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武术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有门类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建立于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它的每一个文化分支都表现出了同自给自足共性的内涵,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因循、守旧的特色,但这无疑只是一个我们在当代来看传统文化所得出的结论。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任何一种文明都在时间消逝的同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同样,武术正是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兼容并包、融摄提取,才在清末登上了历史发展的顶峰。  相似文献   

2.
当代武术的价值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奇葩。武术能够历经几千年中国历史车轮的碾压而不被湮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显现出它特殊的文化魅力,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都在于武术特有的魅力价值。文章试图通过对武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分析,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武术、了解武术,进而喜爱武术,并且愿意为武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扬出去。  相似文献   

3.
武术走向奥运的方略:保留与割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精粹,是国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武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武术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代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体育事业日新月异,我国在世界体育版图上的地位日趋重要,武术这一中华古老文明的代言者进入西方文明主导下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强烈愿望。在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后,这种愿望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迸发出来。一时之间,众人都在谈论武术入奥的问题。武术能否进入奥运会,已成为当代武术发展的首要任务,甚至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传统武术传播的方式与特点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她的萌芽状态开始,就始终与传播联系在一起,正像“一部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样。众所周知,文化传播是与人类发展同步的活性行为,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我们将武术界定在文化的范畴时(不论是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应该正视武术传播的历史,梳理传播的轨迹。只有这样,我们对武术的认识才可能更加全面和系统。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其文化本身存在的特性,它的传播具有中国文化所固有的方式和特征。但又由于传统武术始终处于“亚文化”状态,因此,在漫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从早期文明的发展到变革中的现代社会,谋略的运用几乎贯穿了中国文明发展史的每一个角落,使中国传统文化处处都带有一种谋略的色彩。武术生于长于这样的文化土壤,其养成的文化品格自然也不能独身于外。中国武术在战争与竞技过程中的外在体现主要是力量与勇武,但却须臾不曾与谋略分离。仔细探求武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检讨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已为不少人论及,从现有的学术观点看,认为武术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门类,受到一般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支配,蕴含了深刻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典型的看法,注意到文化的整体性和历史性。在华夏文明这一地域中创造的文化品类,不论是武术、气功,还是围棋、书法、茶艺等等,这许许多多的具体文化形态,有其一般意义,即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各类文明方式和创造物,都必然要折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遵循普遍的价值观,这是历史事实,为大多数人首肯。但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在于,基于人类攻击本能和安全需要这个前提,包容和融摄了中国古代全部传统文化的因素、观念和价值。可以说,人类的攻击本能和安全需要是世界各个文明共有的。但是,只有华夏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塑造和培育出武术。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明是十分成熟的农耕文明,在此基础上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这种文化基础的存在,使中国古代文化充满了农耕时代的色彩。武术与兵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分支,也就都有着深深的农耕时代的烙印。从源起上讲,应该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组成,两者都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产物,具有同源性。同样,作为同一文化母体的衍生,尽管在发展中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但两者在历史进程中也呈现出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具有中国风格的技艺。中华武术从古至今的发展,既是实际创造过程,又是思维过程。也就是说,它是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成果。武术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被渗透进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所以,从根本上说。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真实的文化存在,武术伴随着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在悠悠岁月中奔腾向前,发展成为今天蔚为壮观的一个庞杂繁复的文化系统.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历经多次朝代更迭,由农耕文明及于今日的现代文明,可谓沧桑巨变,武术却依然故我,维系着千百年来的传统.仅以此而言,武术也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颗闪亮明珠.  相似文献   

11.
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从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取决于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林武术不但没有被历史所吞噬,反而形成了朴实无华、质朴粗犷,并且注重内外兼修的特色拳种流派。分析了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及少林武术文化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既是体育项目,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典范,是体育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它依赖于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随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演变,武术运动也随之发生了形态乃至功能的变化。作为体育项目,武术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是一项必定要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体育运动。但奥运与武术的话题,中国武术运动的推广现状和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武术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全息关系。本文试图从全息科学的角度,为探讨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探讨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它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武术的哲学性、艺术性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与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崇德尚武弘扬传统中国武术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清 《中华武术》2005,(4):36-37
(一)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从武术发展的历史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术理论中包含着浓厚的古典哲学思想。我国古典哲学中的“道”“气”之说以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理论等,均是武术理沦的重要依据。“气”被视为武术养生的哩论基点;“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拘和谐统一,成为武术运动追求的一大境界;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对包括武术在内的所有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在全面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后,指出:儒家文化以神奇的生命力穿透历史,并深深地渗进中国传统武术,成为武术最稳固、最持久、最扎实的根基,使得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儒家文化以自身的文化色彩装点着中国传统武术,使得武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7.
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并绵延至今,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并且履行了某种社会职能,这种职能赋予了它价值。文章从传播的基础和公益视角出发,对武术公益与武术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武术公益活动能够促进武术的传播,起着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武德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武术公益的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被国人誉为"国粹"、"国宝"。武术史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巫、医等结合起来研究中国武术历史文化的几近没有。《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将武术置于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剖析,免去了纯刀枪剑戟的考证,做出了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判定。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在中国的历史环境和文化土壤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它既吮吸了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乳汁,也积淀着古老的历史尘埃。当今,武术在竞技殿堂的红氍毹上一展其迷人的风姿时,它在种城镇村落里仍拥有最广阔的活动市场。多少年来,这是它的生命之源。然  相似文献   

20.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并慢慢被世人知晓,随着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正渐渐被世界所接纳,武术将由此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武术国际传播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提出未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