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篇散文能让人家读下去,就不容易了,如果人家读后能留下印象,那就更不容易了,进而能激起人家的联想,或者启发人家思考,那就更更不容易了。《新月》这篇小散文,小到600余字,发表在北京日报郊区版1988年10月19日《喜鹊》副刊上,我读后就对编辑部里的同志说,这篇小散文写得不错。借一弯新月的微笑,作者发抒了感怀,这感怀不是一般的触物生情,而是讽刺了那些“高超的献媚”者,“即使腹中空空,但仍能在权势与神通的竞争中取胜.”所讽刺的对象,尽管如玉米地里的螟虫一般危害着改革和建  相似文献   

2.
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认为:“遣词造句,语言修辞,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文风,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天天同读者见面,而新闻评论的语言在读者中,特别在青年中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看来,能影响“一代人文风”的作者,必当用最好的语言艺术来驾驭新闻评论,以示范于读者了。  相似文献   

3.
散文需要写出情趣来,作者的感怀通过情趣而抒发,读者从情趣中受到情操的陶冶. 情,真挚的情感,笔到情到,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散文以情动人,尤其以真情打动人.常说.无惊人之笔.却有动人之心.这便是一篇散文的浓重情感的作用,刘勰在《神思》篇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每当作者写到真情流露之际.或憎或爱.或悲或喜.心境的变幻可说是  相似文献   

4.
《欧美琅嬛漫记》钱定平著上海三联书店我的杯子并不大。但我用自己的杯子喝水。——《欧美琅嬛漫记》卷首语《欧美琅嬛漫记》是一本文化散文,既是“漫记”,就是不讲系统,有些什锦俱全的意思。不仅出版者对这部书有“于无意中得之”的印象,恐怕作者对这本书,也会有“于无意中得之”的感慨。它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家都是语言大师。 有大师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高尔基:《论散文》)车是工具,船是工具,语言是“车”,是“船”,感情和思想搭乘语言这辆“车”,这只“船”,就可以由甲人而乙人,由此岸到达彼岸,将一种感情表达,将一种精神发扬,将一种思想光大。“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高尔基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论散文》)平凹在《语言——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一》中说:“一部好作品,使多少人笑之忘我,悲之落泪,究其竟,不过是一堆互不相连的方块字呢。然而,这些方块字,凑起来,有的是至情至美的,有的却味如嚼蜡:这是什么样的魔术啊!”  相似文献   

6.
辛韵 《大观周刊》2012,(45):59-59
当代的散文创作百花齐放,于坚是新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内涵丰富,在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流露出了作者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的《人间随笔》正是用心灵书写的“日常生活的史诗”。本文立足于于坚的《人间随笔》这一部散文集,从三个方面入手,力图从深层次剖析《人间随笔》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这篇散文,无论从结构、从意境、从语言和从韵律方面看,作者是以诗的心境来写的。泰戈尔是印度的伟大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巨匠,他的诗精短美妙又富有哲理。《库帕伊河》体现了他的诗的风格。 我们着重探讨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是语言的亲切感。作者所描写的是一条自己熟悉的而又极其普通的河流,既没有可介绍的名胜古迹,也没有可穿插于文中的神话传说,更没有如江海一般的磅礴气势。所以写起来就要避免平淡无味。作者在描写时,把浓厚的感情灌注于朴素的语言,创造出艺术气氛,增强艺术效果,让读者始终浸  相似文献   

8.
著述缘起 先祖杨树达先生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史学家,在他一生的学术事业中,历史文献的整理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整理古籍,既采用清代朴学家的办法,又“绳之文法,推诸修辞之理”①,故能成就其学术。其功力在考据,整理古籍多用考据的方法,涉及义理者不多。但他有一部著作,“一以大义为主,考订之说概不录入”,这就是《春秋大义述》。 《春秋》一经,寓褒贬于微言大义之中,但这微言大义却散在篇中,茫无统纪。《春秋》三传中,《左传》是从史的角  相似文献   

9.
读《人民日报》记者孟晓云的《大户心态篇——温州风情画之三》,给我的印象是:鞭辟入里,引入思索,颇有回味。这篇“风情画”的最大特点,是善于从细微之处着眼,准确地捕捉人们深层的心态,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观察能力。很多日常为人所忽视的现象,作者却能透过其表面揭示出它的实质。比如,从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争着与县委书记合影,从农民把乡政府奖给的匾挂在进门  相似文献   

10.
在这里我向读者推荐一篇不足500字的散文《生活》,作者是阿富汗当代作家乌尔法特。 《生活》所展示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独特体会。 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是,全文以水为主题展开了富有哲理的描写与议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前后两处作了这样鲜明的对比:其一,同是一溪之水,用什么  相似文献   

