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鲧是研究我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个重要人物。许多资料记载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而禹治水时采用的是疏导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鲧失败了。说鲧"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九年未治平",他是败于治水这一认识和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鲧治水不存在失败,他是失败于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政治斗争。鲧的失败为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禹不仅治水大获成功并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相似文献   

2.
一、对比治水方法,领悟禹的智慧 课文主要是讲禹是怎样治水的,同时也讲了他的父亲鲧是怎样治水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很快就勾画出了写禹和鲧怎样治水的语句: 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简单、笼统地说说他们治水方法的不同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了.然而,我并未浅尝辄止,而是趁机提问: 比较一下,禹和鲧的治水方法有什么不同? 如果分别用一个四字词概括他们的治水方法,可以怎么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两父子治水——鲧和禹。父亲鲧治水几十年没有结果,而其子禹则只用几年就使洪水驯服,治理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二人治理方法不同。水看似柔弱实则刚猛,鲧用“堵”只能使洪水平静一时,而不能治其本,最终还带来更大的灾难。而禹深入了解水的本性,对症下药,疏而不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治水大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新学期伊始,笔者接下了班主任的工作,此时,有人向我传授治班之道:新官上任三把火,要镇住学生,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听了这话,笔者却不敢苟同.记得小时候听过关于"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故事."鲧"采取"堵"的办法,洪水不仅没能堵住却更加泛滥,而"大禹"开河、修渠、疏通水系,最终成功治水.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相似文献   

5.
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传说之一,传统解释认为鳅因治水方法不当而被杀,禹吸取其父失败教训,治水方告成功。本文在原始文化背景上提出新说,认为鲧乃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鲧是水神,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年,而传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朔到距今五千年前,关于此传说是否真实,今天有些已为考古学界所证实,然而有些还有待今后的研究,才能做出客观的结论。其中有关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更是广为流传,但对有关鲧治水何以失败,而禹治水何以成功?在传说中并没有彻底交待清楚,也无学者做过深刻探究。今天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为武器,以当时其治水的流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判断,对弄清楚鲧、禹在治水的成败经验教训方面可能有些帮助。 一、鲧禹治水的范围和环境 1.范围:(鲧禹治水范围示意图)从历史的记载传说知“姒文命鲧之子禹为夏部落首领,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以西,属发源于中条山和黄土高原的涞水流域)。但据传说或历史文献记载还有禹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南属汾河中下游河谷平原);禹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以东的淮河支流颍水上游);禹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颖水的中游冲积平原上)等说法。我们且莫管到底何地是禹的都城?起码可以说上述四城都是大禹时代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或用更确切、更明了的现代话说就是他以治水为中心任务的治理国家的指挥中心。上述的政治中心也应是以农业  相似文献   

7.
关于鲧禹治水神话的研究,论者多以治水方法的异同而评定其功过得失。这自然是历史传递的复杂原因所导出的不准确结论。那么,作为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复原当属必要。笔者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九畴文化”,“九畴”文化的核心是“五行”文化。“五行”文化的“序”和“乱”是夏代建立之前华夏人类(特别是部落酋长)社会行为优劣评判的依据和法则——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恰恰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  相似文献   

8.
千年前,大水泛滥,"禹"的父亲"鲧"带人千堵万截,历时八年,最终无功饮恨.而大禹却在"疏"上大作文章,最后成为一代王者."鲧"的"堵"和"禹"的"疏",效果如何,不言自明.由"鲧""禹"治水,我联想到班级管理工作,我们也应该向大禹学习,以"疏"治班,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9.
鲧禹治水是我国上古先民传承下来的社会记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先秦文献收录的传说史籍中,禹迹天下、纾解水患,奠定了早期王权,肇基了夏代历史;禹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因此,涉及鲧禹治水区域、工程遗痕、水路流向等问题,历来是代代史学人的热门议题。  相似文献   

10.
"鲧禹治水"是神话,也是历史,是诗性的历史,是一种变形的、艺术化的历史书写方式。还原神话的历史庐山真面目,既需要历史学的研究,也需要从民族文化特性、思维方式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入手,将它置于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加以解读,方能更好地理解。"鲧禹治水"只是中国众多神话中的一篇,在此只是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逻辑实证的理性精神,它触及的是现象界,而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它涉及的是超验领域,科学与宗教所探索的对象、采用的方式和涉及的领域皆有根本差异,二者并不能真正相互否定;信仰的形态是多样性的,它既可以是科学经验思维之上的理性信仰,也可以是一种宗教体验之上的非理性信仰,还可以是非科学的理性信仰,故它不能与宗教等同混用,也不与科学完全排斥,但科学最多只能推演出“世俗信仰”,而不能推演出“超验信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新形势下,贫富差距呈加剧的趋势;公众面对贫富差距的心态;提出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就业和“三农”问题等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艳  郭鑫 《海外英语》2014,(20):223-224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of Shlomith Rimmon-Kenan,the present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oice and order of the focalizers and the themes of the novel to show that they are chosen and arranged deliberately and accorded to its themes.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尤其如此。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但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党和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要日已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统一落实在课堂上,贯穿于教学中。需要教师彻底更新观念,建立师生活动的课堂氛围;民主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积极性;转换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个性,以培养课堂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应当互相配合,同时规定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然而,警检配合与侦查监督具有矛盾性:加强警检配合会削弱侦查监督;加强侦查监督则会使警检难以相互配合。我国应以提高对犯罪的有效追诉为目标构建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警检关系。同时,应当完善侦查权制约机制以防止侦查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8.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结构的演进,基本上是越来越集权于最高端,而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方向则与此相背;西周已经发展出比较完整的(早期)国家结构和功能,春秋王室与列国之间在权力结构、功能形态上反有诸多纠结缠绕,仿佛历史一度呈显某种倒退的特征。这基源于早期国家阶段政治控御手段的内在缺陷。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重组、下移,实为抟聚更成熟的巨型国家的新起点。这一时期政治中心控御形态的变化,国家结构中地缘(地域)因素的成长,都表现出在高频度战争环境中,国家地理空间(主要由于交通建设)、政治空间(主要由于官僚行政)、社会空间(主要由于宗姓氏族解体)的致密化倾向,只是这个"国家化"过程终春秋战国之世仍然处于一种"未完成体"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20.
1900年是为旧历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自立军起义、中国议会的召开及“东南互保”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这一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节点”。在这一年中,汪康年派、东南督抚及帝国主义势力都与“东南互保”发生着多多少少的联系,在这几种政治势力的作用下,“东南互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