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个“神童”盛行的时代,似乎也是一个造就“神童”的时代,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关于“神童”的报道和消息:13岁“神童”以674的高分被清华录取,15岁即放弃学业全心练球的台球“神童”破格读上海交大,接着还有走钢丝的杂技“神童”、横渡海峡的游泳“神童”,甚至还有在父母的“指导”下去参加内衣模特大赛的模特“神童”……不知从何时起,形形色色的“神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呈现出一种迅速向低龄化发展的态势。因此,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使其朝着“神童”的方向发展。有人对这种超常教育乐此不疲,就有人持反对意见。反对者认为,“神童”教育是到了该瘦身的时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2.
最近,不少读者致电本刊,反映各地的“教育商人”们打着“神童教育”的旗号,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脱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天才、大师”,甚至吹嘘“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等等。面对这些“狂言广告”,许多家长真假难辨,不知这些说法是否科学、合理。为了帮助家长朋友正视这些问题,我们请著名的家教专家赵忠心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阅读》2007,(12):33-35
现代社会,神童并不多见,而在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却出现了3个神童,而且这些神童分别在15岁、14岁甚至在仅仅9岁的年龄便被世界名牌大学录取,这不能不让人称赞这个家庭创造了奇迹中的奇迹。 2007年8月,随着9岁的沈诗钧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为本硕连读的大学生,成为华人世界有史以来最小的大学生,这个神童之家才为世人所知晓。这个家庭奇迹的创造者叫沈振雄,沈振雄本人就是一个神童,大儿子沈怡谋更是14岁即入读著名的牛津大学。沈振雄这个“老神童”是如何实现神童接力,让两个儿子也成为“小神童”的呢?  相似文献   

4.
最近,不少幼儿家长致电本刊,反映一些“教育商人”们打着“神童教育”的旗号,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脱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天才、大师”;甚至吹嘘“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等等。面对这些“狂言广告”,许多家长真假难辨,不知这些说法是否科学、合理?为了帮助家长朋友消除困惑、正视此类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5.
神童是中国古代对智慧出众或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有时也称圣童、奇童。在当代,神童成为俗语中人们对超常儿童的爱称。尽管对俗语化的“神童”概念进行界定显得有些困难,但如果暂时撇开神童的宗教主义色彩,仅从现实的、唯物的层面上来看,我们仍然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神童就是超常儿童。这类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他们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对他们进行不同的、个别的教育符合教育的规律,但是,如果是刻意地为了把儿童培养成神童而进行的教育,甚至宣称通过某一套方案就可以把儿童培养成为神童,也就是神童教育,则是违背…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连不断地有人推出什么“培养神童”的“方案”、“ 工程”、“行动”、“教室”、“摇篮”之类的著作,拍着胸脯自我吹嘘什么“揭开了神童 之迷”云云,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扫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儿童个个都是天 才”,“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从我这个幼儿园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等等。似乎那 些人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厂”,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 是神童 “批发站”。其实,这完全是自吹自擂,是在制造“神话”,鼓吹“现代迷信”, 是根本无法兑现的虚…  相似文献   

7.
“神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谈到神童的故事,一些人就眉飞色舞、神情激昂。被称为神童孩子的智商超过140,在法国大约有40万,在美国大约有150万。这些宝贝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太聪明了,有的2岁开始读笛卡尔的著作,3岁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不到5岁就开始对欧几里德的公理刨根问底了。中国的孩子也不比洋娃娃差,有的9岁读完了高中,12岁就大学毕业了,有的两三岁能识千字。这些孩子对知识理解得快,掌握得  相似文献   

8.
2005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精品栏目“新闻调查”中,讲述了一个“神童的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湖南省华容县有一个叫魏永康的“神童”,从两岁时,就能识字两千多个,三岁时进入小学接受学校教育。由于学习成绩一直远远优于同龄学生而不断“跳级”,十三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重点大学——湘潭大学,十七岁时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科院核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时间,魏永康以非凡的学习能力在整个华容县,乃至整个湖南省成为人们竟相传颂的“神童”。可是好景不长,仅仅两年时间,魏永康因无法适应学习而被中科院退学,目前赋闲在家。为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对“神童成长”的经历做了较为全面的追综调查,其学习经历是从小学到大学是母亲“陪读”,在中科院时离开了母亲的“陪读”。在结束采访时,面对目前这位神情痴呆,语言木讷,情绪低落,曾经名噪一时的“神童”,记意味深长地感叹道:成也母亲,败也母亲![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神童悲剧     
宁铂出家了。这个25年前曾经家喻户晓的神童,竟然要靠遁入空门,来消解长久以来积淀于内心的苦闷。而在宁铂的背后,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失意人生的神童们,正像春天的韭菜,一茬又一茬。25年前,从那个被称为宁铂和谢彦波的“神童时代”开始,像这两个主人公一样,许多神童在“中科大少年班”经过漫漫求学生涯后,最后多归于常人;4年前,以14岁的年龄和高考成绩572分的超高分数,东北神童王思涵考入了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今年本应从大学毕业,但却因大学期间多门学科考试成绩零分,被学校责令退学;神童魏永康,1993年出生,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事实:1978年,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应运而生,迈出了中国超常教育的第一步。20多年来,“神童教育”历经坎坷,几起几落,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但随着“神童风潮”愈刮愈烈,无数家长的“神童情结”肆意扩张,也造就了“神童悲剧”……  相似文献   

