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上海教育》2013,(16):14
作为长宁区唯一的一所心民族文化启蒙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仙一幼儿园"民族文化长廊"所透露出的民族文化气息传递着"让每一个幼儿都成为喜爱中华文化并传承中华文化的新一代"的美好愿望。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中国陆地地形版图,在全国一盘棋的地图上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是一枚小小的棋子,每一个人都融入到中国这盘棋中。  相似文献   

2.
郑秀艳 《教育艺术》2011,(11):13-1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然而近几年来,快餐文化、商业文化泛滥,网吧、卡通书、娱乐书刊成了小学生的最爱,影星歌星球星成了偶像,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这让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揪心。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语文  相似文献   

3.
吕汝茵 《文教资料》2008,(12):60-61
中外文化和文学交流方面的"翻译逆差"与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文化全球化时代要求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和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媒介尽快地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传播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因为异化翻译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或文化较量的舞台上,异化翻译可以其特有的锋芒挑战西方文化霸权,为民族间平等对话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包括第六课和第七课。大多数人会觉得第六课没有多少内容,无非就是"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最多引申到"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将第七课"中华民族精神"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讲下去。其实我觉得,如果对第三单元进行挖掘,会发现很多新东西。第一个知识点,关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也是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教材用了"特有的包容性"强调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之外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但是我们都知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造化了万千炎黄子孙。一个国家生命力的彰显自然离不开他的文化,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液与骨头,是一个国家的性格和民族灵魂的徽章。现代网络信息的发达让我们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文化,但只有中华文化才是我们的血与肉,才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兴旺与发达的冲锋号。学习中华文化应该从小抓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进初中课堂,融入青少年的心中,伴随他们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弘扬哪些方面呢?如何来弘扬呢?下面我们展开来进行论述。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首先,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裔文学的"寻根"与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社会的多元化及主流文化的氛围中,海外华裔文学从"寻根"到归化的心灵历程是中华文化从民族的、封闭的走向国际的、多样的文化现象的表现。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就要克服民族文化中的地方性、局限性,走向多元化的普遍性和自然性。  相似文献   

8.
<正>文言文在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中蕴育了大量的底蕴,富含极多的词汇、典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丰厚的载体,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宝库,更是我们学习民族语言的根源。学习文言文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绝大部分是古代文化的经典,学习文言文也是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与鉴赏能力,让学生真正领略华夏几千年文化的风采,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浩瀚的历史中千载留香。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和振兴.必然使中华文化的活力也得到提升,随着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民族的精神品格乃至国家的形象尊严都会得到应有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初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由此可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来说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到相辅相成、共融共进的作用。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树德育人的理念、内容、方法,对现代德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另一方面,德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的,需要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和育人思想,进行有效传播和宣传。以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例,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中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凝聚全国各族人的精神纽带。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提升国际地位、增强文化软实力离不开本国本民族人们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长性因素,又丰富和发展了整个中华文化的体系,对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远玲 《四川教育》2004,(10):44-44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处处充满了创造精神和民族智慧。我们既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民族文化的根,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同时又要培养他们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中体味中国语言的丰富和多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部《西游记》,是多元文化的综合,除儒、道、佛三教合一外,还包含着其他形式的文化形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部书中汉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以期抛砖引玉,更好地解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同既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也是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已然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中华文化认同也面临新挑战。大学生作为精英群体,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以凝聚中华文化精髓和当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加强文化认同教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通过对文化认同的可控性因素研究,提出利用多样的文化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代意义和旅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江地处"彝藏走廊"、"茶马古道"等民族迁徙往来,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带,这里富集着独特而又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内核中充满生机的组成部分,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多种价值体现,对丽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与繁荣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的教学实践中,有特点相似的这样三组关系:"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它们一直在困扰着广大师生。从哲学角度来看,"三组关系"究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呢?本文仅以"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为例,力图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3,(67):91-92
中国英语是英语语言与典型的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用于表达中国特有的思想文化及独特事物,是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外语教学中增加中国英语的内容可以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受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原始史诗着色有些不同,但大都是口头传诵自身久远的历史和传递创世史诗的信息的叙事体。在聚合与归属的现实中,汉民族史诗与西方原始史诗一样,是"表达认同的超级故事"。但从撰述方式和理性视角来来看,汉民族史诗与英雄史诗迥异,究其原因是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发生之时,华夏先民就展示了其伟大的创造智慧和特有的文化韵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汉民族史诗承载了记忆民族历史元素,积淀民族价值观念、凝聚民族思维灵魂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一、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 民族精神教育首先是存在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本民族的文化,就不可能有对本民族的自信。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对于全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优秀的传统文化同当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将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