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避免电视“民生新闻”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猛 《新闻前哨》2005,(11):52-53
当下,在《南京零距离》等成功“民生新闻”电视栏目的影响下,国内一些省市电视台掀起了大办“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热潮,似乎这是省市电视台在央视媒体、香港媒体对主流新闻和国际新闻统治力加大的情况下,与之对抗,寻找出路的良方。无疑,办“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立足本地,盘活地方新闻资源,的确是当前省市电视台实现战略突围比较现实的做法,但是,纵观目前“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现实表现,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传教士、商人、政客等已经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等一批中文、英文报刊。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观念、办报模式以及宣传方法,使我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报刊的重要作用,并产生了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第一位在广东办报的国人是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东查禁鸦片。为了“探访夷情,知其虚实”,以制定“控制之方”,他在衙门中设立翻译馆,收集在澳门出版的外文报刊,选择其中有关鸦片贸易、英国政府动态等消息和评论翻译成中文,命名为《澳门新闻纸》,抄写数份,提供给广东督抚衙门和朝廷作为禁烟、备战决策的参考。《澳门新闻纸》成了我国最早的译报,林则徐成了第一位“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林则徐被罢官后,魏源将《澳门新闻纸》按其内容分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兵事、论各国夷情五类,编为《澳门月报》,收入《海国图志》一书中。  相似文献   

3.
《学学“希望新闻学”》一文的确介绍了“希望新闻学”在处理稿件方面的做法和传播的社会效果上的一些新的认识,有可借鉴的意义。但是,操作起来,会发现问题多多。以下一些问题,是在实践“希望新闻学”中可能会遇到并需要加以警惕的。  相似文献   

4.
去年10月,全国49家新闻单位的代表聚首广州,就国际时事报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讨。会上,代表们就如何加强国际新闻报道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交流了经验。各家介绍“绝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精心制作标题,作好国际版这篇大文章,是一些报社的“杀手锏”。比如《中国青年报》的观点是,国际新闻的标题如果是在形神不可兼备的情况下,那么取神而不取形。所谓“神”,是指事物内在的精神风貌;所谓“形”,则指事物的外部表现。他们认为“在标  相似文献   

5.
近读报纸上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的文章,遇到这样几种说法: ——“1838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将二百余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海滩”(6月9日陕西工人报《鸦片战争始末》)。——“1840年6月3日至2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毁了英、美鸦片贩子被迫交出的20283箱(每箱120  相似文献   

6.
我和《新闻知识》早年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学习,我写了不少成功作品,可以说我的成功之作是与《新闻知识》的乳汁补养分不开的。今年以来,贵刊除在版面重新作了新的设计,又从七月份开始,不负读者的厚望,开设了“新闻业务讲座”,热心为专职通讯干事、业余通讯员和新闻工作爱好者服务,给他们多写稿、写好稿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这个讲座办得好,办得及时,办在我们的心坎上。为什么我这样说呢,从洪阁同志撰写的“谈谈新闻采访”这两讲来看,的确,它的最大特点突出了“实用性”。作者以新的新闻改革为红线、注意到了反映新闻业务改革上的新成果,有骨有肉,有理论,有事例”这样的讲座有学头。我想只要细读、收获非浅,定能在写作上出成果。我由衷希望《新闻知识》,将这个讲座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从1982年第十二期开辟了个《究竟信谁的?!》专栏,后来停了,去年第十二期又复办。本人举双手赞成,盖因现时还不时有令人“一头雾水”的报道出现于报端。“一头雾水”是广州一句俗语,说的是:同样一件事情,却有不同的几种说法,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信谁。广州还有一句俗语,叫“朦查查”,是与“一头雾水”相应而言的,说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易碎品。”人们常常这样说。“新闻评论大多也是易碎品。”一位对新闻评论颇有研究的同志这样说。读了一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新闻评论,我颇有同感,其中绝大多数的确与年俱老了,但是也有少量作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破碎”;相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仍葆有生命力。《不要害怕反对的意见》就是这样一篇佳作。《不要害怕反对的意见》是195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距今整整三十年了。  相似文献   

9.
报纸办“周末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闻现象。不仅综合性日报办“周末版”,一些周三四刊的专业性报纸也办“周末版”;已办“周末版”的报纸扩大了版面,没有办的报纸也要求  相似文献   