11.
任教五十年满腹洋墨水季羡林先生自谓“用血换来”、“和泪写成的”《牛棚杂忆》,最近已在北京出版发行了。这是他继《天竺心影》、《朗润集》、《人生絮语》、《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等13本散文集之后刊行的又一本散文新著。他的散文极其真实感人,朴素的文字中泛着幽默...  相似文献   

12.
有的青年作者读了《谈散文写作》一书之后,来信要我再谈谈写散文的体会,恰好四川大学中文系编辑《中国散文百家谭》的同志也来函催促我交一篇写散文的体会,思来虑去,将日常写散文的一些想法组成了这篇文章。对于文学艺术我有着多种爱好,我喜爱书法绘画,我也喜爱写诗,我尤其喜爱写散文。我在侧重于写散文之前,曾经侧重于诗歌创作,那是在50年代及60年代初。80年代我才致力于散文创作的。写诗与写散文,我觉得在剪裁素材、创造意境、提炼语言等方面,有其共同的艺术规律。所以从写诗到写散文,这个转变如水到渠成一样那么自然,那么自如,不象有人所说的是“隔行”。我应  相似文献   

13.
细读获奖通讯《是谁,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载1984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就象细嚼一枚鲜橄榄,使人清香满口,余味无穷。可以说,这是一篇无论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还是选材写作上都耐人寻味的好散文。说它是篇散文,是因为它  相似文献   

14.
《史传》     
《文心雕龙》里第十六篇《史传》,第十七篇《诸子》,是讲先秦两汉的散文的。我国先秦散文,就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汉的散文虽然有了发展,不限于这两类,可是最主要的还是这两类。因此,在这两篇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勰对先秦两汉散文的看法。《史传》篇里前面的部分是讲历史著作的演变的,跟写作的关系不大,这里就略去了。后面的部分是讲历史散文的写作的。  相似文献   

15.
近日购得一书——《范曾散文三十三篇》,其中《鸿鹄悲天》一文,追思我国著名画家、杰出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论及悲鸿作画时,范曾以“力追‘大和’之境”进行评价。关于“大和”之境,文中四次提及,并详加阐述:  相似文献   

16.
我得到一本装帧精美的《庞伟华散文》——沁着墨香,我一气读完。 直觉告诉我,这几十篇散文,虽说还没有达到珠圆玉润的精美,虽说还没有登上当代散文创作的颠峰,但正如林非先生所首肯的,“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如林非先生所预测的,“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因为,他一直在“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因为,他“充满浓烈和深沉的情感”;更因为,他有一颗献身散文的真诚的心! 这决非虚言。在《感悟芦  相似文献   

17.
电视散文作为新兴的电视品种,其审美特性正处在被人认识之中,其艺术特征也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电视散文正在形成自己的创作技巧与方法,而对位技巧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般电视作品而言,其元素为文字、语言、音响、音乐、画面、色彩。根据这些元素起什么样的作用和所起作用之大小,便形成了审美特点之差异,由这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电视品类。电视散文接近电视音乐片,它们都把“听”的艺术改变成“看”的艺术,当然,比起电视音乐来,电视散文在“听”和“看”的内容方面更多一些逻辑联系,而在语言与音乐的关系方面则有更大的分…  相似文献   

18.
谢琴 《大观周刊》2012,(1):122-122
修辞就是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使之更准确,明白、生动、有力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修辞可穷尽思维,凝聚智慧.发散幽默,寓无尽于有形之间。《课程标准》的“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的这一建议告诉我们要把修辞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进程中,在日常教学中“有心无意”地进行修辞知识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熔新闻的严格忠于事实与散文的不拘一格于一炉,这是美联社驻北京记者采写的《修复圆明园》一文的主要特色. 1984年9月,北京召开了圆明园学术讨论会,决定部分修复被帝国主义分子焚毁的圆明园.圆明园在国外素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因此这一决定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不少外国记者采写了这方面的报道,《修复圆明园》是笔者读到的几十篇中较有特色的一篇. 《修复圆明园》忠实地报道了圆明园被毁的经过,并以生动的事实解释了中国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篇新闻作品.作为一  相似文献   

20.
王诩的《鬼谷子》便是一部经典的"修辞术",重在描述说话者的谋略及游说的技巧,该书涵盖了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多个方面,是中国修辞学著作的鼻祖。该书中提出纵横捭阖的修辞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要听者信其言,这也是《鬼谷子》修辞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