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久传不衰的名文。方仲永五岁时能指物作诗立就,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十二三岁时所作的诗已“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时已是“泯然众人矣”。多么令人痛心啊,一个“神童”就这样泯灭了。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呢?说到这,人们一定会众口一词地指责他父亲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也一定会认为方仲永自己没有主见,只知道跟在其父身后“环谒于邑人”。把自己宝贵时光用在吃喝受礼上。在这里我却要为方仲永鸣几声不平,是啊,方仲永和他的父亲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  相似文献   

2.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写下名篇《伤仲永》,故事中的主人公方仲永5岁便能作诗,被邻里乡亲称为神童,但后来,有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便放松了学习,结果十四五岁时,便默默无闻,再无佳作。作者因此作文深表惋惜。如今,仲永的奇才已不再是神话,越来越多学龄前儿  相似文献   

3.
初读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心中仅有对方仲永的深深惋惜:一个天资聪明的男孩,本可以成为一代文豪,但由于其父的愚昧、虚荣和自己的懦弱,最终变成平庸之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读到了《伤仲永》,掩卷后,我沉思起来:如果方仲永没有一个如此不明智的父亲,如果方仲永的父亲没一个如此缺少主见的  相似文献   

4.
片段 师:请同学们依据对课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填空:方仲永是个____的人.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作为填空的依据. 生:方仲永是个令人称奇的人:“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方仲永是个先知先觉的人:“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生:方仲永是个天赋极高的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综合大家的分析,五岁的仲永从来没有上过学,却能够写出文采和道理俱佳的诗,这不能不说是个神童.此时我们再次朗读这部分内容应用什么语调读?  相似文献   

5.
《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变得“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为了紧扣单元教学中“成长”的话题,意在展示仲永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对比鲜明。仲永5岁即"指物作诗立就",到十二三岁时作诗即"不能称前时之  相似文献   

7.
很多家长都读过《伤仲永》这篇文章:小时候的方仲永非常聪明,5岁就能写诗,如果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他的诗竟然引得全乡秀才称赏。同县人对这件事都感到奇怪,渐渐地都以贵宾的礼仪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小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再让他学习。结果,方仲永长大后成为了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8.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文章。它短小活泼,意味隽永,向来备受称道,也一直是中学语文的保留篇目。其主要内容是:方仲永五岁时就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是很了不起的。然而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二十岁时,则“泯然众人矣”。  相似文献   

9.
人生是一场竞赛,但决定输赢的不是起点,而是终点。学习更是一次长征,胜在起点仅仅是开始,更关键的是需要最后的胜利。宋代大散文家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方仲永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是古代"神童"输在终点的案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技大学曾招收几届"少年班",都是十来岁就成绩优异的现代"神童",他们  相似文献   

10.
仲永是我国宋时的一位“神童”,传说他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于是,他父亲爱之如宝,常带他外出,令其题词作诗,邑人常“以钱币乞之”。这样,仲永停止了学习,苦于表演乞钱,终于失去了才智。好端端的一个“神童”,由于没有培养教育,过早地夭折了,是很可惜的,所以王安石作《伤仲永》以启后人。卡门,是外国的一位“神童”,1881年生于匈牙利。据说他6岁的时候,哥哥要他算15×15是多少,谁知他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答案准确无误。哥哥不信,又让他算924×826是多少,他仍是连头也不抬一抬就算出来了。这一下…  相似文献   

11.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性的散文。《伤仲永》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地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方仲永由神童而变为庸人的过程;第二部分就上述而发了一通“受于天”与“受于人”的议论。议论是叙事的升华,叙事乃议论的基础。叙述方仲永事迹时,又分两层来写,一写少年聪颖,一写长大庸碌。全文缘事明理,抑扬见意,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笔力雄健,识解超群,具有巨大的服人力量。《伤仲永》是王安石青年时期写的一篇短文,它通过方仲永由神童沦为“众人”的故事,论析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章缘事论析,警醒动人,充分显示了它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宋代有个神童叫方仲永,5岁就能作诗。他父亲利用儿子的特长,拉着他东家进、西家出,四处拜见有钱的人家,在他们面前表演讨几个赏钱。由于没有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有篇关于教育的著名文章《伤仲永》,讲了一个关于早慧少年方仲永日后"泯然众人矣"的故事。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在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也就是其所受的教育没有到位。王安石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像仲永那样富有天资的人,也需要接受必要的教育才能成材。但是,综观全文,这个故事还为我们揭示了其他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给“仲永之父”提个醒程建平相传,宋朝金溪地方出了个神童名叫仲永,五岁就能做诗,“文理可观,邑人奇之”,有人甚至出钱求他写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是生财之道,成天让他作诗卖钱,拉他到处卖弄才能,因而失之深造,昔时的“佼佼者”,竞渐渐“泯然众人矣”。王安石曾因...  相似文献   

16.
一、从“伤”说起《伤仲永》,题目中的“伤”字应该怎样理解?通常都将“伤”理解为“哀伤、惋惜”之意,认为《伤仲永》一文,旨在为方仲永的不务学而哀伤、惋惜!但观《伤仲永》全文,却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叙事为主,辅之以议论。所以,我认为,题目中的“伤”应该理解为“伤害”,意即“遭到伤  相似文献   

17.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在为仲永惋惜的同时,不禁要想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毁了仲永?很多人都认为错在仲永的父亲,整天带儿子到处去赋诗,不让儿子读书,从而毁了仲永。但是我觉得,固然他的父亲负有一定责任,但更多的是仲永自己毁了自己。他的父亲虽然不让他读书,但他可以自己读,凭他的天赋异能,聪明才智,但自学根本不是难事,可是仲永却沉浸在大人们的赞美之词之中,不懂得进取。同时,长大的仲永肯定发觉自己的天才慢慢泯灭了,但他却没有好好利用“后天”来弥补,而是渐渐被埋没在人海之中……如果一定寻找其泯然众人的原因的话,理由只有一点:仲永…  相似文献   

18.
美好的未来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千古良相"诸葛亮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意思是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短短12个字,令我毕生难忘.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伤仲永》中,少年方仲永天资聪颖,被当地称为"神童".可是他的父亲在仲永身上发现了财路,每天都带他去邻居家作诗卖艺,不让他学习,渐渐地被当作造钱工具的仲永沦落成一个普通人,令人惋惜.  相似文献   

19.
仲永的不幸     
宋代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家。5岁的时候,仲永无师自通地开始写诗,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人个个称奇。从此,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当场出题要仲永作诗,仲永不论什么题目都  相似文献   

20.
再伤仲永     
白马九韶  谢育 《初中生》2012,(32):38-39
正宁静的金溪村突然喧闹起来。这些日子,一拨一拨的人马涌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纷纷前来采访神童方仲永。这个不到5岁儿童的一首小诗被全国999家报刊登载。小仲永还很快成了一家牛奶公司的形象代言人。电视上,他一脸阳光般明媚的笑容。县长也来了。他是这个贫穷小山村的村民见到的最大的官。他抱着仲永合了影。临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