10.
倪延年 《传媒观察》2023,(5):114-120
本文依据“中国近代官报是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环境中,由‘官方人员’用‘官方资源’创办并为‘官方利益服务’的新闻媒介”的观点,认为林则徐奉旨到广州禁烟时期主持编译的《澳门新闻纸》具有中国近代官报的主要属性;通过梳理《澳门新闻纸》启迪后人译报活动并在后世中国近代官报留下不同“印记”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中国近代官报起源于《澳门新闻纸》”的基本观点。《澳门新闻纸》编译工作在广州完成,内容围绕“广州禁烟”主题,抄送对象主要是与广东事务相关的朝廷官员,因此具有了近代地方官报的某些特点,因而《澳门新闻纸》也可说是中国近代地方官报“起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黄熹 《新闻大学》2004,(2):73-74
拥有三大报业集团的广州报业向来以竞争激烈而闻名全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读者阅读兴趣的转移,广州报业竞争的“主战场”也较以往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主流新闻的地位愈显突出。所谓主流新闻,是指各级领导重视、群众广为关注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且不说《南方日报》、《广州日报》这两家机关报,就连一向偏重社会新闻的《羊城晚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是中国最早与近代报刊打交道的人之一,但林却误以为近代报刊就是中国固有之“塘报”,他有关报刊的一些认识,就是由“塘报”引申而来。林则徐的译报出于现实“制夷”之需要,其意义在于“睁眼看世界”,而不在于报刊思想。相反,他的报刊观念与同时代的人并无实质区别。林之所以超出时人想到“译报”,这与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贯的务实作风及出身于沿海等特殊背景有关,也不排除受到洋人阅读“邸报”了解中国动向的直接启发。在当前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以为林是把新闻作为“情报”,因而具有“情报”纸的报刊观念;有的甚至认为林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一个环节。本文以为,这些说法缺乏说服力。林则徐译报的意义在于“译”,并不在于“报”。我们应该对前者加以充分肯定,但没有必要因此拔高他的报刊观念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新闻思想、邓小平的新闻论述、江泽民的新闻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继承发展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 从“五四”时期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办报、办通讯社、办广播电台,积极探索新闻理论。特别是1942年开始的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直到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对华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从1982年第十二期开辟了个《究竟信谁的!!》专栏,后来停了,去年第十二期又复办。本人举双手赞成,盖因现时还不时有令人“一头雾水”的报道出现于报端。“一头雾水”是广州一句俗语,说的是:同样一件事情,却有不同的几种说法,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相似文献   

15.
《河北日报》言论专栏“杨柳青”(储瑞耕主笔),已经办了12年,发文500余篇,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荣誉。1999年11月底,“杨柳青”又获得了“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杨柳青”的成功,有关专家多有研究;笔者试图从美学价值的角度来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读了薛以凤同志《慎用“提前”》一文(载《新闻战线》今年第2期《读者论坛》专栏),我觉得该文立论及分析论证难以服人。虽然薛文的题目很小,只是谈及对“提前完成任务”在报道上如何处理的一些不同意见,但这的确是新闻报道中经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有必要弄个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17.
今天,新闻竞争异常激烈,报纸只有办得“上”(全局性)、“下”(地方性)满意,既唱响主旋律,又让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们《聊城日报》在处理“上”和“下”的关系、积极作好两者结合的文章上做了一些有  相似文献   

18.
读了薛以凤同志《慎用“提前”》一文(载《新闻战线》今年第2期《读者论坛》专栏),我觉得该文立论及分析论证难以服人。虽然薛文的题目很小,只是谈及对“提前完成任务”在报道上如何处理的一些不同意见,但这的确是新闻报道中经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有必要弄个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易碎品。”人们常常这样说。“新闻评论大多也是易碎品。”一位对新闻评论颇有研究的同志这样说。读了一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新闻评论,我颇有同感,其中绝大多数的确与年俱老了,但是也有少量作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破碎”;相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仍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闻界纷纷走出报社与企业联办新闻,从《北京日报》的“燕京短新闻比赛”到《中国青年报》的“宝龙杯经济新闻有奖征义”,从《光明日报》的“飞龙杯报告文学征文”到《人民日报》的“风华杂文征文”,等等,在社会引起一定的反响。我们《汉中日报》也在探索,与企业联办了“公主杯新闻摄影大赛”,“秦洋杯美术大奖赛”,“在改革大潮中征文”,还办了一些经济报道专栏和专版。报纸与企业联办新闻,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新事。对此,评说不一,这条“道”能不能走得通?如何走得好?很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