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满足社会需求,面向实际工程、强调应用,达到自动化(数控技术)卓越工程师的要求。为了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实践教学,根据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设计了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现场工程师。  相似文献   

2.
卓越工程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较强工程动手能力的现场工程师,是中国工程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将结合南京工程学院模具卓越工程师的总体培养目标及工程能力需要,介绍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内容、培养途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未来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是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方式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新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任务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工程素质的培养,而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是有机的统一体,因此,工程素质的培养对于造就卓越工程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讨论影响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各种因素基础上,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从制度建设、校内外工程实践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探讨。研究表明,教师工程素质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可持续推进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应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及采取相应的配套激励措施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应具备将自身技术与知识产权规则相融合的能力,将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融入工程意识之中才可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引领技术制高点。提出了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应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养具有知识产权战略意识的工程师,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6.
崔刚  陆勇 《江苏高教》2012,(5):97-98
按照"卓越计划"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工程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结合国内外工程改革的实践和地方工科院校的特点,可以构建"五平台、四模块、三层面、二要素、一主线"的架构模型。按照这一架构,地方工科院校要重点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和实践教学基础建设,以完善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针对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以实验教学环节为改革突破口,提出"分阶段、交叉式、阶梯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以化工基础实验中心为建设平台,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装置建设、教学方法、考核管理等方面,多环节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出化工"卓越工程师"专业实验教学的新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促进了我校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卓越工程师班的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应以此为契机,确立卓越班导师制度,全面指导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及科研,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尽早参与到化工企业的研发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当前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习经费不足、工程实践平台建设薄弱、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现阶段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本文介绍了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以培养"卓越应用型工程师"为目标,以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点,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的培养,并按专业培养方向针对性进行改革实施。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进行校内流程工业综合实践平台、实习平台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按专业认知、系统认知、系统设计与调试、系统集成的思路螺旋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探索以"工程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未来的优秀工程师应该具备大工程观,这既是科技发展的趋势、学科交融的必然,又是社会的需求。文章就什么是大工程观、为什么需要大工程观、工程教育如何体现大工程观展开论述,指出,树立大工程观是工程本身的需要,是工程孕育与成长的需要,是创新的需要,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归根结底,是涉及我国能否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大事。认为,大工程观的培养,除了需要加强学生的科学基础,提高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大工程体验、需要人文情怀以及宏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构建新型工程实践平台强化工程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和教改实践的研究,发现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实践能力培养实行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线的教改思路,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比较完整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工程师素质的培养。通过搭建新型工程实践平台,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为满足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The recent reforms of university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Spain are described,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may serve as guides for the training of European engineers of the future. The approach is composed of cycles whereby an engineer acquires generalised formation’ via specialisation. Completion of first cycle specialisms would allow immediate incorporation into the productive cycle, but there would also be an opportunity for the specialist to become a complete generalist with more study. Bu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isparities in Europe should be respected, with emphasis laid on the search for mutual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14.
基于CDIO理念探讨大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培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高等工程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文章阐述了现代工程意识的内涵,分析了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结构,指出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国家实行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针对这个计划探讨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中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针对这些能力要求,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依托,从专业知识模块、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人文与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教育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体系、工程训练模式、实践条件、开放环境、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探讨,确定了"工程训练体系科学化,工程训练模式工程化,工程训练装备现代化,工程训练环境开放化,工程训练资源共享化"的建设目标及实施办法,构建一个光、机、电、控制、管理等多学科综合的工程训练平台,全面提高学生工程素质。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I attempt to list the body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future young engineers will need and how such knowledge and skills can best be transferred to students during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cess.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hould stimulate students and encourage them to develop the capacity for lifelong learning as a preparation for tackling the unknown problems which will occur in future decades. The formation of an engineer should comprise both education and practice. Some of the problems facing higher education today are discussed and some ideas for cross-border harmoniz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re given. Finally, there is a brief comparison of today's current ideas on engineering study programmes and the course that I followed more than 50 years ago.  相似文献   

18.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从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工程思维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了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从理论课程知识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和工程模拟平台建立等角度出发,介绍了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现行软件人才工程能力缺失的问题,以周口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多媒体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构建基于CDIO的教学新理念,设计基于CDIO的多媒体技术专业,架构针对专业课程项目、实际设计实践项目和校企互助合作项目的三维交叉课程体系,建立能力训练平台和实施多维能力评价五个环节,达到提升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现代工程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工程教育范式演变与工程师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教育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两种发展范式,即科学范式和工程范式。不同的教育范式对培养和造就工程师的责任要求是不同的。科学范式经历了技术阶段和科学阶段两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工程师的主要责任在技术阶段是对机构权威忠诚,在科学阶段是技术统治论;工程范式要求工程师的责任是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不仅要对当下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要对未来负责,不仅对可预见的后果负责,还要对不可预测的后果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