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汪泛舟 《家教指南》2001,(4):156-161
敦煌文书中有不少俗别字,不断有学者校正。本文例举敦煌僧诗、蒙书、愿文等文书中的部分俗别字,以为补正。敦煌俗别字有正俗、通假、古今等,既是珍贵的语言文字资料,也是我们在识读敦煌文献中必须留意的。  相似文献   

2.
赵庶洋 《家教指南》2021,(5):107-113
敦煌诗中有为数不少的诗作,在校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被错误地析分成两首甚至更多,阻碍了对这些诗作的正确理解.本文举出六个析分失当的实例,分析这一类型错误出现的大致原由,为敦煌诗的整理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敦煌文献中夹杂着大量的同音假借字,且很多都是方言土语,给使用这些文献的人带来很多不便;如果不了解这些字的音义,在阅读时就可能会产生歧义,从而造成对文本理解的困难。文章拟从语音学的角度,结合中古音和现代汉语方言,对敦煌文献中的"分雪"一词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敦煌遗书中有关张芝记载的梳理,论述了张芝墨池的所在以及张芝的籍贯、郡望、后裔和书论,有关的诗作等,藉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这些材料对今天的敦煌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敦煌文献,特别是敦煌变文和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唐五代西北方言口头词语。这些词语许多至今还在河西走廊汉语方言的口语中被使用。选取了"槁"、"便"、"羸塠"、"撩捋"、"毷臊"等几个敦煌文献中的口语词,将它们与现代河西走廊方言相互参证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6.
陈晓强 《家教指南》2017,(6):108-112
敦煌文献中有关"墼"的记录,翔实地反映了唐五代敦煌地区人们制墼、用墼的方法、流程。由于忽视了敦煌地区的特殊土壤条件,目前学界对敦煌文献中"墼"的考察还不透彻,并且存在一些错误。本文在考察今日敦煌地区制墼、用墼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考释了敦煌文献中的"沙墼""脱墼""踏墼""般墼""易墼""墼地"等词。  相似文献   

7.
徐俊先生编著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于2000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以写本叙录与作品辑校相结合的方式,对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唐、五代、宋初诗歌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上编《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共考证、辑录了法藏、英藏、俄藏敦煌文献中的诗集诗抄63种、诗1401首,下编《敦煌遗书诗歌散录》共辑录了法藏、英藏和中、日、俄藏及其它地方散藏敦煌文献中的零散诗篇524首(句),是迄今为止整理、收录敦煌文献中诗歌作品最为全面的著作。 敦煌藏经洞遗书发现100年来,中外学者对敦煌文献的分类整理研究,已经出版…  相似文献   

8.
本论述敦煌卷子P.2555中所录数十首诗为敦煌使吐蕃使所作,并非一般所认为的是被吐蕃所俘的敦煌人所作。诗中描述了吐蕃占领区的山川风物和风土人情,填补了献的空白。诗还写及作的思乡怀友之情。本对敦煌使出使及被拘禁情况,以及诗作内容,都作了详细论述。由于诗产生于吐蕃占领区,又为唐人佚诗,所以极为珍贵。总之,使蕃诗不仅有很高的学价值,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了解唐代青海境内情况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自汉以来的敦煌,既是以汉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字并存的丝路贸易地区,同时,又是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的多元宗教信仰的边睡。在敦煌文献里,道家文献类,竟达400余件之多。其中除有《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以及其他的许多经典外,还有俗讲、诗词、题记、斋醮文、医方、符咒等类①。这些丰富的道家文献,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道观和道士与弟子的名字,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敦煌道教发生、发展与盛衰的重要研究史料。拙作《敦煌道教与斋醮诸考》虽属全面论述敦煌道教的专文①,但是,文学部分仍然无法一一述及,而海内外学人也…  相似文献   

