟,要第二次重做就不亮了。我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找出了做好这个实验的几条规律: 1.稀硫酸浓度是1:20,1份浓硫酸注入20份蒸馏水。  相似文献   

3.
伏打电池实验的探讨李允义,金从武(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100032)伏打电池实验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演示实验,只要把铜板、锌板往稀硫酸里一放,就能产生电动势和电流,点亮小灯泡,但有时却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刚取来的铜板、锌板,做第一次实验时,灯泡能发光,可...  相似文献   

4.
1 设计意图 苏教版中出现了溶液导电性、燃料电池、原电池、电解等的学生实验。但目前,作为配备标准的实验仪器只有溶液导电性(教师演示)与原电池,多数学校只配备了原电池,可教师按照课本操作演示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时,无法有效地检验产生的气体。本人经过多次反复研究、设计、制作、实验,把溶液导电性实验器经过线路设计改造,制作成一体化电化学多功能实验仪。一个仪器多种用途,教师演示与学生分组实验都可以使用,实验现象明显,节约了实验仪器的成本,节省了存放仪器的空间,实现了整个实验过程的绿色环保化。  相似文献   

5.
导电仪     
做溶液导电能力实验时,传统的方法采用220伏的一只灯泡作指示,从灯泡的亮暗程度来辩别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这种做法有时现象不够明显,说服力不强,且由于采  相似文献   

6.
现行小学自然教材中绝大多数结论是通过实验(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得出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实验的目的要求要明确具体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实验时易出现无的放矢情况等心理特点,在实验前就应让学生知道实验的具体目的要求,才能克服实验的盲目性,有利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如《电流》中的第一个实验“把一个灯座、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附电池盒)、一个开关、导线三根(可全用也可部分用)等组装起来,使小灯泡发亮,有几种组装方法?用什么方法控制灯的亮和灭?”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示出上述实验的内容,标出实验的要求(用着重点表示的),其次再示出实验的目的,(1)通过实验,你发现电的什么性质(会流动)?(2)利用  相似文献   

7.
燃料电池是原电池的一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高中化学教材没有设计演示实验,课本上的示意图也不易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所以,补充这个实验显得十分必要。实验的关键有三个:扩大气体与电极的接触面积;电极的选材和制作;电解质溶液的选择。通过反复实验比较;我们最终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知识单元第4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内容的实验安排是:让学生用导线、电池、小灯泡、鱼夹连接如图1a所示电路。学生将两鱼夹连接,小灯泡发光,证明电路导通无故障。然后依次在两鱼夹间接人铁丝、铜丝、铝丝、橡皮、布条、塑料等材料,学生发现有的材料接入电路中小灯泡发光,有的材料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不发光。由此得出: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是导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是绝缘体。并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材料是导体材料,哪些是绝缘体材料。教材对人体、大地、不纯净水是导体的认定是直接给出的。  相似文献   

9.
原电池是最古老的一种电池 ,它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于十九世纪初发明的。他把一块Zn片和一块Cu片平行插于稀H2 SO4 溶液中 ,用导线把Zn片和Cu片连接起来 ,由于Zn比Cu活泼 ,容易失去电子 ,Zn被氧化成Zn2 + 而进入溶液 ,电子由Zn片通过导线流向Cu片 ,溶液中的H+ 从Cu片获得电子 ,被还原成H原子 ,H原子结合成H2 分子从铜片上放出。若把小灯泡接在Zn片和Cu片之间 ,则小灯泡发光 ,插入稀H2 SO4 溶液中的Zn片和Cu片构成一个电池。人们为纪念伏打 ,同时也是对他的贡献的肯定 ,因此也把这种装置称为伏打…  相似文献   

10.
各地初中实验教学中使用的电解质溶液导电装置形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并联4个以上的灯泡,通过灯泡能否被点亮来判断溶液是否导电。该装置制作容易,材料易得,但是此装置致命的缺点是在220V高压条件下进行操作,尤其不适合学生探究实验。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我改制了该导电装置。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是“导体和绝缘体”。教材首先从实验出发,让学生运用导线、电池、小灯泡、鱼夹连接如图1的电路。依次在两鱼夹间接入材料。通过看小灯泡是否发光来判断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当验证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是导体或绝缘体时,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将它们一一接入鱼夹间,看到的现象是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学生得出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是绝缘体。而教材的结论是:“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这样的矛盾使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教材编写错误;有的说书本没有以事实说…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是“导体和绝缘体”。教材首先从实验出发,让学生运用导线、电池、小灯泡、鱼夹连接如图1的电路。依次在两鱼夹间接入材料。通过看小灯泡是否发光来判断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当验证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是导体或绝缘体时,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将它们一一接入鱼夹间,看到的现象是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学生得出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是绝缘体。而教材的结论是:“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这样的矛盾使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教材编写错误;有的说书本没有以事实说话;有的说自己的实验方法不对;………  相似文献   

13.
“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高中化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能使学生建立强、弱电解质的感性认识。但为什么实验要求保证几个电极要基本一致,而且电极没入液体的深度要一致,学生对此不易理解。为让学生正确认识影响电解溶液导电能力的因素,拓宽该演示实验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现行高中物理第二册自感一节教学中 ,安排了二个演示实验。如果采用定型产品“自感现象演示器” ,则效果极差 ,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我用J2 42 3可拆变压器的高压线圈作为电感线圈和辅助元件 ,自制了一种实验装置 ,将这两个演示实验同时展示出来 ,使学生能明显地看到在通电时 ,与线圈串联的灯泡B是逐渐亮起来的 ,而在断电时 ,与线圈并联的灯泡A不会立即熄灭 ,它会突然耀眼地闪亮一下才熄灭。在演示断电现象时 ,我采用了对照线路—灯泡B与滑线变阻器并联电路 ,从而轻松地消除了学生对断电时电路中即灯泡B中电流与灯泡A中电流是否同时…  相似文献   

15.
传统实验教学演示自感现象是通过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反映线圈在电流变化时将会产生感应电动势。由于小灯泡的亮度不完全由电流强度决定,人对亮度变化的识辨能力有限,易使学生产生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线圈电流变化时才会产生自感现象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向学生直观地展示电流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电磁演示实验中的难题,其关键问题是得不到足够大的电流。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做此实验比较理想的教学仪器。原有电流相互作用演示器材的缺陷是:①演示效果不明显,只有导线中间部分的微小弯曲。②电流过大、容易过载,演示实验难以做成。为此我对这个问题作了一番研究,成功制作了一种新式电流相互作用演示仪。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实验用的小灯座,都是用旋扭的方法把小灯泡装进取出的。其缺点有:(1)操作不便、费时。(2)很容易(特别是小学生)把小灯泡扭坏,导致实验不应该失败  相似文献   

18.
五、示波器的应用从80年代起,国家陆续给各地高中校配备了大量的J2459型学生示波器,曾经用它开设分组实验,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目前中学的大多数示波器处于闲置状态。在即将迈进21世纪之际,让学生掌握这样一种现代化的电子仪器很有必要。不...  相似文献   

19.
(1)改进原因 在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及测量实验中,通常采用同一规格的两只小灯泡做为用电器,选用接近小灯泡额定电压值的电压做为实验电路的电源电压。这种做法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两个灯泡在串并联电路中都分别处于相同的工作状态,这样会让学生认为同一种连接方式中的电器一定处于相同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20.
该教具是为无机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的课堂演示装置,见下图。其特点是可挂在墙上直接在教具挂板上进行原电池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教师的演示操作。该演示教具优于经典原电池实验之处是利用纸上点滴的方法进行原电池实验,因此节省了药品和仪器,同时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