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不仅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文艺美学理论最为重要的奠基者。孔子的文艺美学观是他的整个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观点主要渗透在《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中。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也是他的整个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观点集中表现在美学专著《诗学》、《修辞学》中,此外他的《伦理学》、《政治学》等著作中也时有文艺美学思想闪现。孔子文艺美学观与亚里士多德文艺美学观的相似点,主要表现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批评的标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一书进一步推进了近年来学界对“文艺美学”的研究。该书导论从宏观角度确立了全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编从整体上对中西文艺美学进行了理论概述,第二编从文学、绘画、音乐三大艺术门类中进行了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该书通过比较研究显示了中西文艺美学在文本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相通性、相异性以及彼此对话的可能性。面对中国古代诗性的文化艺术与西方系统化逻辑性的哲思,此书以开阔的比较视野诠释着文艺美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米晓燕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F0003-F0003
美学来源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艺美学虽然不是直接胎生于哲学,但其观念却受着哲学思想多方面的影响。这是赵东栓教授在《先秦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一书中立论的基础,也是该书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观念和理论的基本思路。综合来看,该书探本寻踪,溯源清流,具有明显特点。从宏观上,作者对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的历史进程做了阶段性划分,认为其发展经过了三个时期。一是原始意识的混沦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代,呈现着各种意识相互混杂的混沦状态,而主导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是前哲学意识,其核心是巫术宗教意识,文艺美学观念的萌芽也就在前哲学意识中诞生。二是原始混沦意识向理性意识过渡时期,商周之际理性意识开始萌发,哲学意义上的萌芽开始出现,以《周易》古经为代表的在巫术形式中产生的“哲学萌芽”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观念和理论。  相似文献   

4.
文艺美学是由当代中国学者提出并在当代中国学者群体的共同努力下建设的文艺学学科新形态.胡经之先生是我国当代最早倡导建立文艺美学学科的著名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胡先生在不断探索中确立了"审美体验论"文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一本值得美学和文艺理论界注意的新作《文艺美学论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美学家、四川大学副教授王世德同志。多年来,我国的美学研究偏重于抽象理论的探讨和思辩,文艺理论研究则多出发于政治和社会学的角度。但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艺术的重要功能是审美。从美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门新起不久的学科,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与性质、兴起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内在的学术发展逻辑、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研究文艺美学学科的学术意义四个方面,对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现代文艺美学的角度评析了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和《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的主要观点,较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读法》所提出的有关小说的艺术虚构、典型性格、创作手法,以及戏曲艺术的主要人物形象地位、“有无”等艺术辩证手法等文艺美学思想,充分肯定了金圣叹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对小说美学和戏曲美学理论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审美关系实质上是价值关系,审美价值问题是现代文艺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价值论文艺美学得以生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胡经之为克服以往文艺研究政治化和美学研究哲学化倾向的弊端,率先倡导建立文艺美学学科,并对这一学科的定位及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准确而充分的论证;他的文艺美学理论视角新颖、构架独特、范畴整合合理。他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具体表现为:适应时代要求与保持学术规范的统一;融会中西传统与追求自我创新的统一;重视理论研究与密切联系实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研究现状出发,通过对众多理论学人对文艺美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分析,来展现文艺美学研究在当代中国的三种不同研究形态,着重点出了文艺美学学科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之所以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种自身的开放意识形成的特殊机制。这种开放意识表现在: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其它文艺美学思潮采取批判吸收的原则;能够准确把握文艺的本质、洞悉它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艺生存格局的变化和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浸润,文艺美学已不满足于对文学艺术的审美阐释,而努力从文化批判的立场拓展文艺美学之美学阐释的精神空间,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审美文化,成了文艺美学关注的对象.文艺美学发生了从文学艺术研究向文化批判理论的转向,由此带动了文艺美学人文精神的提升和文化建构功能的强化.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对文学艺术作美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之初就开始了。从王国维到朱光潜,几代学者都在努力尝试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文学艺术。但是,自觉地提出把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方向来建设,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从80年代初到现在,经过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文艺美学作为文艺学这一学科下的一个专业方向,已逐渐被学界所接受,继续在向广深拓展。胡经之是文艺美学的积极倡导者,为发展这一学科方向写过专著,也发表过不少文章。现在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艺美学论》,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为发展文艺美学而不断思索的心路历程。胡经之在1980年全国…  相似文献   

15.
文艺美学是新时期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贡献。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产生的。其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初创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发展建设时期;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为文艺美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和进入国家体制内建设时期。文艺美学的学术内涵在学科界定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是艺术的审美经验;在研究资源上包括中西马以及现代的理论资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各个艺术门类的成果以及当代大众文化资源等;其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改造了的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其理论贡献是进一步推动了理论战线的综合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的现代理论转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与世界学术接轨的步伐;为我国传统美学在现代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平台。文艺美学在当代遇到诸多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是大众文化的勃兴使艺术与非艺术以及美与非美界限模糊,民族文化的振兴要求文艺美学更快地走向世界,理论上则是艺术终结与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等都对文艺美学的存在及其内涵提出责疑。而对其应对则是立足于理论、学科与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李长之首次提出了"文艺美学"这一学科概念,并认为文艺美学是文学批评者的专门知识,文学研究首先应该是一种美学研究。基于此,从上述两个方面论述李长之对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建构史的重要意义,以期进一步梳理中国文艺美学的学科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17.
处在北宋中叶这个变革时代的苏试,在文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杰特之建树。在长期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发为己见,即臻独造。本文拟就其文艺美学思想作一番耙罗剔抉,理出其文艺美学观的主要线索,并分别作出评述。文章从超然物外的美学思想、文理自然的创作主张、高风绝尘的艺术境界、成竹于胸的绘画理论四方面展开评述,认为其基本的思想根源当是庄禅崇尚自然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8.
文艺美学学科的论证存在学科独立品格的模糊化和对传统美学定义的狭窄化的问题。本文试图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文艺美学是美学研究的一部分,是在时代背景下对文学艺术实践的强调。它有利于发扬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学风并结合中国古典诗学,从而创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钟嵘《诗品》为其标志之一。《诗品》作为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建构了完整的、系统的文艺美学思想体系:提出了“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深刻认识了“吟咏情性”的艺术本质,提出了“滋味”说的美感论,确立了“定品第”、“显优劣”、“溯流别”的批评方法,对中国古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主体间性角度对哈贝马斯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观照.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哈贝马斯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性质.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以现代性追求为核心的主体间性美学以及从交往行动理性出发对文学主体间性的重建.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是有缺陷的,即它仍然是一种社会学的论述而没有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它还仍然局限于人类理性的陷阱之内而没有对其进行足够彻底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