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非虚构写作方法基于新闻事实而开展的写作报道活动.①2003年,以《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采写的《举重冠军之死》为代表,非虚构写作以“新闻特稿”的名义正式进入新闻实践场域.②在随后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虽不断遭受质疑,但借助新媒体发展的浪潮,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不仅丰富和繁荣了我国的新闻生产实践,也为我国新闻文体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小侠 《兰台世界》2014,(10):54-55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璀璨起点,《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萌芽了后世文学的各类文体及写作技法,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风骚”传统,成为后世文人尊崇取法的典范,东晋文人陶渊明就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学艺术类     
《全国新书目》2010,(1):9-9
榜中评 凭借《长征》、《朝鲜战争》和《解放战争》,王树增把战争纪实文学推到了一个新的写作高度。特别是新作《解放战争》.这部王树增非虚构文学著述中规模最大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是作者的写作角度。王树增认为解放战争是一场奇特的战争,作战双方实力悬殊.战时又短.却实现了战争的逆转.  相似文献   

4.
“行走”,是非虚构创作的坚实基础,也是作者应当坚守的精神信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所有优秀的非虚构作品,都是作者坚韧不拔地“走”出来的。非虚构开山之作《冷血》是这样,梅勒的《夜幕下的大军》是这样。中国作家张正隆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100万字的《雪冷血热》之后,其最大的感叹也正是:“《雪冷血热》是用脚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逸集”是一个目录学术语,不是指亡逸的集子。《逸集》是别集的一种类型,是指一个作家正集以外的其他作品集或学术著作集,其中作品与正集中所收作品的文体不同,或不属于当时通行的文学与文章体裁。《集》与《逸集》的关系,就如古书之分内、外篇。所以名《集》与《逸集》来区分部帙,是因为其文体、内容不同。《颜延之逸集》是颜延之别集的一部分,其收录内容,就是颜延之的注疏之作。  相似文献   

6.
董铭 《青年记者》2007,(14):114-115
“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  相似文献   

7.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一般呈现为特稿形式,作者通过文学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进行叙事。《大兴安岭杀人事件》是一篇较有影响力的非虚构新闻作品,叙事功力是其取胜之道。本文从叙事者、叙事话语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文章通过叙事聚焦和多元叙事充分展现细节并遵循新闻的真实性,作者通过情景事实、背景事实和图片的应用,向读者告知以事,用事实说话。通过对不同事件的复杂组合最终构成文本的事实建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瑞士《时报》评选出2000年至2009年出版的世界最重要的15部作品,余华的《兄弟》因为以“疯狂的笔触描述了中国的四十年”而人选。与《兄弟》同时入选的作品,有菲利普·罗斯的《现场》、奥尔罕·帕慕克的《雪》、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和托妮·莫里森的《仁慈》等。《时报》是瑞士法语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此次入选的15部小说,都是翻译成法语或者用法语写作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非虚构作为文学创新的一种写作模式,自《人民文学》倡导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对其探讨的热潮.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在当今的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传播学特征,分析非虚构写作利用这种融合趋势进行发展的特点对于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传者和受众角度对非虚构写作热潮进行解释说明,赋予其在传播学语境下新的含义.通过梳理非虚构写作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非虚构写作意义层面进行了传播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是评论界对非虚构写作争议最大、褒贬不一的话题。也正是对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的不同态度,构成了非虚构写作与传统新闻报道及虚构写作的本质差别。非虚构的饱和渗透式报道真实性,几乎是所有非虚构小说作者的共同追求。他们都曾表达自己的作品内容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11.
新闻可以是美文--《华尔街日报》作品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惠 《新闻记者》2004,(9):42-44
元代的翁郎夫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是一样:老是一个味,就会觉得没味;老是用一种写作模式,就可能渐渐失去读者。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于准确、清晰、生动。①在我们常见的新闻作品中,准确、清晰是做到了,而“生动”则比较少见。普利策奖评委会于1978年春天起增设特稿写作奖,其用意也正是要对非虚构或短故事式的流派给予认可,而评奖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②近来,在网络上阅读了中文版《华尔街日报》的几篇专栏文章,顿时有久未谋面的亲切感,新风扑面的清新感。《华尔街日报》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王琦 《视听界》2005,(6):68-71
本针对《发现之旅》栏目提出的“新形态纪录片”的概念,力图从理论和实例两个角度来阐释该栏目的作品并不应该算作是“新形态纪录片”,而更接近于“趣级模仿秀”,同时强调了在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这种创怍手法的使用一定不可以突破非虚构的底线。  相似文献   

