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教学有声语言的本体属性及其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学有声语言是一种语言范畴内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动态的言语行为,以一种带有书面色彩的"规范口语"语言形态存在.以有声语言为主体,非有声语言为辅助;以预设语言为主,随机语言为辅;以传统教学语言为基础,辅助运用多媒体有声教学语言的的话语表达形式.在运用时,要注重"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六个要素的合理运用,以便在课堂语境中达到教学信息传播效果的最佳化.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学有声语言是一种语言范畴内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动态的言语行为,以一种带有书面色彩的规范口语语言形态存在。以有声语言为主体,非有声语言为辅助;以预设语言为主,随机语言为辅;以传统教学语言为基础,辅助运用多媒体有声教学语言的的话语表达形式。在运用时,要注重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六个要素的合理运用,以便在课堂语境中达到教学信息传播效果的最佳化。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们交换思想、联络感情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之一,也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师教学有声语言是一种语言范畴内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动态的言语行为,以一种带有书面色彩的“规范口语”语言形态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有声语言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的有声语言运用要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和谐适听,应正确把握和加强有声语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影响及相关注意事项,以便在课堂语境中达到教学信息传播效果的最佳化,为课堂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学校普遍实行编班教学,课堂讲授是基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协调统一的互动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既重视言语沟通,又重视非言语沟通。可以说,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必定是授课教师在有效地使用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的同时,艺术性地运用各种非语言符号来完成的。因此,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言语沟通问题,将有助于改善授课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一、课堂起学中的非语它符号系统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际沟通必须借助于一定的…  相似文献   

5.
<正>传播学理论认为,人际交往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符号作为载体,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感情、沟通信息的过程,非语言符号是作为语言符号的一种伴随和补充,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无论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凡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都很重视非言语交流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体态语言是课堂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但就目前我国学校的情况来看,人们强调教学中的言语交流远远胜过非言语交流。许多教师对体态语言的应用还处于"不自觉的阶段"。本文就科学教学中体态语言交流的应用作一探讨。一、体态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体态语言来配合传递科学教学信息,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唤起学生的注意,长时间保持兴奋  相似文献   

7.
教育传播学认为,课堂教学中的传播符号系统是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构成的双重系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言语(有声的口头语言、静态的文字语言)向学生传播信息,还要用非语言(诸如人的动作、姿势、面部表情等无声的动态语言)向学生传播信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语境对教师有声语言的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借助"六何"理论深入分析了高职课堂教学语境,在此视角下探讨了教学语境中高职教师有声语言的样态特点,即规范庄重、自然晓畅、有声与无声语言相互补充、适量冗余,探寻了教学有声语言在言语系统表达中的内部规律,以期帮助教师宏观把握高职课堂有声语言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指导高职教师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类交际活动的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但是交际工具不仅仅是语言,不只是若干声音或若干符号的综合。在交际中人们除了发出分音节的有声语言之外,还要依靠一些非言语行为,如:各种手势、姿式、面部表情等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这就是非言语交际(nonv...  相似文献   

10.
教育传播学认为,传播符号系统是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构成的双重系统,教师的讲述及文字教材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语言信息。教师的态势语则属于非语言信息。这双重符号系统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就开始重视态势语在课堂言语交际中的运用,积极向中小学教师开设这方面的指导课程,举办训练班。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试谈态势语在课堂言语交际  相似文献   

11.
<正> 课堂教学语言,广义来说,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以及非言语行为。本文着重谈谈生物学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与有声的教学语言配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它在课堂中沟通着教师和学生。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非言语行为也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交际工具。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提供的数据表明:人类  相似文献   

12.
教师语体在教育教学中意义重大.教师语体分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体态语):有声语言要规范化、口语化、幽默化、有感染力;非语言符号要大方、自然、得体.  相似文献   

13.
人类交流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据统计,两人说话时,只有35%的信息是由语言传递的,其他65%的信息则由非语言形式——体态语传递。可以看出,体态语在言语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英语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实施,在课堂中,除了教师有声的语言之外,作为语言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的体态语,也起着语言不可  相似文献   

14.
张利娟 《海外英语》2020,(6):270-271
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动作、语言、图像以及声音等社会符号模态的运用,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本研究分析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英语多媒体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5.
张政英 《文教资料》2012,(5):172-173
教师的态势语,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服饰等各种非言语的交际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运用有声语言传播知识、传授技能,神情容貌、举手投足、身姿体态都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掌握态势语的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口语教学中情感因素与互动式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开设的口语课是一门语言单项技能训练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他们来中国学习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想提高自己听和说的能力,所以对口语课和听力课往往抱有更大的期望。这种期望在课堂学习中会转化为复杂的情感,从而构成了制约或促进学习的种种因素。口语课的教师是课堂上“说话”训练的设计者和教案实施的导演,是与学生进行言语交际最多、最直接的角色。教师的情感往往会形成很强的课堂感染力而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按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浅谈教师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有声语言外 ,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 ,即体态语言。所谓体态语言 ,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 ,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关于教师体态语言的分类 ,各家说法不尽一致。笔者认为教师体态语言可分为 :眼神、表情、手势、距离、举止风度等五个方面。行为科学告诉我们 :几乎一切无声的语言 ,即体态语言都可能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 ,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准确、熟练地运用体态语言来辅助教学 ,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使教师的体态语言能更好地辅助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握好…  相似文献   

18.
正一、加大课前投入,巧用英语授课1.认真准备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设计用英语讲哪些部分,将要使用哪些主要句型和词汇等,对所要输出英语言语的主要环节胸有成竹,以课前教师的"多"和"费",换取课堂上学生的"精"和"省"。2.设计英语言语的艺术性。利用英语语言生动、风趣、优美、口头性强等特点,精雕细琢,反复磨练,把教师的艺术语言和其他英语信息输出的手段(文字、符号、图像、录音等)结合起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附着力,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相似文献   

19.
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除了言语以外,借助于姿势、表情、眼神、声音、板书等非言语符号系统,以传递某种信息来影响学生的手段。非言语行为传递“非言语信息”。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通过实验后曾得出一个有趣的公式:喜欢=0.07说话内容+0.38的说话语调+0.55的面部表情。有人把梅拉别恩的公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并把该公式改变为:课堂上信息的总效果=7%的说话内容+38%的说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积极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教师更好地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引入非语言交流辅助到课堂实践是一项十分必要而又重要的教学实践举措。通过"无声"语言和"有声"手段共同作用于西语教学课堂,使教与学达到双赢互助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