10.
敦煌道教文献中有些词语语义隐晦,不易理解,有待诠释。本文选取了敦煌道教文献中的一些词语,从语言学和宗教文化的角度对这些词语的语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任伟 《河西学院学报》2013,(6):40-45,64
敦煌碑铭赞文对于研究中古时期敦煌地区的历史状况、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赞文中多用典故给准确解读这些文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文章尝试结合传世文献和敦煌资料,对其中的用典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2.
黄正建 《家教指南》2016,(6):102-108
大谷文书中有数十件占卜文书,但《大谷文书集成》对其定名多不准确。本文以敦煌占卜文书为参照,为其中的6件占卜文书予以定名,认为大谷占卜文书反映出来的占卜类型和方法与敦煌占卜文书大体相同,不同的只是用词与繁简。大谷占卜文书中的某些用词不同于敦煌占卜文书,却与中原典籍相同,或许反映了唐前期吐鲁番地区保存的典籍更多地来自中原。大谷占卜文书中有1件既不见于敦煌占卜文书,也不见于传世唐代典籍,是研究唐五代占卜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敦煌写本碑刻文书是研究晚唐至宋初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资料。文章以前人释本为基础,参核缩微胶片及相关文献材料,就该类文书中部分尚存异议的字词予以补正,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敦煌发现的文学作品数量大、种类多,从先秦到唐代的都有。研究敦煌文学文献,有助于了解唐代文学之原貌,还可为俗赋、变文等寻根溯源。伏俊琏先生2004年出版的《敦煌文学文献丛稿》正是这一研究的结晶。《敦煌文学文献丛稿(增订本)》在原书基础之上补充修订而成,删除了3篇,增加了7篇,共收录论文29篇。除了俗赋校补,还涉及到变文起源、体裁和小说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杏林 《家教指南》2016,(6):109-114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有残片三个,本文对残片进行了整理研究,考证了写卷中的俞穴,并探讨了写卷作为目前所发现较早的针灸图谱著作,所保留的俞穴和人神禁忌等内容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献中有不少的碑铭赞文,经过前辈学者的整理、编辑,已然汇集成册,成果斐然。但由于这些赞文多用骈文,用典繁多,且其中有大量的佛典,故而十分难解,为此本人不揣浅陋,考诸佛学及文史典籍,略作笺注,以求教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吐蕃帝国于9世纪中叶结束了对河西及西域的统治之后,藏语文在这些地区继续使用,敦煌出土文献中,属于后吐蕃时代的藏语文献多达57件,时代均在10世纪末或11世纪初。既有沙州归义军政权与于阗、甘州回鹘间的通信,也有沙州与和周边地区相联系的书札,更有当地人所写的佛教典籍。藏语之所以在河西及西域长期流行,与吐蕃对这里有过数十年的统治密不可分,也与当地固有的多语言环境密切相关,自8世纪中叶始,藏语便逐渐成为当地居民母语之外的一种共用语,况且藏文字母较易掌握。这些因素促进了藏语文的广泛流行。影响所及,在西夏国境内,古藏文也得以流行,有关文献在黑水城和绿城也有发现。西藏本土缺乏9世纪中叶以后至12世纪以前的藏文文献,这些写本与印本的发现,正好有填补空白之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8.
把敦煌文献断代研究的结果应用在文献整理过程中必然面对两类问题:定名与辨伪。首先分别定名了s.0704、s.3842、s.6033、s.6100、P.2585、P.2947、吕053(6026)、散0979及滨田德海旧藏等写卷,其次对s.2838、北1217、散0652、上博03(2416)、甘肃博013、西北师院006、栗原贞一旧藏以及龙谷大图藏等写卷真伪分别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敦煌文献中有不少的碑铭赞文,经过前辈学者的整理、编辑,已然汇集成册,成果斐然。但由于这些赞文多用骈文,用典繁多,且其中有大量的佛典,故而十分难解,现考诸佛学及文史典籍,略作笺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韦庄的《秦妇吟》在初出时曾引起一时轰动,但很快就湮没无闻,至上世纪初在敦煌发现手抄本乃重见天日。从这首诗的传奇命运可以看出,一部文学作品历经时代淘洗之后能否成为经典之作,除作品的艺术性外,还受作品的瞬时性、书面传播、题材选择、篇幅以及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