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军事文化是官兵接受文化熏陶、参与文化创造的重要平台。新形势下,围绕战斗精神培育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要将军营文化创新与战斗精神培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研讨相结合,自主弘扬先进文化、激发战斗精神、深化价值追求、不断增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凝心聚力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沃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回应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对传承文化精髓、凝聚社会共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主流媒体视角解构文艺创新实践,探寻广播电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昭 《出版广角》2021,(10):17-20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期,我们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各出版社牢牢树立起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工作理念,从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着力挖掘选题,出版了众多优质的主题出版读物,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4.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我国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我们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诠释好和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唯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当代中国社会,与现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对话的关系,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我国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我们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诠释好和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唯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当代中国社会,与现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对话的关系,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如何让古代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其在当代的价值,并详细阐述了网络时代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讨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发展潜力,并提出了提高传统文化传承效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精神谱系图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传承创新、精神涵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时代精神、启迪后人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迁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是知识分子群体爱党报国的历史写照,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观念。西迁精神系列图书记录了交通大学西迁建功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以西迁精神为例,分析精神谱系图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意蕴及现实机遇挑战,探寻新时代背景下,精神谱系图书如何践行文化使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蒋晓  陈敏南 《今传媒》2024,(4):120-123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尤为明显,讲好中国故事显得更具战略意义。传统文化类影像节目作为传播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融合了国家意志与大众审美需求,为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提供了引导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文化类影像节目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策略,旨在探讨如何借助当代影像媒体的力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向海外观众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张道明 《传媒》2023,(24):76-79
高校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充分认识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准确把握新媒体场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全新样态,正确审视与之相伴而生的现实挑战,积极采取协同多元主体、注入优质内容、更新话语表达、聚焦靶向发力等举措,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引领力、说服力、精准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彭文祥  张丁祺 《现代传播》2023,(12):101-109
作为民族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新兴艺术形式,VR艺术依凭技术赋能而具有沉浸、交互的鲜明特征。在当代中国的VR艺术创作中,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VR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另一方面,伴随现代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得以转换与表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VR艺术的相互成就中,借助沉浸、交互所蕴含的可供性和能产性,VR艺术创作在“审美转换”与“审美表征”两个层面呈现出审美表意实践的新特点和新风貌。VR艺术创作的探索、创新所寓含的审美现代性意义可为VR艺术发展乃至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如何承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这是近代百年始终纠结于国人心头却又至今尚未真正解决的根本文化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明确"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等基本方法论原则,然而,古之文化究竟如何"今用"?如何判别"糟粕"与"精华"?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转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精神资源?至今仍是开放着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韩汶璐  李蔓荻 《今传媒》2023,(11):37-4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永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媒体时代,各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举措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教育平台、教育形式、管理机制四个角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注入崭新力量。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非遗档案资源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加强对其研究与开发,是当代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非遗档案资源在当代面临着生存困境和时代转型的双重挑战,科学有序地开展档案资源的收录与整理工作,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我们要重申非遗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工作的意义,明确非遗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目标及突出问题,依照分区域、分民族、分种类的档案整理思路,助推非遗档案资源库的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徐海 《出版广角》2021,(10):6-9
自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启动主题出版工程以来,主题出版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国图书市场重要而活跃的板块.近两年,主题出版的内涵扩展到宣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的新型复合型选题开始出现.文章提出,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挖掘增进民族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的主题,挖掘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题,以及寻找中国之治现代化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张晓萱 《视听》2022,(3):58-60
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以"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为主题,重温流传千古的英雄赞歌.本季节目在延续"和诗以歌"原创模式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充分发挥"音乐+经典"的表达优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英雄精神的当代传承为切入点,运用融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方式,借助言语文本符号、非言语符号...  相似文献   

16.
饶翔 《青年记者》2017,(9):27-28
报纸副刊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一家以思想文化为特色的中央级党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地市一级的媒体,贴近地方本土本源,与本土特色文化交集最多,理应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地方特色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的关  相似文献   

18.
王斌 《今传媒》2024,(3):130-1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世代流传中不断融合创新,积聚着中华民族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伟大品质,是中华民族成长史的智慧写照。深刻理解并不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当代大学生陶冶人格、塑造灵魂。近年来,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教学这一举措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意义和现状,探讨了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博物馆》2023,(S1):30-32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要求,2019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联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共同策划举办了“家风故事汇”展演活动。该活动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的中华传统优秀家风故事、红色家风故事和当代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故事为依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以话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向观众讲述了优秀人物的家风故事。展演活动以话剧表演为主,配以朗诵、讲述和无伴奏合唱等多种舞台表现形式,演绎包括鲁迅、梁启超、赵一曼、樊锦诗、  相似文献   

20.
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话语权视角,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与构建图书馆话语权的关联,并以乡贤文化为例,分析了乡贤文化对促进阅读推广的作用与意义,以期提升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