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国维强调文学的形象性,他的“隔”与“不隔”的理论实际上是对文学的形象性的论述。王国维说的“不隔”,就是“话语都在目前”,指的是形象鲜明;他说的“隔”,就是“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实际上指的是形象的模糊性、不清晰性。他要求文学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反对形象模糊、“终隔一层”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可用“一点二论”说来描述建国初期的形象特征论.“一点”即“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这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核心基点.其中“图画”暗示了形象的方式手段,即文学中的“图画”是借助语言建构而成的.而“人生”二字则点明了形象的目的.因此,形象由语言建构而成、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这“二论”又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而这亦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大体概貌.而且,通过“一点二论”说的描述可看出建国初形象特征论如何对文学形象进行政治化的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存在着一些类型或一些形象系列,最典型的莫过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系列。同世界各国文学相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史能这样如此全面地集合着一群成功的同类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多余人”形象的性格特征、典型意义、历史进步作用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生活的凝集与反映,人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言,因此,语言能够表现生活.形象是用语言对生活的形式化,因此,语言能够构建文学形象.在文学形象中,语言与形象就像纸的正反两面,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构建形象,形象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对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进行,对形象的修改也可以通过对形象的修改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从奥运吉祥物透视动物"形象"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形象”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一种以“形象”作比喻,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或抽象的哲理,为人的思维提供一个有形、有色的“形象”来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利用动物“形象”设计的吉祥物所传递的交际信息的解读受认知语境的制约,并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前,文学理论的主流是形象论文论;20世纪以后,形象论文论的主导地位逐渐由语言论文论所取代。语言论文论认为“文学是语言的建构,文学的本质与基本特征是语言”,语言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语言论文论一统天下的情况下,赵炎秋教授仍然坚持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形象,这是需要勇气和创见的,尤其是在形象论文论已被认为落伍淘汰的情况下,他认真钻研文学形象的有关问题,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结合文学实践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传统,吸取语言论文论的长处,贯以自己孜孜不倦的思考和探索,十年磨一剑,写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学形象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7.
陈果安先生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语言的观点值得再商榷,我们认为,文学形象是有自足性的,文学的目的在于塑造形象,形象是文学的本质,但是在强调文学的形象的本质的同时,应该重视语言的能动性,加强对语言是如何塑造形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廖斌 《南平师专学报》2003,22(3):70-72,75
本文从“表征形象”理论出发,通过与文学形象的比较分析,论证了公文语言具有普遍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家国形象、法制形象、雅士形象、抒情形象等四个基本表征形象。  相似文献   

9.
《庄子》中最重要的一篇是《逍遥游》,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鲲鹏意象。古今中外的解说家对“鲲”字进行了不同的阐释。本文考察其音、形、义及其文人使用情况,归纳出“鲲”在文学作品中是巨鱼形象,鲲鱼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塑造的阿Q无疑是最为经典的文学形象。自《阿Q正传》诞生以来,阿Q的典型性问题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争论的焦点,“思想的寄植典型”“中国人品性”“共名说”“阶级典型”“人性”说等观点在不同时代曾分别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随后又遭到质疑。要准确把握阿Q形象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不但要从他所处的  相似文献   

11.
北美新华文文学,作为具有特定时空意义和文化内蕴的文学类型,创造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意象。这些意象包含有文学和文化两方面的特性,因而可称作"文学性的文化意象",此种意象的营造可以看作是北美新华文文学的重要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比较与定性研究,认为古典抒情诗歌语言与一般语言分属不同编码系统的语言,古典抒情诗歌语言符号才是纯粹的文学符号,其中那类符形与所指结合,所指对象为物象的符号称为物象符号;它源于客观物理世界或虚拟世界,最早产生于《诗经》时代,通过想象或联想产生,通过社会的约定而具有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它是一种意象符号:呈现的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蕴含着诗人主体寓意,并与诗人主体心理之间存在对应性关系;它又是一种文化符号:从起源伊始就具有文化特征,既反映时代的文化共性,又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话语实践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意象性,因而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文学的形象创造,适应信息时代的视象性特点,创造最直观的形象所体现的文学性.这样,文学性在汉语话语实践中就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也有力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视象性特点.这是印欧语系语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4.
“意象”这一古老的关学范畴在当代文艺理论中又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一个时期以来,在对意象的探讨中出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理论,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现象。“意象”与“意境”有联系而又有区别;“意象”与“抽象”其含义相距甚远,不可同日而语;“意象”并非仅仅指艺术形象或心理意象。“意象”与“意境”、“典型”同为文艺理论中鼎足而居、相辅相成的审美范畴,三者均代表着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意象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象的发生过程呈现出三个阶段: “意”与“象”分述的孕育期; 刘勰“意象”论的萌发期; 历代文论家阐发“意象”并使其理论化的发展期。“意象”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另一方面其理论在“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等二元互动关系中构成, 赋予其文论内涵及其审美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中的“意象”概念仅局限于文艺理论而没有成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美学范畴,古代的“意象”理论虽则解释了诸多文艺问题,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和体系上的不完备。用现代美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界定“意象”概念,研讨其本质特征及生成原因是很必要的,它不仅对完善古代“意象”理论有帮助,而且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也有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世界的认识主体赋予客观物象某种主观的联想意义,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统称.雁鹅是《侗族远祖歌》的重要意象,并通过《侗族远祖歌》表达其意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角度来说,意象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段和目标,从新闻采编的角度来看,意象的营造同样可以为新闻采编借鉴使用。从对意象的理解、新闻意象的构成和价值、新闻意象的把握和运用3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论述,指出要把新闻意象的"意"渗透到"实"中去,牢牢把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传播特点,立足新闻事实,积极主动地营造新闻意象,不断升华新闻价值的内在意蕴,有效增强新闻传播的力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文学有很多典型意象,唐宋诗词中的"夕阳"意象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被诗人借于抒发自己的人生领悟。"夕阳"意象是一个糊涂的意象群,它吸附融汇了诸多的情感要素,在深沉的历史感的背后展示着广阔的文化背景。在诗人的笔下,思乡送别的感伤图景中夕阳被涂抹上了离愁别恨,而当夕阳的审美淡化了生命的悲凉,夕阳又因此获得了静谧温馨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整体意象:诗歌翻译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翻译实践中,诗歌的意象应涵盖个体意象和整体意象,诗歌翻译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个体意象和整体意象之间的关系。正反例证表明,理想的诗歌翻译既要重视源语中个体意象的有效转换,更取决于源语整体意象的成功重构和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