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2.
视觉新闻即目击新闻、现场新闻。如何将视觉新闻写活,引人入胜?笔者认为,让“我”走进视觉新闻中去,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可读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就视觉新闻中的“我”如何把握,谈谈管窥之见。 “我”走进视觉新闻,并不只是有闻必录 写好一篇视觉新闻,离不开作者深入事件或人物中去感受感知。用事实讲话是新闻的基本原则,而过浓的主观色彩难免会减弱它的可信程度。如何做到新闻既真实,使读者相信,又要表达作者倾向呢?郭玲春概括得非常精辟:“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选择哪个角度,突出什么思想,甚至摘录一段讲话都渗入了记者的见解和主张,只是为了避嫌,往往藏匿起自己,将所思所感穿插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新闻稿件为了突出一件事情的意义,往往使用高级形容词以及大段的议论等等,使读者明显地看出这是作者自己亮出来的观点或硬加上去的词句。这种不费思索的便捷的表现方式,有人还认为它能揭示新闻意义,增强新闻色彩。殊不知,作者的这一美好愿望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因为这种明显的宣传腔,早已在读者心中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有可能使你的报道前功尽弃。人们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水平来判断事物的臧否是非,不愿别人将观点强加在自己身上。报纸刊登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作为记者,在写通讯报道时应该不应该在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在今天看来,已不需过多讨论——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是经过记者采写,通过新闻载体到达读者或听众那里。记者作为新闻的中转站,其思想、观点、倾向、爱憎,必然会渗透到所写的文章中去。而如何在客观地报道新闻的同时,将自己鲜明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性,即感情色彩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这才是写通讯报道中应该研究的问题。 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说得好,在采写报道时:“我不把自己当作毫无感情的录  相似文献   

5.
编者编辑此文时激动不已。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本文的作者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竞有三篇作品获奖,其中有一篇还获得一等奖;另一个没想到是作者竟是一位县报的业余通讯员。作者曾经自谦“完全是门外汉”,其实,她很懂得新闻写作的真谛:“我写报道全写自己切身的事,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在生活中切身的感受,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里发表的作者的体会文章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认真读一读。借鉴这位通讯员的经验,多写一些来自生活切身感受的经济报道,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6.
自《全国新闻系统测试复习提纲》公布之后,有的新闻单位或业务刊物,拟出一套“标准答案”或类似“标准答案”的东西,主观意图是好的,可效果就很难说了。我认为,没必要搞什么“标准答案”。因为,所谓“标准答案”,仅仅是“答案”作者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和理解;特别是一些要让测试者发表自己见解的问题,怎么也好拟出“标准答案”呢?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7.
以“短”取“动”以“动”取“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翟惠生几百个字的短新闻往往是记者在第一线的“动态”之中捕捉的:或记述一种新的事实,或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或采写一位新闻人物,或阐明一种有新闻价值的观点。在一个整版的新闻纸上,与“动态”密不可分的短新闻往往...  相似文献   

