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饮食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但作为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菜名不仅十分丰富,而且特色鲜明,这在工作中给翻译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从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入手如何对中国的饮食名称进行汉英翻译.  相似文献   

2.
军队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众多饮食文化圈中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子系统,具有饮食活动的时代性、饮食目标的明确性、饮食定量的统一性、饮食人群体的稳定性、饮食惯制的规范性、饮食保障的多样性、饮食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建设现代军队饮食文化要依据这些特点,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军队饮食文化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西国家存在着不同文化差异,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4.
黄成柱 《山东教育科研》2014,(19):F0003-F0003
中国的美食多种多样,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的气候、风俗、物产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味。菜式复杂,风味多样,有四季之分,讲究美感,注重情趣和文化,饮食与医疗相结合,能满足不同口味的人对美食的不同追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美食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姚伟钧先生长期从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尤其对中国饮食礼俗的研究贡献卓著。他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被誉为中国饮食礼俗研究领域的一部拓荒之作。该书出版后,姚伟钧先生仍不断开拓中国饮食礼俗研究的新领域,在民间饮食礼俗、民族饮食礼俗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中国饮食礼俗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材料、器具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中国和日本饮食文化的差异入手,就中国饮食观念、饮食礼仪、饮食烹调及选材、酒文化、饮食习惯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究,以期达到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创建富有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数据库,是丰富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的创新性研究。数据库理论与饮食文化学研究的交叉,是新饮食文化运动研究范式的转变。赵荣光饮食文化数据库的建构,是以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规律与结构特点为依据,以"赵氏理论"为研究性样本。此数据库对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学网络数据化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史学界中,姚伟钧先生作为著名的饮食史专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的基本构架和发展变化,以通观全局的宏观眼光与文化整合的研究方法,详细地阐发了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汉唐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内在规律,及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另外,姚先生还对中国古代饮食典籍进行了梳理与考证,阐明了文献典籍在中国饮食史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姚先生的中国饮食史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对中国饮食史研究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就饮食来说,我们今天特别推崇的是绿色食品,而居住在中国南方九万大山南麓的仫佬族群众,由于生活环境和生产稻作的决定,其饮食在今天的意义来说,是百分之百的绿色食品,而且品种多,花样独特,形成自身的食俗特点,体现出仫佬人的聪慧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汉字性质是由构成文字的材料———字符的性质决定的。字符是以现成汉字表音或表意 ,针对语言中的语素表意或表音 ,亦针对音节表音 ,故而汉字的性质是语素———音节文字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汉字性质问题是汉字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 ,2 0世纪关于汉字性质的争论几经高潮而尚未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作者则认为从汉字构形原则的角度提出 ,把汉字命名为表意体系的文字 ,是能够概括出汉字的本质特性的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战国秦汉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的假设是任何管理理论的前提之一。科学管理的前提应是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的人性假设。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因而,研究中国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对创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比较中西的美学、诗学观念过程中,许多学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识,认为中国人对待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态度,而西方人对待自然则是"天人对抗"的观念。由此观念出发,中国人对待"自然美"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与追求,而西方人则是"征服"与"对抗"。对此观点,本文进行了辨析与反驳,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看待中西美学、诗学中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汉字的形义关系是由汉字的表义性质决定的。汉字采用的是记录语义的方式,造字之初,根据语义来构造字形,形义关系完全一致。但汉字本身及其所记录的汉语语词的发展变化,使汉字的形义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影响了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解释。本文从造字时代的汉字构形、汉字应用中的特殊现象、字形与语义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汉字的形义关系及其演变,以探讨汉字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盘古神话中,沉淀着先秦以来中国文化对自然的五大基本伦理观念.这些观念的产生,不仅凝结着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思考和体验,更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的描述和深入的情感体验,同时,还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直观经验的形象概括.这些观念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思想,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人文性",导致偏离语文本身。对大学语文的属性和定位认识的偏差造成了"非语文"的倾向。应该重新回归到大学语文的语文本位,强化母语意识。  相似文献   

18.
从汉语结构的特点与性质、汉字的特点和性质、汉语的"优点"和"缺点"三方面阐述了洪堡特的汉语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洪堡特语言观对现代汉语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西艺术精神的比较,重要的是对它们不同形态的本质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对中国艺术的“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中国艺术的民族性在于中国优良的人文精神传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自然的审美态度,中国艺术的“全球化”必须建立在这种传统之上。  相似文献   

20.
朱利安撰写的《唐君毅之中西自然宇宙观》是以西方人的视角,对唐先生《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五章中西自然观的钩玄撮要。朱利安认为,中国之自然律为内在,与西方之恒视自然律为超越相对;中国之自然律为万物之性,而性则能随境变化而有创造生起,此与西方之必然的自然律相对;中国之以物之性,表现于"与他物相感通之德量",此与西方以物之本质为力之说相对。此三点乃是中国之自然宇宙观之核心,而最重要的是可由此引申出"自然物之实中皆有虚"之观念,但他同时认为唐先生对缺乏决定论的可能问题的思考不够严密。朱利安所撰札记以另一种语境皱折呈现中国当代新儒家思想,为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方式,意义自深一层,为法国研究该领域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