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五十年代以后,美学界对关的本质的看法有诸多观点,要么偏重于主,要么偏重于客观,还有的学者从审美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来探寻美的本质。着重于从美的关系探讨美的本质的学者,有李泽厚、周来祥、朱光潜。李泽厚从主体性实践理解美与人的关系,从美的社会性把握美的本质,建立了实践美学论。李泽厚的理论,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本身与人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  相似文献   

2.
王朝元 《大学教育》2013,(15):34-35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  相似文献   

3.
论审美对象     
古人认为,美就是味、滋味、意味,其主要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将我们通常分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美、美感、审美对象连成了一体;并且,味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晶,它既不是客体本身,又不是主体本身。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相对于审美主体,才出现了审美对象;相对于审美对象,才出现了审美主体。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审美对象具有“现量”性(当下生成性)、感应性、虚化性。  相似文献   

4.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它是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精神消费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这种消费方式和价值关系的形成根源于“自然的人化”。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使主、客体双方造成了同步双向的“自然人化”,而且都是在主体的感觉和心灵中完成的。审美就是以“主体自然人化”的结果为纽带实现主、客体的相通融合,从而使主体获得精神消费需要的满足感即美感的活动。“美”就是主体因获得了美感而对消费对象作出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5.
康德美学在美学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认为"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本文分析了审美活动三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三个因素对康德美学中的审美活动进行反思。审美活动三要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审美客体的内容也可以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审美活动三要素,才能使人类获得更多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田径运动广泛展现美的题材,有美就要有人欣赏。部文阐述了田径运动审美活动中广泛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田径运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应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审美活动属于认识论和实践论范围,不属于本体论范围;从认识和实践看,美无本体、本质,不存在那种单单具有“美”的性质的实体;本体论中不存在主体客体的区分,只有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中才有必要划分主体和客体;审美活动是主体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实践性的认知关系或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审美判断是一种包含着客体内容的主观判断;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审美的第一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审美地掌握世界,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法,要求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作出审美的评断,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读者是构成图书馆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主体,而图书馆则是客体,审美活动的对象。图书馆美学就是通过对图书馆建筑、环境、人际关系(工作人员同读者)的美学特征的研究,从而在图书馆的审美创造活动中,塑造图书馆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认为传统的主客体理论, 通过主体中介客体实质上建立了主体的绝对统治, 所以必须超越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 在树立客体优先性地位的基础上建立主体与客体间张力式的关系。阿多诺在对文化工业的分析中围绕主体、客体、人等一系列重要范畴, 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实质特性。基于这种中介思想的体认, 阿多诺建立了独特的客体向度的文化救赎式道路。  相似文献   

10.
自然审美     
美的形态是在审美关系中形成的。从宏观上看,审美关系的建构经历了古代和现代两大历史阶段。古代审美关系的重心着落在客体,进入现代后则向主体推移,这个重大的变化导致了古代美的消亡和现代美的生成。现代审美活动所面临的美,是正在生成的美;现代人所欣赏的自然美,也不同于古代人所欣赏的自然美。在这个有着巨大历史差异的审美活动中,现代人的情感体验、理想追求和人生境界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寄托和展现。在这里,是否自觉地意识到美的形态的历史转换具有关键的意义,否则,自然审美将会笼罩在浓重的古典主义阴霾中。  相似文献   

11.
东方绘画美学体系的整合与建构─—李德仁《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述评詹杭伦古往今来的人类绘画,概而言之,存在着三大相对独立的美学体系:一是崇尚理性、主张再现客体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二是反对理性、主张表现主体的现代派美学;三是主张理性与非理性合一、再现与表...  相似文献   

12.
以美育德模式的构建包括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和主客体教育实施"六阶段"三个要素。当前,我国德育工作呈现出的问题有德育主体认识模糊、德育客体知情意行不统一和主客体教育实施环境不健全,以美育德模式的构建具有必要性。针对以美育德模式的构建各要素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借鉴现代化国际教育经验、强调社会生活美学文化建设和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宣传的对策,是实现寓美于德和完善德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美,无处不在,也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趋美,是人类语言的共性。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和审美心理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论述,揭示了产生美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即作为主体的审美的人和作为对象的感性存在;任何美的产生,都是审美客体之生命节律与审美主体之内在心理结构相互应和的结果。在劳动生产与审美活动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审  相似文献   

16.
价值与价值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属于主客体之间深层关系的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评价是价值主体对客体属性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与价值评价,从更深层意义上反映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建立科学的价值与价值评价观,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江沛武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具有独立意义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客体是成为主体认识和实践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结果。在主客体的关系中主体是...  相似文献   

18.
一美学之门:从主体开始所谓审美活动的主体基础,也就是说,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使一种不同干自然界的动植物生存方式,同时也不同于人类其他生存实践活动的审美活动在逻辑上成为可能?一旦把主体基础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还意味着我们的美学考察将抛开客体从主体开始。而为什么要从主体开始?这也就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一个前提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就价值主体而言,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但就价值客体而言,却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这样便产生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和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关系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主客体关系是双向的,而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单向的。就是说,在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中,个人与社会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在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20.
审美言说使人与自身、与外部整体世界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并确立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平等交流关系;包括“一切活动和行为”在内的实践活动,既是关系性的也是超越性的,关系性使人既成为个体的也成为社会的人,超越性使人在自由创造中打开了通往审美的理想之路。在西方美学框架内展开的生命美学的言说方式,并未向人们昭示出全新的美学意义,没能真正架通人生现实与审美理想之间的精神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