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社高语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教材下注“夺”为“强取”;“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强取,屈平不给。”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此解.乍看似通,但揆情度理.便颇感蹊跷:对屈原,“王甚任之”,上官大夫想公然抢夺,他没有胆量,此其一;“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朝为官,看见便抢,太没有风度.此其二:“屈平属草稿未定”,仅是草稿.尚需改动.抢了没有作用.此其三。即此三点.便可看出.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论语》动词同义词的数量和内部构成情况(同义词表见文末附录)(一)数量同义词是指"语言中一组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词"。①《论语》动词同义词共约144组,每组词数从2个到12个不等,具体见文末附录。  相似文献   

4.
《太平经》有“平言”、“行言”“平行”、“平道”、“行道”等词。王云路认为,这是一组同义词语,正确,但是释其义为“径直讲来”,误。经考,这组词语中的“平”与“行”,都是“言”的同义词。“平言”、“平道”、“行言”、“行道”、“平行”都是同义词连用形式。它们的基本语义都是“言说”,此外,还兼表说话的方式,具有“慢慢地说”的意思。俞理明在这组词语中的第一个字后面断句,释“平”为“尊者对卑者的应对语,意思是免礼。”释“行”为“应对用语,表示上文结束,继续进行以下的活动。”并误。又,古汉语构词有“参互成语兼同义连用”一格,此组词语即其例。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语六册《屈原列传》中,对“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的注释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与该教材配套发行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该句的翻译为:“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  相似文献   

6.
《公羊传》中的“诺已”不是一个词,“诺”“已”当单独成词,分别义为“许可”和“不许”。《祭妹文》中的“诺”“已”也当单独成词,分别义为“许可”和“不必”。  相似文献   

7.
“夺”与“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此解,乍看似通,但揆情度理,便颇感蹊跷:对屈原,“王甚任之”,上官大夫想公然抢夺,他没有胆量,此其一;“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朝为官,看见便抢,太没有风度,此其二;“屈平属草稿未定”,仅是草稿,尚需改动,抢了没有作用,此其三。即此三点,便可看出,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而且“众莫不知”,上官大夫欲“强取”据为己有,岂非过于莽撞而又毫无意…  相似文献   

8.
《语文月刊》2012年第7期刊登了《如此“乍舌”,令人咋舌》一文。文章作者杨先生先是通过对各大报刊中所提到“乍舌”“啧舌”“咂舌”和“咋舌”进行了实例列举,然后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四个词进行了音义分析,区分了这四个词的用法,读完之后受益匪浅。但关中不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杨先生却标写的是“《现...  相似文献   

9.
方尚强 《现代语文》2007,(5):128-12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节选)之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课下注解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该句中的“夺”字,课本注释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参考译文对该句作了如下翻译:“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显然,在对“夺”和“与”的理解上,两本书是彼此呼应并保持一致的,都是按照这两个字今天最常见的意思来理解,即分别解释为“强取”、“夺取”和“给”。如此解释,似乎能大致疏通句意。其实,只要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就…  相似文献   

11.
《破阵乐》、《破阵子》、《十拍子》在《教访记》中是三种各自独立的曲名,因曲谱失传,三者在音乐上的关联已难考述,通行的《破阵子》是从《破阵乐》中摘遍而来的说法似难成立,又考之词律,《破阵乐》是不能作《破阵子》的别名的,《十拍子》能否作《破阵子》的别名,目前也难定论。《破阵子》的词体、词情和气格,都“始”于并“正”于《云谣集》中的四阕敦煌词。  相似文献   

12.
前人有《方言》多“奇字”说。《方言》中的所谓“奇字”一为不见之奇、二为不用之奇。经考:《方言》不见于传世先秦两汉献的“奇字”共有297个;见于出土献的古字和传世献的异体古字或俗字人41个;依《方言》通例推定属西汉通行字的9个;根据《方言》词语记载要求,从字意义方面考明114个字的构成时代早于扬雄时代;真正的不见之奇的“奇字”,包括扬雄听所制字,共有132个。《方言》“奇字”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实词,而以名词居多;《方言》“奇字”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义词,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一词在不同方言地域的音变词形。  相似文献   

13.
《史记·屈原列传》有这样一段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是这样注解的:夺,强取。与,是不给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中使用了两种训释方法:一是同义词同训法;二是同源词同训法。两者都不仅仅是对某一个词的训释,而是注意到了一组词的词义同步运动的过程,这对于研究词义的系统性和词义演变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城、都,恐、畏,诛、杀,功、劳等四组同义词用法讲究,结合全文欣赏,可体味作者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之匠心。  相似文献   

16.
《白雨斋词话》在以“沉郁”为核心的词论体系中,还存在着一种注重“才、力、气”因素的倾向。这种因素的加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陈廷焯的“沉郁”词说克服了艺术审美趣味偏于狭隘的弊端,而且也为这一词论体系带来了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单音节词的同义关系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洪峰 《现代语文》2006,(9):124-124
同义词的使用是古汉语成熟的一个标志,古汉语同义词的大量使用使语言更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 《淮南子》一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集体编写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天文、地理、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词汇容量较大.此书单音节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本文主要考察和描写《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相互依存的主要形式.现简要举例介绍《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依存的主要格式.  相似文献   

18.
“强悍”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李苗传》:“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义为“强横勇猛”.多指人。我们检索了二十四史电子版,共发现“强悍”用例22例,其中《魏书》1例、《北史》1例、《新五代史》2例、《新唐书》2例、《宋史》3例、《金史》4例、《元史》3例、《明史》6例。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强悍”一词使用的频率呈递增趋势。22例中有21例均表示人的强横勇猛,然“强横勇猛”的意义也有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迹象.仅有1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颖特”一词,义为“杰出、超群”,《汉语大词典》失收。“径造”一词可提前《汉语大词典》书证至元朝。《汉语大词典》亦未收录“干忤”“竭乏”两词,“干忤”义为“冒犯、抵触”,该词在东汉及以后的文献中较常见;“竭乏”义为“穷尽”,“竭”“乏”两个语素虽常见,但二者同义连文成词却不多见。  相似文献   

20.
宋人杨Shi提出韦庄《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等词为追念被蜀主王建所夺宠姬之作后,代相沿袭,附会甚多。然而,有宋一代诸多志传未取此说,正值开基创业之时的王建对倚重之心腹大臣不致于会夺其宠姬,韦词实是为早年甘苦与共之亡姬所作,韦词中“忆旧欢”之作和代人作,均非为“追念宠姬”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