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典文献与实际调查表明,南京江宁与曹雪芹家族及《红楼梦》创作有着密切关系。曹上村的《红楼梦》故事采风及花塘村农民的《红楼梦》研究,以及当地有关曹雪芹家族的民间传说,作为一种后《红楼梦》文化现象,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何不避曹雪芹家族之讳?乾隆二十二年秋曹雪芹开始著书。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客观作用--肯定曹雪芹原创了《红楼梦》,否定曹雪芹是《石头记》的作者。脂砚圈子读到的是《石头记》系统的本子,永忠圈子读到的是《红楼梦》系统的本子,“两个圈子”绝缘,这是红学史上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应该重新探讨曹雪芹的著作权。曹雪芹仅原创了明义所见的《红楼梦》,脂砚斋组织了《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诞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红楼梦》与《狂人日记》,他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远传统与近传统。两个作品的思想倾向的首要方面是反封建,但着眼点和支点不同,就主要方面而言,《红楼梦》以百科全书的规模,从封建的生产关系入手,其批判的主要支点是对封建制度文化“吃人”本质的揭露;《狂人日记》的着眼点是封建的意识形态,其批判的支点是对封建精神文化反人道本质的揭露。两个作品反封建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解放”,但《红楼梦》追求的是人的社会地位与生存方式的解放,《狂人日记》追求的主要是个体精神的解放。《红楼梦》要解放的人主要是青年女性,《狂人日记》要解放的人主要是孩子。两个作品都揭示了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的矛盾,但两个作品对家族内部反叛力量与家族关系的认识不同。《红楼梦》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剥离”的关系,在剥离中凸现了反叛者的反封建性;《狂人日记》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在联系中显示了反叛者反封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涉及的人物众多,而且人物特色鲜明,形象各异。以家族族谱、判词内容、人物性格为重点等方法去解读《红楼梦》人物,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是比较好的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引《红楼梦》论证了《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我们也可将二书进行关联性阅读。如受《差序格局》篇启发,将探春与王熙凤进行比较研究;受《家族》《男女有别》篇启发,探讨酿成宝黛钗悲剧的深层原因;受《名实的分离》篇启发,探究《红楼梦》现实世界名与实的分离情况。从社会学的角度,用《乡土中国》去解读《红楼梦》的人物、结构与主旨,同时将《红楼梦》作为理解《乡土中国》理论的例证,可引导学生对二书有更新更深的领悟,并培养学生的关联性思维。  相似文献   

6.
张恨水和张爱玲都以"家族"为母题创造"民国版的红楼梦"。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和张爱玲的《雷峰塔》这两部小说中,对底层人物的设定、以及女性解放的走向上有着内在的同异性。而在对父权社会的精神状态的描写中,《雷峰塔》如步《金粉世家》后尘,直抵社会状态之本真。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与《金瓶梅》均为世情小说,然《金瓶梅》开启着明清世态人情小说之生命先河且打破了神话传说、英雄叙事和历史演义等传统题材长期占据小说创作领域的审美格局并依托其别具一格的方式展拓了中国古典小说演绎的新篇章。但《红楼梦》却是凭借其渲染了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时情冷暖以及言说着个体的梦幻玄想、群类的盛宴必散和家族的悲欢离合而跃升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榜首佳篇。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与《金瓶梅》均为世情小说,然《金瓶梅》开启着明清世态人情小说之生命先河,且打破了神话传说、英雄叙事和历史演义等传统题材长期占据小说创作领域的审美格局,并依托其别具一格的方式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演绎的新篇章。但《红楼梦》却是凭借其渲染了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时情冷暖以及言说着个体的梦幻玄想、群类的盛宴必散和家族的悲欢离合而跃升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榜首佳篇。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影》是清代《红楼梦》诸多续书中少见的由女性作者完成的作品。由于作者的思想局限,此作品中的贾宝玉不及原作形象内涵深刻,但仍有其一定的独特性。《红楼梦影》中的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在于:首先,作为贵族世家成员,此形象在以家族为视角的叙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消弱和淡化;其次,作为生命个体,此处的贾宝玉形象展示了家族生活中个体感受被压抑而造成的人生孤独感。贾宝玉形象的地位和作用被消弱和淡化,反映出作者希图恢复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时代性焦虑;贾宝玉个体情感的压抑和孤独,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家族中个体生命状态负面性的体察。  相似文献   