13.
“非虚构写作”一直是受众关注的重要写作方式,其起源于西方但在本土化的新闻实践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新变化。就现阶段而言,在新媒体场域中新闻实践面向的“非虚构写作”呈现出伪议性、引导性、情感倾向性等特征,其中对于突破行业原则性的问题需要检视,同时从客观性原则、忧患意识、建设性方面规避问题并破解其未来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14.
闫庆博 《出版广角》2016,(14):46-47
梅子涵先生的《麻雀》在我国当下的儿童文学领域中,可以说是独具个性的作品.文章从《麻雀》写作的题材、背景个性化,写作内涵的深刻性、多样性,以及写作语言的鲜明个性来阐述这一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悟空是一个文学形象。如果说他是一个纯粹虚构的形象.绝对不会有人反对;但如果根据文学创作的原理,任何虚构的文学形象都不是凭空想象。往往在现实中都有他的原型或者模特,相信也不会有人反对。孙悟空的形象大概就属此类。在早期的文学史上,关于孙悟空的原型,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来源于印度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  相似文献   

16.
凭借细腻的文学性和完美的故事性,非虚构写作自进入新闻领域以来,已成为很多新媒体平台的核心产品,但非虚构写作也因其对真实性的界定不明,挑战着新闻文体应有的规范,引发学界诸多讨论。本文通过梳理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流行的路径,厘清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存在的争议,明确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应恪守的边界,从而促使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在符合新闻文体规定和新闻写作规范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璀璨起点,《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萌芽了后世文学的各类文体及写作技法,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风骚"传统,成为后世文人尊崇取法的典范,东晋文人陶渊明就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诗经》紧密关联的“风雅颂”、“赋比兴”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笔者认为,因西学东渐而引进的新闻中重要的导语写作,完全可以借鉴《诗经》六艺中的“赋比兴”三种公认的诗歌表现手法,加以研究运用,为写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新闻作品服务。“赋导语”的运用我们在进行导语写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把新闻精华部分表达得好一些,让它具有更强的美感、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样,平直的枯燥的表白就难以胜任了…  相似文献   

19.
《瑞克和莫蒂》作为高口碑的科幻动画,在创作表达中呈现出想象力消费的美学特点。文章将从视觉、空间、人物、叙事、文化五个维度对该作品的想象力美学进行剖析:科幻属性、奇幻美学的画面呈现及“非人”景观表现出一种“视觉奇观消费”;空间“流动”、未来空间与“时间流”穿梭,使该作品具有“空间消费”特征;人物建构的反传统与非理性,人物造型的新奇性使该作品的想象力触及“想象的内在”—视觉背后的“情感”与“人物认同”;叙事中互文与戏仿的灵活运用,使其具有解构性与拼贴性,彰显出一种青年文化特征,促使青少年完成“部落划分”与“身份认同”;后假定性寓言、社会反讽是其想象力的第三维度——从视觉、情感到社会反思与民族寓言——满足着受众文化消费诉求。  相似文献   

20.
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稿,是近些年来在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写作门类。从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最初设立的“特稿写作奖”,特稿在国际新闻界的出现和发展还不足三十年。而在国内特稿这种文体的兴起和发展也只有十年。《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份推出的《冰点》特稿专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