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作为切入口,提出了见义勇为的概念,分析了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并提出见义勇为行为存在着复杂的法律关系,远非一种法律关系所能概括,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保障应定位于社会保障法范畴,由国家对见义勇为行为人负补偿责任,然后由国家向有关行为人追偿。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见义勇为者是否应给予报酬这一问题的思考,分析了见义勇为的法律界定、构成要件,对见义勇为立法方面进行了法理分析,并比较我国目前法律中有关见义勇为的相关规定,对见义勇为的专门立法提出了一些构想。主张通过专门立法保护好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使之在义举之后不会有后顾之忧,以很好的鼓励见义勇为,弘扬正义,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见义勇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行为人应具和非义务性、正义性、直接面临本人遭受重大损害的危险和实施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抢险救灾的行为的法律特征。当前,对见义勇为的社会控制应在充分发挥道德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对见义勇为的法律控制。在坚持对见义勇为人民保护为先,保护见义勇为的责任应由国家和社会承担、正确处理见义勇为不当造成侵权(或者防卫过当)、区分特定主体的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原则基础上,从立法理由、立法形式、框架设计方面加强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4.
见义勇为及人身损害救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道德和法律结合上阐述见义勇为的基本理论(见义勇为的性质、价值、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针对现行法对见义勇为救济模式存在的严重局限和司法不统一现象,提出了建立“救危抢险”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及其主要内容,全方位地研究解决见义勇为的人身损害救济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海艳 《考试周刊》2012,(80):195-195
目前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是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出现的,造成立法层级低,内容不统一,适用的条件不同,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因此,有必要将见义勇为纳入法律的框架体系之中。在见义勇为的立法中至少应当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见义勇为事迹层出不穷,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好评。然而,目前我国对见义勇为者的法律保护与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免责认定不完善、民事救济方式存有争议、认定程序复杂、救济时滞过长等问题,致使许多见义勇为者面临"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境遇,严重挫伤了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为此,本文分析了相关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域外立法经验,提出了统一立法、明确见义勇为的认定标准、完善责任认定制度与民事救济方式等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见义勇为保障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并未对见义勇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就法律层面而言。见义勇为是指无作为义务的自然人,为了非己利益,而对正在发生的危险实施积极救助行为。法律应当对见义勇为的属性予以区分。见义勇为者为他人权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私法行为;见义勇为者为国家、集体利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公法行为。由是观之,见义勇为兼具公法与私法的双重属性。结合中国国情,见义勇为立法当定位于社会优抚,此乃其法律制度建构与完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并未对见义勇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就法律层面而言,见义勇为是指无作为义务的自然人,为了非己利益,而对正在发生的危险实施积极救助行为。法律应当对见义勇为的属性予以区分。见义勇为者为他人权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私法行为;见义勇为者为国家、集体利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公法行为。由是观之,见义勇为兼具公法与私法的双重属性。结合中国国情,见义勇为立法当定位于社会优抚,此乃其法律制度建构与完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9.
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但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法治需求的提高,对见义勇为者不应仅局限于道德层面的嘉奖,更应该注重对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保障。由于我国在保护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立法方面还相对滞后,不够健全、完善,本文拟通过比较国内外关于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现状,以求为我国相关立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见义勇为层出不穷,这是值得称颂的。但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局面却让人痛心。人们普遍认为这与我国法律对见义勇为没有明确的专门性法规有关,对见义勇为统一立法的社会呼声很大。为此从民法角度出发,就见义勇为的概念及法律属性,救助者享有的请求权及范围,还有相关的立法问题提出建议,旨在制定专门性法规切实保护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不同,我国对见义勇为制度与无因管理制度采取二元式的立法模式,见义勇为条款在形式上虽独立于无因管理条款,但千丝万缕的联系依然存在。不少学者认为见义勇为是更高层次的无因管理,此为通说,然争议焦点集中于见义勇为条款是否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司法实践中选择适用见义勇为条款或是无因管理条款,不同的当事人、法官给予了不同的答案。较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适用关系有利于更好的适用见义勇为制度,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2.
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性质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无法准确定性,使得在处理案件时经常发生类似案件不同处理的矛盾局面.鉴于见义勇为行为对维护社会正义,弘扬道德观念的重要意义,从明确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保护见义勇为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理论的合理性,得出与具体案件相结合来分析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性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实践中大量出现的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的问题并不是我国立法的缺失所致。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未必能通过统一立法得到有效解决,且对见义勇为统一立法还存在操作性困境。因此,在我国统一制定见义勇为法既无必要性也缺乏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论见义勇为的民事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见义勇为之后,见义勇为者及其家属往往会遇到医疗、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见义勇为者进行法律救济。文章梳理了见义勇为的法律内涵,认为见义勇为民事法律救济同民法基本原则是相一致的,救济手段包括:见义勇为者向侵害人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向受益人行使损害补偿请求权,必要费用偿还请求权以及向国家行使国家行政补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目前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辽宁省消防条例》,并确定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该务例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 除了立法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还应该明确禁止组织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等等。在以往,比如笔者读中小学的时代,鼓励孩子见义勇为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中小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对见义勇为行为人权益的保护主要是通过适用民法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的。但是,事实证明民法规范对见义勇为行为人权益的保护存在严重的缺陷。而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准确认识和把握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见义勇为在本质上是公法性质的,只有通过行政法对其进行保护,才能达到对见义勇为行为人权益的充分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见义勇为的认定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各地先后立法对见义勇为者予以保护,但见义勇为者仍面临艰难处境,为此仍须完善并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社会保障。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是对见义勇为者予以社会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各种合法利益实施全面的社会保障。这不仅有利于弘扬良好社会公德,也是社会主义法制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侵权责任法》第23条的立法目的是为了鼓励和弘扬见义勇为的良好风尚。但其没有理清侵权人、受益人、见义勇为者三方权利义务关系,难以实现其立法目的。而受益人对救助者的补偿并非基于侵权行为,不是侵权责任,因此不应在《侵权责任法》中加以规定。应考虑适用无因管理制度以及行政责任共同保障见义勇为者权利。  相似文献   

19.
见义勇为行为适用法律之辨析与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救济 ,现行法存在着严重局限和司法不统一现象 ;在对适用法律辨析和对现行法进行检讨的基础上 ,作者阐述不能适用“奥康递刀”规则的理由 ;提出了救危抢险法律制度的立法新议 ,作为建立见义勇为行为制度的矫正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高校处分权的性质分析入手,系统分析了在行政诉讼中高校败诉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提出加强高校处分权的法律监督、严格规范高校行政职权的行使程序、加快完善高校配套立法等改进措施,以提高高校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