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县级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的重要性,地籍管理信息化是整个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对当前县级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必要建立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对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建立方法、建立过程进行了有益探讨。最后,总结了建立县级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的建设的到来,给土地管理带来新的冲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农村环境,土地管理要求生存、谋发展,就得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本文从我国地籍建设的现状出发,来探讨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思路构想。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具有安全网和保护网的作用,推进浦东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是构建和谐浦东的需要,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当前,浦东已经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当然也有一些不利于发展的因素。推进浦东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必须统筹农保、镇保、城保和综保,分阶段逐步过渡到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地籍调查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个是城镇地籍调查,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将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成为了地籍调查工作人员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调查模型进行研究和探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如何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立科学规范的数字化地形地籍信息系统,获取相关的权属界址、房产情况、土地位置及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及地籍图和法律权源资料。略谈1:500地形地籍一体化测量的实施及质量要求的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均衡一体化和城乡协调一体化三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宝鸡市2007—2011年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及宝鸡市各区县2011年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测评。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较快,但各区县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仍十分不均衡,进而结合实际提出相关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8.
"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曾是许多农民多年的期盼,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山东省莱西市随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让60多万农民好梦成真。目前,98%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镇镇建有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实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临时救助;教育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区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全市基本形成了市区—重点镇—重点村的三个圈层结构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9.
张力文  李宁秀 《软科学》2011,25(12):81-85
通过层次分析(AHP)和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建立了城乡卫生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6.0和yaahp0.5.2软件,通过专家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综合计算。运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市城乡卫生一体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城乡卫生一体化的综合指数为1.2108,说明成都市城乡卫生一体化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成都市基层医疗机构在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上已经逐步实现了城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论述,强调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走优化城乡结构、提高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规划形式。  相似文献   

11.
梁盛 《大众科技》2013,(7):21-23
以钦州某镇某村试点为例,对该村进行实地调绘,详细记录该村各种数据信息。系统主要基于超图管理软件平台建立的,所以在此主要着重对数据的获取途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农村地籍管理系统数据获取方法流程,建立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利用该村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在超图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对该村的试点开发,拓展到整个农村户籍、房屋权属、土地权属等管理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采用全站仪自动记录数据、计算机自动成图进行地籍测量的一整套数字化工作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对于 推进城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标体系,以2009-2019 年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标数据为基础,结合熵值法、灰色预测模型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 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进而为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 依据。【结果/结论】研究表明:2009-2019年全国整体以及四大板块地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增加,但距离 高水平融合仍有较大差距。为此,针对不同地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建议,旨在为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创新/局限】构建了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丰富了城乡 信息化融合发展研究内容;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没有展开空间计量分析,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手段,以低廉的成本有效获取包括居民地在内的地表信息是促使卫星遥感数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本所在,也是遥感应用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虽然已有"空间分辨率越高,遥感分类精度也越高"的共性认识,但是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不同对于城镇和乡村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居民地信息提取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目前尚无明确答案。本文首先以同一区域不同空间分辨率的4种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定性探讨居民地在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然后以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影像ALOS和TM为实验对象,对这两种影像上城镇和乡村居民地信息提取精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基于10m-ALOS影像的居民地信息提取精度较30m-TM影像约提高6.09%,并且无论是依据哪一种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城镇居民地的信息提取精度都明显高于乡村居民地,但是,对于分散式分布的乡村居民地,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下降令其遥感识别更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其信息提取精度会随着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增加而显著提高;相比之下,城镇居民地的信息提取精度随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增加的趋势是有限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虽然居民地的轮廓清晰性以及像元的纯净度都与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基本上呈正相关,但是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会放大居民地内部结构的细节,从而对居民地的遥感识别与信息提取工作增加一些干扰性的噪声信息。  相似文献   

15.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专业特点和技术特点都很突出,不仅如此,还应在政策上有所延伸。本文从土地勘测定界和地籍测量的异同入手,对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开展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许丹  章学周 《现代情报》2012,32(6):58-63
江苏省网络信息消费在居民实现能力、消费渠道和消费类型上都取得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该文在大量数据基础上,通过线性回归方法构建江苏省城乡信息消费函数,明晰居民收入与信息消费的关系,分析江苏省城乡居民网络信息消费水平。认为引导网络信息消费的健康发展,政府仍起关键作用,并且应该首先通过促进农民增收来促进网络信息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消费的过程中能产生知识资源、创造财富,因而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投资行为.从信息消费的投资功能这一角度来研究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利用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将全国31个省市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分别构建模型分析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地区没有显著的影响,西部地区则没有形成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评价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经济关联强度和协调系数的测度,考察了城市互动发展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域分异现象,并尝试通过寻找市场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来解释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关系的转型及其空间差异,揭示城乡互动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显然,这种分析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本质,探索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李健  ;范凤霞 《现代情报》2014,34(8):37-41
解决城乡信息鸿沟问题,首先要对城乡信息鸿沟进行测度,掌握其分化程度,因此必须研究具有普适性的城乡信息鸿沟测度指标体系。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城乡信息鸿沟测度指标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和城乡发展实际,将城乡信息鸿沟置于城乡差异性特征的背景之下,构建了由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行为、信息素养和信息环境六个维度共45项指标组成的城乡信息鸿沟测度指标体系,改变了以往由一般性信息鸿沟指标衍生的城乡信息鸿沟指标体系不注重城乡差异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城乡居民消费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消费集聚程度不同。消费的外部性、规模经济性、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和网络效应是形成这种消费集聚效应的重要原因。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金融工具和商业新业态革新消费工具,完善消费制度,改善农村公共消费品供给,扩大农村公共消费空间,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集聚效应,缩小城乡消费方式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