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学目标] 品评赏析,深入了解白居易诗歌的一般特色。 [教学设想] 白居易的诗歌注重写实,强调讽喻,其浅白通俗、“老妪能解”的风格已为高二学生所了解。在选修阶段学习白居易的诗歌,设想把整合和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本课试图引入适当的诗歌鉴赏评论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学生深入了解白居易诗歌的一般特色。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白居易及其诗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想象力,进而更准确更切身地领会诗歌主旨。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一生创作丰富,今存诗二千八百多首,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因此历来对白居易诗歌研究者颇多,但大都集中于讽喻诗和闲适诗,忽略了白居易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白居易的题咏诗。白居易的题咏诗真实的反映了他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通过对白居易题咏诗创作成因、题咏诗的分类及题咏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更加的了解白居易的审美情趣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一、“琵琶女”作为白居易的审美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悲剧: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有无确指,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教坊伎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要了解《琵琶行》的意蕴,必需先考查这个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5.
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是中唐的两大对立诗派。两派的代表人物韩愈与白居易的交往活动,颇值得关注。张籍作为韩愈的学生,却致力于创作元白诗派所擅长的乐府诗,他与韩愈和白居易的交往都很密切,了解他们的交游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韩白两大诗派以及韩白之间的创作和相互影响情况,对于我们确定张籍的诗派归属问题也会有所启发。 韩愈和白居易直接交往的诗作不多,但韩愈写给白居易的有两首:《早春与张十八博士籍游杨尚书林亭寄第三阁老兼呈白冯二阁老》和《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写给韩愈的稍多些,但也只…  相似文献   

6.
马是历代文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意象。在唐朝尤其是中晚唐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白居易诗中的马不仅反映了他的行踪经历,更寄托了他对时政人事的诸多复杂情感。他诗中的马十分丰富,名称众多,或多骏或羸弱,或恣肆或悲戚,或急驰或闲行。对这些马意象进行分析,可了解时局兴弊和白居易的处世之道,也可更全面地了解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所采取的对比、烘托手法,及马意象对诗歌或讽喻、或闲适、或感伤主旨的深化作用,从而以小见大,略窥白居易之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 ,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 ,澄碧温莹的春水 ,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 ,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 ,“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 ,选编这首词 ,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开拓学生的视野 ,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教学过程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篇《忆江南》 ,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 :词忆江南唐白居…  相似文献   

8.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代表作。从这封书信中,我们不仅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他的诗歌理论,而且也了解了他这个人。 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毫不隐讳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白居易于元和二年被授翰林学士,他雄心勃勃,想以自己“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所得知识来报效朝廷,正如书信上所述:“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国内小学语文课本和初、高中语文课本都选了他的诗作,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等等。这篇短文,以浅显生动的文字,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最著名的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有益于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10.
案例再现: 教学白居易的《草》一诗,我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联系书上的图画,了解诗意。 "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尤其是唐诗、宋词,许多外国的朋友都喜欢我们中国的这种诗词文化。你喜欢吗?" "喜欢"同学们兴奋地回答道。  相似文献   

11.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是朱光潜先生总结诗词创作和欣赏规律的一篇诗评。关于白居易,朱光潜先生评价的是他的《忆江南》的前二首。这里将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词全部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农贝妮 《中学文科》2007,(10):127-128
白居易诗词中经常出现“花”的意象。诗人用花自比,用花进行讽喻,用花聊以借慰,在诗人眼中,花语亦是人语。所以,通过对白居易诗词中“花”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进一步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的品格和心绪。  相似文献   

13.
【设计思路】简要介绍白居易人生的两个阶段,结合文本,选择切入点,着重探讨解读《琵琶行》的主题思想;评价白居易遭遇贬谪后的人生态度,并能结合历史上与白居易有相同遭遇的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加以比较。【设计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基于这一理念,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现白居易人生的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中,白居易表现出了两种人生态度,特别是在其迁谪之后,…  相似文献   

14.
镜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在白居易现存诗作中,约有60首是与镜子有关系的,这些诗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诗人在多年诗歌创作中特定时间的心理状态,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研究,以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白居易其人与创作全貌。  相似文献   

15.
《与元九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给友人元稹的一封书信,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想,可以看作研究白居易心迹和思想的重要文献。该书信也对后世文坛和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着文学与审美、认知与了解、感悟与激励三方面的阅读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出生在今河南新郑县。青少年时代,白居易有几年衣食不充,生活颠沛流离,但他学习刻苦,特别是举秀才后,更加“苦学力”,“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每日不遑起居,甚至弄到“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地步。公元799年,白居易考中进士。806年,因对当时政治弊端敢于揭露,他只被授任今陕西周至县县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传世文本与敦煌写本白居易新乐府诗三首的比较,力图恢复白诗原貌,以求更好的了解有唐一代的语言和文学.  相似文献   

18.
全面客观地了解白居易的身世,有助于理解白居易的思想和作品.实情是,太原是他的远祖籍贯,渭南是他父祖的安葬地,新郑是他的出生地,洛阳是他的安葬地,新郑、符离、渭南和洛阳又是他家人的客籍地,韩城才是他的近祖籍贯.  相似文献   

19.
对任何对中唐之后的政治与文化社会感兴趣的人来说,白居易的诗文都是不可回避的部分。白居易平生推崇杜甫以诗文记录历史的做诗风格,故而他本人的诗也大多记录了当时的百姓生活现状和朝堂政治现状。通过阅读白居易留下的丰富文字记录史料,不难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现状。从他的文字中,也能感受到诗人自身由起初踌躇满志、兼济天下逐渐过渡到偏居一隅、独善其身的思想转变过程。而这一变化过程正是受当时社会腐败、诗道崩坏而又诗人自己而又无能为力的现实情况所影响,同时这也深刻反映了中唐时期的混乱政治现实。本文将以白居易写给友人元稹的书信体散文《与元九书》作为主要参考文献,结合现今对其的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诗魔”白居易的精神世界演化的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20.
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忆江南》是白居易著名的《忆江南词三首》中的一首。对于这首词,《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简说指出:“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