10.
今本《红楼梦》原是由一稿多改而成的。它的第三稿由“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而《省亲》回出现是《红楼梦》诞生的标志,因为曹雪芹1747年爆发《红楼梦》创作灵感。而《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故事。它原来在探春理家之前位置上,而后被《红楼梦》创作灵感向前移至第四回和第22回两者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才沿着这里往下创作下去,最后创作成功“百回”《红楼梦》。《红楼梦》这种创作特点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后来这稿虽然经过《金陵十二钗》诸稿的增删,内容作出多处修改,成为“百十回”,但始终未能改变这稿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从表面上看,《红楼梦》描述了贾宝玉的人生悲剧、青年女子的爱情悲剧和贾府衰亡的家族悲剧;但从深层次上看,曹雪芹向后人揭示的却是导致上述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支撑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世袭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指向的是罪恶的皇权世袭制。  相似文献   

12.
王长福 《中国教师》2014,(13):92-95
<正>高中语文必修3选编了《红楼梦》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的一段故事,取名为《林黛玉进贾府》(下称《林》)。笔者拟以《林》文为例,通过探究"谁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幕后黑手"来阐释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要重在准确、深刻和个性化。一、《红楼梦》"对女性尊重"的微观认识"宝黛爱情悲剧"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最高峰《红楼梦》的一条叙事主线。整部小说通过对贵族阶层"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盛衰描写,展示了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45页“历史纵横”说《红楼梦》“1842年,就有了英译本”,其实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译本。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递》(《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指出,“《红楼梦》的英译工作始于1830年.至1986年结束”.“发轫期从1830年至1846年,出现了两个有关《红楼梦》英译的片断。第一个是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德庇士的翻译,他译了《红楼梦》第三回中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译文的标题是《Chinese Po—etry》,刊登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  相似文献   

15.
旧红学家以《左传》为标准评点《红楼梦》,其观点源于金圣叹。《红楼梦》传承于《左传》主要表现在叙述场景安排、人物刻划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举出并分析了《红楼梦》中相术的例子,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相术发展,从《红楼梦》中对相术运用的角度对《红楼梦》的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的作者问题自从该书出现以来,一直是热门话题,只不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时强时弱而已。最近一段时间,这个热门话题更显其"热",各种说法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传统的"曹作高续"说受到了挑战。其实,拘泥于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确会碰到很多问题,但如果稍稍拓展一下视角,将《红楼梦》的著作权归于曹雪芹家族,而将曹雪芹定位为并未完全定稿的"写定者",很多遭到质疑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红楼梦》的著作权问题就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庚辰秋月定本》是由一稿多改而成的一部伟大文学作品,它保存下来的旧稿极为丰富、极为复杂。这是我们研究《红楼梦》的最珍贵的资料,把它保留下来,对它进行正确校注,这是出版工作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一九八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庚辰秋月定本》为底本的《红楼梦》,而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为它校注,竟然对它妄评乱改。而所以这样,就在于校注者不了解《红楼梦》创作过程,对《红楼梦》作品一知半解,学术思想保守,缺少创新精神。这也是近五十年来历史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鲁迅都给以高度评价。然而。人们并未能完全理解鲁迅在红学领域提出的美学思想的真谛。鲁迅在阅审《红楼梦》最早的话剧本《绛洞花主》后,撰有著名的《小引》,提出“《红楼梦》的神情”这一命题,亦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红楼梦》的神情,包括《红楼梦》情节结构主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原著的主要课题,却历来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鲁迅作《小引》的《绛洞花主》剧本,是我们探索《红楼梦》神情的珍贵史料;通过鲁迅指明的“神情依然具在”这座桥梁,比较研究、对照探索,势必得以揭示出鲁迅体味到的《红楼梦》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础有两个:其一,家族的兴衰;其二,时代环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女性的叛逆是表现其高出一般封建文人的进步民主主义思想,即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追求政治清明等。其中林黛玉、妙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两个重要叛逆女性形象。曹雪芹的民主主义思想正寄托在这两个形象中,其在林黛玉身上寄托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而在妙玉身上则寄托了作者渴望社会和政治清明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