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去感受文中的语言文字,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但在教学中往往学生参与得少,用心体会得少。根据新课标精神,教师应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上下工夫,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多角度去体会卢沟桥的美,感受卢沟桥狮子的“数不清”。  相似文献   

2.
卢沟桥     
北京人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卢沟桥的狮子》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课《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内容主要介绍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以及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根据本课图文特点,笔者建议采用“图文结合,看、读、说、写”的方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要求。一、看──了解图意,比较“狮子”的异同“看”就是观察插图。这篇看图学文配有三幅插图。一幅是卢沟桥石栏的全景图,石栏的每根望柱上都雕着狮子。另两幅分别是望柱上狮子形状的特写图,有大狮子,也有小狮子。指导学生观察这三幅插图时…  相似文献   

4.
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这是一座联拱石桥……——小学语文课文《卢沟桥的狮子》  相似文献   

5.
姜茹 《云南教育》2005,(19):55-56
教材分析:《卢沟桥的狮子》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配有三幅插图,一幅大图是卢沟桥的全景,两幅小图是两根望柱上的狮子的特写,有大狮子,也有小狮子。课文着重介绍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从课文中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卢沟桥的狮子》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配有三幅插图,一幅大图是卢沟桥的全景,两幅小图是两根望柱上的狮子的特写,有大狮子,也有小狮子。课文着重介绍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从课文中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根据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文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观察、想像相结合的方法,认真观察图画,观察时按一定的顺序并能抓住重点,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欣赏、观察评价的能力。教学目标:1郾认识本课1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正确读写“…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教师之友杂志社的同志: 你们好! 这学期,我教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九册),其中有一篇课文是《卢沟桥的狮子》。课文的第一句话是“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我想问一问编辑们,北京卢沟桥的狮子到底有多少?到现在数清楚了吗?为什么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版本不同和印刷日期不同的情况下.狮子的数量怎么会不同呢? 在今年所使用的教材当中,卢沟桥狮子的数量是501只;在3年前的教材当中,卢沟桥狮子的数量是498只。而在更早一年的教材当中,卢沟桥狮子的数量却是492只。另外,我在今年小学语文指导丛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第九册,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相似文献   

8.
[教学说明] 《卢沟桥的狮子》中第2自然段对狮子形状的描写生动有趣,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列整齐、琅琅上口的句式,把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非凡的想象力。细细品读这段文字,学生不仅会有如临其境,如见其“狮”之感,而且唤起了他们的创造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可贵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卢沟桥的狮子》卢沟桥始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而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  相似文献   

10.
《卢沟桥的狮子》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语文第七册第一组中的第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教师要采用以图导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借助图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唤起学生的视觉想象,把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卢...  相似文献   

11.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通过观察角度不同的三幅图,图文结合深入理解语言文字,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并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摆脱以往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的状况。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者,应从不同的方面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探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感悟,从而发展思维能力。下面以《卢沟桥的狮子》中的三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我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摆脱以往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的状况。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者,应从不同的方面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探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感悟,从而发展思维能力。下面以《卢沟桥的狮子》中的三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我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多,似乎分析得也很透切,可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仍没有多少灵性、悟性.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Were it left to me to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mn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这一句应该译为:“倘使让我来决定,我们是应该有一个政府而不要报纸呢还是应该有报纸而不要政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学生能把这一句译成汉语,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用“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不懂它的含义,更谈不上去运用了.久而久之,学生对那些规范的语言,表现力强的语言积累就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领悟能力也就差了,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由此看来,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尽最大努力去培养学生的语感,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着重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基本理念,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16.
《卢沟桥的狮子》是义务教材“大修订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带来了学习理解上的困难,因而一位老师在教学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卢沟桥的历史、建造特点和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等,组织学生办手抄报、专题交流会,交流分享彼此的成果。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背景和情感基础时,老师开始了《卢沟桥的狮子》一课的教学。下面是这堂课的教学片段。片段1师:这段话有一个长句子,注意到了吗?生(思考片刻):注意到了。师:这个句子很长很长,需要仔细琢磨琢磨。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  相似文献   

17.
《卢沟桥的狮子》是义务教材“大修订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带来了学习理解上的困难,因而一位老师在教学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卢沟桥的历史、建造特点和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等,组织学生办  相似文献   

18.
活动课对象:小学高年级。活动课目标:以语文教材中的“桥”为主线,用竞赛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桥”的知识,拓宽视野,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创造精神。活动课程序:一、揭示主题教师谈话: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涉及“桥”的课文。(《南京长江大桥》、《赵州桥》、《卢沟桥上的狮子》、《飞夺泸定桥》……)今天的活动课是先回忆课文有关“侨”的描写和叙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一个小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答案。二、第一轮竞赛(一)教师放《赵州桥》录像片。(二)教师出示书写在小黑板上的判断题…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统一。设计特色融合课内外信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验、深化情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想象。教学流程一、交流歇后语,导入新课师: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说说歇后语吧?(略)卢沟桥的狮子——(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说卢沟桥的狮子很多)。(板书:多)就是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石桥,曾被世界闻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学生读马可·波罗的活。)你能读懂这…  相似文献   

20.
[教学说明]《卢沟桥的狮子》中第2自然段对狮子形状的描写生动有趣 ,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并列整齐、琅琅上口的句式 ,把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 ,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非凡的想象力。细细品读这段文字 ,学生不仅会有如临其境 ,如见其“狮”之感 ,而且唤起了他们的创造意识 ,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可贵的条件。这段句末的省略号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任由读者的思维纵横驰骋。下面的教例 ,正是紧紧地把握教材的这些显著特点 ,挖掘文中的思维训练因素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促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