11.
滕朝阳 《教育》2011,(10):11-11
神童的新闻年年有,今年似乎格外多。天津大学最小的新生年仅14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大一新生许恒瑞则只有11岁。比许恒瑞更神的,是香港的“神童”沈诗钧,9岁上大学,13岁便硕士毕业,如今已赴美深造。这仿佛表明,如今已是一个神童辈出的年代,而且上大学年龄越小,就越值得人们赞叹。  相似文献   

12.
现在年轻的父母大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自然成为“顶 在头上怕跌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肝宝贝。父母除了在生活上对其百般照顾外,在智力上也不惜花费精力和金钱希望子女成龙、成凤,成为“神童”。 在南京的一次晚会上,一位“神童”当众表演,他能够指出任何一个字典的某一页某一行,博得了不少家长称赞。他们纷纷效仿,逼迫二三岁的孩子抱起字典。一些家长希望子女成为少年画家、书法家、乐坛“神童”,毫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条件,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抠出来投资,并把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这些本该属于孩子玩耍的时…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保持冷静的态度。谁家孩子有了一技之长,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某些新闻媒体的“爆炒”,这孩子便成了“神童”。如今钢琴神童、书法神童、国画神童、舞蹈神童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口算神童、背诵神童  相似文献   

14.
神童     
一个高傲的夫人对老师说:“依我看,我的孩子真是个神童,他有许多很独特的想法,难道不是这样吗?” “是这样的,夫人。”老师回答,“特别是在默写生字的时候。”神童  相似文献   

15.
《广西教育》2013,(40):31-31
"神童"现象,可谓古已有之。甘罗12岁为宰相出使秦国,大诗人白居易5岁就能作诗,著名诗人歌德8岁就能用德、法、意、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和写作。今天,10多岁的"神童"考入名牌大学的新闻也屡见不鲜。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还是父母拔苗助长的结果?大家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有些人宣称能把普通孩子打造成"神童",这是犯了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你只能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给他最适宜的教育,顺其自然发挥他最大的潜能。所以家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  相似文献   

16.
云惠子 《音乐世界》2013,(3):114-115
“才干小子”神童的综艺感从出道之日起就已经常显露。从2008年开始主持深夜电台节目《深深打破》,5年的电台主持经验使神童在口才方面获得了圈内超高的评价。圆圆滚滚的形象让神童在小朋友之间也特别受欢迎,曾经主持的《BOBOBO小朋友万岁》节目在韩国获得了超高收视。而在《强心脏》中与利特、银赫组成的“特学院”更是奠定了神童在艺能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对智力早熟的儿童,中国的传统称为神童。神童虽不常见,但无论在中国和外国,过去和现在,也时有发现。从大量的资料中,我发现不少神童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过早成熟的智力智力早熟,是神童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几岁的儿童,智力已类成年人甚至超过成年人,他们常常在某个领域起步早,进步快,远远超出一般儿童。唐太宗的妃子徐惠,生下来五个月就会说话,四岁通《论语》、《诗经》,八岁能文。她的父亲试着让她模拟《离骚》写《小山篇》,她提笔写下:“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后来唐太宗听说了召为才人。唐代著名诗…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许多儿童教育专家曾对“神童”作过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美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赫尔贝还根据她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对全关5000余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作的长迭5年的统计.确认神童指的是那些约占儿童总数5%的智商偏高的聪明孩子.其中男童约占6成。  相似文献   

19.
张军昱 《广西教育》2012,(36):19-19
7月12日,合肥一中“创新人才班”、合肥八中“资优生班”被当地教育部门紧急叫停。之前当地媒体的高调宣传一度让外界对这项改革举措充满了期待。据合肥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称,叫停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学校的做法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有关规定。(7月15日《中国青年报》)当地人管这两个班叫“神童班”。按照计划,这两校招收的学生都将在16周岁以前参加高考,目标直指中科大少年班。现在还好是被叫停了,因为在这个指向性很强烈的目标之下,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这与其说是“神童班”,倒不如说是“学习尖子班”“学习提前班”,或者“学习早熟班”更为确切。什么是“神童”?在现实的社会语境下,我们往往把能考高分的儿童称为“神童”,更多是把“神童”局限于学校文化学习范围内。倘若假设,一个儿童从小没有书念,跟着一个师傅学电焊,结果几年后,他的电焊技术比谁都好,那他是不是“神童”呢?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他显然不是,顶多就是个高级技工而已。但那些能把圆周率背到百位千位以上的儿童,在人们眼里却是“神童”了。那种通过超常规的学习训练,能提前考上大学的,更是“神童”了!  相似文献   

20.
1998年,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录取了一名“数学神童”.“神童”数学成绩优异,连微积分都很熟悉.系里召开了的师生见面会以后,一位老教授走到“神童”的身边,把右手搭在他的左肩上,慈祥地问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