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英 《考试周刊》2009,(28):65-65
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问题则基本上类似,如:“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就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  相似文献   

2.
小组讨论的问题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组讨论是课堂小组活动的一种。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对于我们的美国同行来说,早在杜威时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为大家所习以为常了。在我国,课堂中的小小组讨论也大约在上世纪的6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是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都心知肚明。而恰恰这些问题十分关键,非常重要。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且要使思想有条理,有逻辑,这当然应该是语文课的目标之一。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十几分钟,哪怕几十分钟的时间“讨论”就能实现?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讨论是一个训练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形式,更不能成为点缀,或摆设。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小组活动等同于小组讨论。美国同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3.
小组讨论是课堂小组活动的一种。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对于我们的美国同行来说,早在杜威时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为大家所习以为常了。在我国,课堂中的小小组讨论也大约在上世纪的6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是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都心知肚明。而恰恰这些问题十分关键,非常重要。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且要使思想有条理,有逻辑,这当然应该是语课的目标之一。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十几分钟,哪怕几十分钟的时间“讨论”就能实现?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讨论是一个训练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形式,更不能成为点缀,或摆设。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小组活动等同于小组讨论。美国同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4.
课堂上,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已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教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但稍作观察、分析,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小组讨论是课堂小组活动的一种。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对于我们的美国同行来说,早在杜威时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为大家所习以为常了。在我国,课堂中的小小组讨论也大约在上世纪的6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是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都心知肚明。而恰恰这些问题十分关键,非常重要。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且要使思想有条理,有逻辑,这当然应该是语文课的目标之一。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十几分钟,哪怕几十分钟的时间“讨论”就能实现?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讨论是一个训练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形式,更不能成为点缀,或摆设。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小组活动等同于小组讨论。美国同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7.
关于"问题教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问题成为一种风气,听一些人说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可是,我们觉得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让人感到很虚假,没有什么意思。虽然是学生在不亦乐乎地讨论问题,但似乎并不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看起来热火朝天,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有些课堂都是学生互问互答,老师几乎不用操心。不知这是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到底什么是“问题教学”?该怎样进行“问题教学”?(陕西一教师)  相似文献   

8.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有着个体学习不可替代的诸多优点,教学过程中的合作环节要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来定,做到宁缺勿滥,不要把它搞成课课必备的东西。我们不妨来看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镜头一摇(上课伊始,教师板书课题《开国大典》,布置学生粗读课文二三分钟之后)师:“好,就读到这里。同学们可以前后桌讨论讨论: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放下课本,转身结成小组讨论,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镜头二摇(《一夜的工作》教学接近尾声)师:“读了课文中描述周总理审阅文件的部分,看了课文中的插图,你有什么想对周总…  相似文献   

9.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这个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走进当今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随处可见,合作学习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但笔者通过对小学课堂的观察、研究发现,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以致步入流行的误区,出现种种症状。现择要罗列,并附“药方”于后。症状一:蜻蜓点水教师布置学生围绕一段文字自主学习讨论,或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两三分钟后便匆匆收场,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此时有的学生文章尚未读懂,甚至还没读通;有的还未来得及将问题与文字或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成果”从何谈起?此…  相似文献   

10.
小组讨论是课堂小组活动的一种。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对于我们的美国同行来说,早在杜威时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为大家所习以为常了。在我国,课堂中的小小组讨论也大约在上世纪的6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是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都心知肚明。而恰恰这些问题十分关键,非常重要。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且要使思想有条理,有逻辑,这当然应该是语文课的目标之一。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十几分钟,哪怕几十分钟的时间“讨论”就能实现?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讨论是一个训练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形式,更不能成为点缀,或摆设。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小组活动等同于小组讨论。美国同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1.
有位教师执教《詹天佑》,上课伊始,就设置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詹天佑设计的“之”字形铁路是否科学?你有什么办法让火车爬上山坡?二是开凿八达岭隧道时,找几口直井才能既增加工作面又缩短工期?课堂上,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尤其是后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沉思默想了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2.
最近,听了周步新老师教学《买猫头鹰》一课。其间指导学生理解“七嘴八舌”一词的教学,使我深受启发。 课堂上,当学生体会“丽丽和小伙伴们围了上去,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句话时,出现了这样的场面: 师:读读这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整体感知这个句子) 生:读了这个句子,我读懂了丽丽和小伙伴们为了猫头鹰展开了热烈讨论。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七嘴八舌”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读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说说是什么意思?(先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师:是七张嘴八条舌头吗?(反诘,激发思维的火花) 生(笑):不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不断更新,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迎来了一片新的教改曙光。“满堂灌”、“满堂问”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成过去,“课堂讨论”日趋成为一种时尚,有时课文尚未读懂,便前排后排几人一组开展讨论,还有课堂辩论、课堂表演、影视观摩等,大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以至整堂课自始至终都热热闹闹的,于是“满堂灌”、“满堂问”又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闹”。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寒 《班主任》2003,(11):20-20
1.提问。提问的第一个技巧不是问“为什么”,而是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易导致学生们消极的应付,而“是什么”的问题则会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并进行讨论。第二个提问技巧是把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回答的异同点上。如:“还有人(不)是这样认为的吗?”之类的问  相似文献   

15.
<正>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因而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政治课中开展课堂讨论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一、精心设置问题,为课堂讨论提供载体以课堂讨论为核心的高中政治课堂,需要高中政治教师精心设置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热情。基于此,笔者提出几点关于设计讨论问题的建议。首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大事,教师  相似文献   

16.
张会贤 《考试周刊》2012,(41):30-30
1.语文课应该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 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以前的语文课,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做听众,被批判为“满堂灌”;后来的语文课,变成了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提问不下于40个,课堂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匆匆而过,被批判为“满堂问”;再后来,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被批判为“满堂读”;现在,又流行“满堂悟”,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感悟,就是不说怎样去感悟,要感悟些什么。这些语文课堂的“流行曲”,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一是缺少有内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许多方面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什么,怎么学?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有别与传统意义上的接受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传统的历史课堂设计主要立足与“学什么?”“是什么?”,即学习结果的认识;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设计强调的则是“怎么学?”“为什么?”,即学习过程的探究。下面就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形式、以及设置教学环境这三方面谈谈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特点:一、关于教学目标定位能力、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中如何读懂学生。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如何做出教学决策,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期和下期将刊发由数学教育界华人知名学者、全美教育协会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蔡金法先生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许世红博士撰写的文章《教师读懂学生什么:认知导向的教学》和《教师怎样在课堂上读懂学生》,相信大家会受到教益。为了引发更多教师的教学思考,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的“精彩”,我刊将和《新世纪小学数学》同时编发这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学生能否广泛地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如何又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怎样才能使学生广泛地参与讨论呢?笔认为,增强思想政治课讨论题的激活效应是问题的关键。讨论题既是引导学生进入讨论门槛的基本引领工具,更是激活学生讨论热情的媒介物。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讨论题设置得是否恰如其分,将关系讨论的兴趣,更关系学生讨论的质量。讨论题的设置如何才能达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笔的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教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教师提问过于急于求成,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如何设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