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分数单位、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其内容以两次初步认识分数为基础.尽管这是一节典型的老课,对于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理论,如何上出不同的效果,需要不断思考与实践. 一、质疑,学生的学习起点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玩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屏幕显示数字"1")你想到什么? 生: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花园,一个班级…… 师:我由"1"想到了4个人,为什么呢?因为4个人能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是一个整体.现在我们看到"1",想到的内容就更多了.(引导学生由"1"可以想到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相似文献   

2.
分数解决问题真的难吗?难在哪里?作为老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建构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呢,本文总结出几点方法,与各位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3.
"认识分数"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一次有力的尝试,解答了教师最常关注的问题:学生对分数有认识吗?学生心中的分数能用文字或图形进行表征吗?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这节课的教学?如何让具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分数?  相似文献   

4.
"这堂课点名你们同意吗?同意的举手"。看得到课学生数量明显不足,程老师主动和学生沟通起逃课问题。"现在的学生变了。"程老师感叹。几年前,还有学生跑上讲台质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了,学的内容还是一成不变?学生很不服气,"同样的东西,我爷爷学的这个,我爸爸也学的这个,为什么都没有更新?"  相似文献   

5.
"分数乘分数"一直以来是五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计算方法很容易掌握,但是记住了、会算了,考试能得高分就实现教学的价值了吗?带着这些问题,我和两位教师进行了实践。A教师的课堂回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  相似文献   

6.
片断一:创设情境,目标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数字游戏吗?(生:喜欢)老师在这张纸里写了1个数字,你们猜一猜,是哪一种数字?(生猜:整数、自然数、小数、分数)师:谁猜得对呢?(揭示并板书答案:分数)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生: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生:知道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生:我还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师:那么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生: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生: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生:分数有什么作用?师:(小结)同学们想知道的东西真不少,这些问题在今天及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弄明白的。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学…  相似文献   

7.
帮助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判断解题方法,是突破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怎样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呢? 一、准确判断单位“1”。首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同谁比,谁就是单位“1”。如:去年造林是前年的1(1/5)倍,  相似文献   

8.
正大家都知道,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要经过两个层面的转化:一是从现实问题的表征中观察、收集、提炼出有用的数学信息;二是根据整理出的数学信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也正是在经历这两个层面的思考过程中,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解决"分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也要经历这两个过程。然而,我们的课堂上总会出现这样的师生对话:师:关于分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什么?生:判断单位"1"。师:单位"1"已知怎么办?未知怎么办?生: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未知用除法计算或者列方程解答。这是在教学"分数问题"时很多教师习惯性的提问,旨在通过这样的辨别与分析,帮助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量关系式,可以让我们找到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钥匙"。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找到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这把"钥匙"呢?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对分率的理解与分析是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准确找出数量关系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了分数除法以后,你一定对解决分数除法问题的一般解法很熟悉了——根据求单位"1"用除法的方法来解。现在给你介绍另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好方法——"份数法"。这种方法很巧妙,想学吗?踉我来。  相似文献   

11.
一、12与13的比较1.复习旧知。师:同学们,你们现在都上五年级了。让我们回忆一下,在五年级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分数?生:学了如何写分数,如何读分数。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师:嗯,很好。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分数的探究”。(板书课题)我们学过分数的写和读,那我就写一个,有谁会读?(师板书12、31,生分别读出)师:非常棒。我有一个问题,想让各位帮我解决。12和31这两个数,哪一个大?生:12大。师:啊!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学会了。谁会用数学符号来表示12比较大?(生在黑板上写12>31)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非常好!既然全班同学都同意12>13,那谁能举一…  相似文献   

12.
分数应用题特别是分率不直接对应的稍复杂的应用题 ,学生无法找准单位“1”的量对应的分率 ,往往束手无策。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解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呢 ?一、分析题意写数量关系式分析题意找正确数量关系是列方程的依据 ,也是列算术式的依据。在教学时 ,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 ,写出题目中所求的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写出题目中已知数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数量关系 ,再把数量关系式用等式表示 ,对未知所求的量用“ ?”表示。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就会这样地去分析 ,并列方程或列式进行解答。例 1  …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单位一’可以是一个物体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一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说说你是分数几?学生们愣了,忽闪着眼睛瞪着我,仿佛在反问我:我怎么是个分数呢?沉思片刻,有几个学生仿佛顿悟了其中的奥妙,几双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李明说“:我是分数1/31,因为我们班有31个同学,我是其中的一个。”张君说“:我是1/3,因为我们家有3口人,我是其中之一。”还有人说“:我们学校有1600人,我是1/1600。”在这几位学生的启发下,几乎所有的小手都举了起来,说出了几十个不同的分数。在理解这些分数…  相似文献   

14.
在运算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的。一、让学生"估"出数感课始,课件出示情境图(如图1),并提出问题:观察图1,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列式呢?  相似文献   

15.
师:大家在上一节课学得很好,很有兴致。现在我们学习课文第二个故事“惩恶”。根据你们第一节课的发言,我觉得大家对这一课书已经理解得很不错了。所以这一段我想让你们自己来学,可以吗?(生:可以)怎么学呢?我想把全班分为两大组,两组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哪组提不出问题,提问权就转到对方。这样互问互答,我们就管它叫“分组擂台赛”,大家能赛好吗?生:能。师:现在再给大家一段时间,你们做一下准备,好好读一下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准备力量,打好擂台。(学生读课文,做准备。)师:好,准备好了吗?(生齐:准备好了。)分组擂台赛现在开始,先由第…  相似文献   

16.
这是"分数乘分数"课前的一次调查:计算下面各题:(1)1/5×1/4;(2)1/5×3/4;(3)2/3×4/5。从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两个班分别有50%和53.8%的学生"会"计算"分数乘分数"式题。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关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班中有一半学生是不用"教"的?于是我们对学生在计算以上式题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还是不会呢?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而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觉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的越多,其实大家也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成立。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看法"少教多学"的积极意史。  相似文献   

18.
一、思考我在教授"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时,书上出示的是小朋友的借书的图,然后根据图中的数量关系,得出减法是用加法来验算的.我看了教材后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节课里介绍了数量关系,通过数量关系来得出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那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数量关系?还是会用加法来验算减法?如果是数量关系的话,那这节课的重点就成了解决实际问题.2.书上介绍了用加法来验算减法,那别的验算方法可不可以?本节课需要介绍给学生吗?经过思考和同组的老师商量后,我觉得:1.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应以学生  相似文献   

19.
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你们有认识我的吗?(所有学生均摇头)啊?真的没有吗?我的名气可大呢!你们学校的所有老师都认识我,而且全呼市的数学老师几乎也  相似文献   

20.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