8.
石坚 《新闻知识》2006,(8):72-74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其魅力主要在于事实本身。而一篇成功的解释性新闻报道,其魅力主要在于它的观点和见解。如果为解释性报道下一个定义,我会这样描述它:解释性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生成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向和深层意义进行解释的报道。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的《中国会成为日本吗?》,应该说是一篇报道内容比较客观,作者见解独到的解释性新闻。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中石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未果的大背景下,美国国内关于“中国威胁论”的叫嚣又有所抬头之际,这篇解释性报道以其鲜明的观点、新颖的见解,表明中国“构成的威…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写得较好的体会文章,既有实践经验的介绍,又有理论方面的概括。作者认为,写好农经报道,关键是寻找并挖掘“兴奋点”———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进而兴奋的新闻事实、与读者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农经报道写作的“通病”往往是把新闻淹没在对工作的叙述中。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作者提出了“拽出来”、“拎起来”、“抽出来”、“分开来”四种方法。这些经验之谈,对改进其它行业的报道,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正、客观、准确是新闻报道基本准则,而实际操作中,各个媒体不同的意识形态,往往会构成不同的新闻图式.新闻记者通过新闻图式按照主流论调来撰写报道,间接塑造了受众对客观事实的理解,进而达到其报道目的.同时,新闻制造者可以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观点、态度等通过新闻文本传递给读者.那么,看似价值无涉的新闻文本是怎样潜移默化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呢?本文试图通过话语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释新闻文本背后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11.
张利文 《军事记者》2003,(10):26-27
与突发性事件报道相比,工作报道因为涉及的大多是问题观点、经验总结等抽象的东西,容易写成材料式、教条式、解释式,往往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如何增强工作报道的可读性与可信性,真正挖掘工作报道的独特作用并展现其独特魅力,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让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工作报道,让娓娓道来的故事代替板着面孔的说教,让亲近随和的平视心理代替高高在上的俯视心理,一句话,使新闻更具人情味,才能使部队工作报道更加贴近读者,实现作者与读者的“零距离”。有“人”无“人”大相径庭无疑,新闻要通过事实来传播信息,但事是人做的,人和事有…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写中的求异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磊 《记者摇篮》2009,(9):28-29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炒”得沸沸扬扬。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介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在公众的口碑更佳。现如今的报道,或角度奇巧,引人注目;或观点别致,给人启发。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它们称得上是胜者。其制胜的“法宝”,就是在采写中运用了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3.
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是用事实说话,记者总是将自己的观点溶于事实的叙述当中,寓理于事,使意在言外,读者通过阅读思考而领会其意。要使新闻不露声色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贵在新闻中蓄势。蓄势就是引而不发、发而不露、发而不尽。在新闻报道中蓄势,可以使文章余味无穷,读者通过了解事实,发挥主观创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还可以通过想象捕捉到未见诸报端的无形的意见、倾向、新闻背后的新闻,以及由此新闻引出的将要发生的新闻。新闻报道中蓄势。可以使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意见对读者影响更深远。胡乔木同志说:“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没有宣传味的宣传是最好的宣传。蓄势就是要求隐匿宣传味,不露声色,让读者在阅读中思索到更多没写出的意境和文字,得到玩味无穷的生活启迪。作者得于心,读者会其意。  相似文献   

14.
记者写新闻,往往都是有结论的,虽然是客观报道的形式,但记者对新闻事实有自己的明确见解,只是不直接挺身而出发表意见罢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合后仍需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严格地说,新闻时评就是作者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来的甚至隐藏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作者由此新闻归纳、整理出新的观点。简单地说,它就是作者就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的评说,它是过去常说的新闻评论的分支或延伸。近几年,新闻时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备受国内诸媒体的追捧。有人甚至评价说,新闻时评的出现乃至当前的中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江城日报·星期天》作为一张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的综合性周报,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晚报上经常可以见到采用冠以“焦点”、“焦点报道”、“新闻焦点”等醒目栏头的报道形式,对某些新闻或人物进行集中式的聚焦报道,通称为“焦点报道”。焦点报道突出的栏头和醒目的标题处理,往往会起到引人注目,唤起读者阅读欲的作用,而图文并重的版面处理,视点集中,好像一组组近镜头,把读者拉近新闻点。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发表了张铭清同志的文章:《探讨“非事件性新闻”》,其中对目前“非事件性新闻”存在的弊病以及如何加以改革,谈了一些很好的见解;但在评价“非事件性新闻”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上,有些观点是不能令人赞同的。现提出几点商榷意见,也求教于其他读者。首先一个问题是,“非事件性新闻”是不是新闻?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作者在文章中援引了其他同志对“非事件性新闻”所作的种种解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晚报上经常可以见到采用冠以“焦点”、“焦点报道”、“新闻焦点”等醒目栏头的报道形式,对某些新闻或人物进行集中式的聚焦报道,通称为“焦点报道”。焦点报道突出的栏头和醒目的标题处理,往往会起到引人注目、唤起读者阅读欲的作用,而图文并重的版面处理,视点集中,好象一组组近镜头,把读者拉近新闻点。  相似文献   

19.
将领导、专家、学者等对所负责领域的权威见解提炼其要点,以新闻的方式报道出来,就是“观点新闻”。这种“观点新闻”虽无事件的动态性,但因其权威性强、信息量大、含金量高,为一般社会大报常采用。有的企业报将会议发言、领导讲话全盘刊登,虽然印在报纸上,却不能叫新闻,因为它没有经过提炼,没有突出要素。真正具有新闻性的“权威见解”,淹没在洋洋万盲的冗文中。但也有做得不错的,如《广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1991年第11期发表的《“怪胎新闻”》一文,把报纸报道新闻竞赛评选结果,往往只提本报获奖情况的现象,称为“怪胎新闻”。笔者认为,这个看法有失偏颇。上述现象大部分属于“正常胎儿”,是新闻的“接近性”使然所谓新闻的“接近性”,是指读者(受众)对在地域等方面越接近自己的新闻信息,越感兴趣,反之亦然一张报纸,大致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读者对自己经常看的报纸,自然而然地有一种亲近感,对这些报纸在新闻竞赛中的得奖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