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裴丽芳 《大观周刊》2012,(47):327-327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创造和体验的学习中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数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唐龙强 《大观周刊》2013,(12):222-222
农村乡镇中学,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教学对象大部分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妊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我通过实践,认为分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丽 《大观周刊》2013,(2):108-108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按照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一步一步掌握教学要点.理解教学内容,对活跃教学气氛也有一定作用。提问是为了启发.但提问不等于启发,动不动就问,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但是一堂课上完了.学生不一定收到最佳效果.在提问过程中.还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  相似文献   

4.
孙军华 《大观周刊》2012,(44):178-179
在新一轮课改中,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作业也要分层,这不仅关乎到作业“量”的多少以及作业“质”的高低,更关乎到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作业完成,及其将来的继续持续化发展。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民英 《大观周刊》2013,(11):269-269
在初中数学课上.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学数学.甚至有一些学生不愿上数学课。对数学学科产生厌恶。直接影响数学教学。可能有人认为数学比较单调枯燥.除了数字就是字母.数学课上整天在无尽的计算当中。看不到尽头.大多数孩子头晕眼花,怕学数学.以至于数学成绩不好.其实不然。主要原因是数学课上缺乏教学趣味性,以前的数学课。脱离生活教学死板,现在我们应当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活力,理论联系实际.融人到生活当中.教学活动兴趣引发因素与措施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刘祖君 《大观周刊》2011,(27):184-184
1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解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  相似文献   

7.
赖辉斌 《大观周刊》2012,(41):230-230,207
当前,我国正有条不紊地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含义不仅在于要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得以增长,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8.
张锋 《大观周刊》2011,(14):263-263
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在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教学就是为学生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自由的、主动积极的创造劳动获得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9.
吴和 《大观周刊》2012,(22):217-217
数学教学逐步走向成熟.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仅关注教师是否教的“有效”,而且还关注学生是否学的“有效”.只有师生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才能达到各环节“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王建平 《大观周刊》2012,(41):293-293
新课标要求解放思想.提高效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地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数学呢7我根据近几年来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和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郑广瑞 《大观周刊》2012,(45):354-354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窟《师如能恰当得法地运用好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课堂教学提问的运用谈谈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2.
王伦 《大观周刊》2011,(43):115-115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3.
高殿勇 《大观周刊》2012,(45):346-346
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向导。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无论是对于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李冰 《大观周刊》2012,(21):205-20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余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数学是一门系统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在趣味性、欣赏性、参与性等方面不如其它学科,因此,  相似文献   

15.
公素菊 《大观周刊》2013,(11):256-256
我们一般认为,数学的能力,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一种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毕竟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传统教学.特别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都成了知识的仓库。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却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  相似文献   

16.
柳斌 《大观周刊》2012,(37):273-273
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是学习的材料源泉.教师则是这一学习活动的“智能枢纽”。为了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现代数学信息,我在教学中采用高效、快捷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7.
龚常胜 《大观周刊》2012,(51):328-328
在数学教学中,《标准》中的理念强调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这与传统的数学课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不同的。这种数学学习过程,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既然学生是主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应半是一个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朱雅娟 《大观周刊》2012,(44):228-228
我们所有的人收教育的主要地方就是教室,而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主要是交流合作.教师和全班学生互动讨论,也是一种师生交流合作地学习.但数学是个人思考的学科,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维、独立思考,才能促使高质量的师生的互动.那么教师怎样提问呢?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题,也就是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或在解题策略的“关节点”上,或在知识间联系的“联结点”上,或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提问.好的提问就是“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另外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由于思考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没有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表面热闹的合作学习是形式上合作,是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勇 《大观周刊》2012,(37):333-333
小学数学完全可以做到趣味化.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相似文献   

20.
何延霆 《大观周刊》2012,(45):342-34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究竟怎样引导学生学好数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严重地阻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如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在此谈谈本人多年来新授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